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维护探讨

时间:2022-09-10 10:36:34

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维护探讨

摘要 随着地球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逐渐向海洋进军。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围海造地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第一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陆地上的矛盾,维持沿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破坏了沿海地区海岸带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利的影响。加强围海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是当前研究人员的主要工作,本文旨在分析围海造地对周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探讨了对生态环境维护的主要措施,为围海造地的平衡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围海造地;生态影响;维护

中图分类号 U6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2-0223-01

围海造地是人类了未来扩展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开发利用海洋的一种方式。当今世界上有很多沿海国家采用这种手段来实现扩大发展空间,有着或短或长的围海造地的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发海洋空间,充分利用海洋的空间资源,缓解陆地上人地矛盾、优化生态环境,维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必将选择的重要之路。但是,由于围海造地是违背自然规律,人为的在短时间、小尺度范围内改变天然的海岸格局,扰动了海岸带的生态系统,造成了生态失衡,甚至引发环境自然灾害,破坏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生物的多样性,给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因而,在不可避免围海造地的情况下,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其带来的不利因素,维护生态环境,营造一个健康、生态的沿海环境领域,保证围海造地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在分析围海造地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维护,既能拓展沿海地区的发展空间,又能保护好海产资源的生态环境,同时达到造地又好又省的走节能减排的绿色制造的双赢路线。对我国沿海地区围海造地活动的健康、持续的进行提供生态环境领域的支持。

1 围海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结世界各国围海造地的经验教训,围海造地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围海造地降低的沿海生态功能。围海造地在通常情况下都会人为地破坏掉了天然的湿地,一些动物和植物失去生存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某些生物品种的灭绝。围海造地还会造成河道入海口海水和淡水不在存在梯度变化,严重影响了在这一空间生存的海洋植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

2)围海造地破坏了沿海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围海造地造成海岸没有了滩涂,缩小了自然纳潮空间、波浪消耗能量的空间,这样就增加了浪潮灾害的隐患,同时河床淤积泥沙也会提高泄洪的危险性。围海造地还会导致海水自净能力下降,增加赤潮发生的频次以及强度,人为活动还会造成大量的污染物以及悬浮泥沙等都会对海洋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恶化水质。失去了海滩和沙坝,围海造地增加了海水对堤岸的冲刷腐蚀,加剧了海水倒灌现象。

3)围海造地影响了沿海的生产能力。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影响了海湾的水流和地形,对海产资源造成了影响,破坏了原有的鱼类的栖息环境以及洄游规律。同时,围海造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上迅速发展的工业、养殖业等,带来了大量的垃圾以及污染物,严重影响了海水养殖业,降低了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

4)围海造地影响了原有的海岸地区的信息文化。海岸带的海洋生态系统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旅游文化价值,而填海造地活动破坏了沿海地区原有的生态景观,因此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样就会对这一区域的历史、信息文化产业等带来影响。

2 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维护

2.1 海域生态环境现状

海域生态环境在最近几十年来逐渐恶化,导致海产资源枯萎。探讨其原因,不外乎于捕捞过度、海洋水域污染,赤潮频发等原因。虽然多年采取措施,但效果并理想,因此反思海产资源枯萎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上述这几条,还有未明原因。海洋生物大部分是生长在浅海、滩海,在那里存在着大量的陆域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促进了多种多样的海生动植物的生长,维持着海洋的生物多样性,这一切都是依附于原有的海洋生物长期适应和相互依存的海洋沿岸水底特定的地形地貌。因此保护海洋动物、植物的生存空间首先就要维护好海洋沿岸水底浅海、滩涂的地形地貌,它们是海生动植物资源的的生存基地。如果保护不好这个空间,就意味着破坏掉了鱼类孵化、繁衍的巢穴,从根本上损毁了海洋资源的再生能力。多年来的围海造地,严重的改变了浅海的地形地貌,破坏了海产资源生息繁衍的栖息地,因此在人口激增、土地资源有限,经济社会的发展迫使不得不围海造地扩展人类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维护还海洋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避免损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海洋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发展绿色经济就是我们围海造地的出路。

2.2 围海造地的绿色制造工艺

目前针对潮下带、浅海的大范围围海造地采用的方法大都耗能较多,严重的改变海底地形,基本都是先筑围堤,用泥沙泵和船舶进行吹填的办法,破坏了原有的海洋环境,致使海洋生物资源无法适应新环境而不能生息繁衍。因此围海造地的前提就是保证对海底地形地貌不要有太剧烈的改变,尽量少用吹填工艺,利用浅海漂浮泥沙输移沉积规律落淤,在拟定围海造地海区制造人为静水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核心技术就是制造静水区,构建人造海湾,带有泥沙的海水进来之后,潮涨期间在静水区,泥沙慢慢淤积,浑水变清,在潮落期间退去,然后接着下一次的潮涨潮落,反复循环,浅海在日积月累中淤高成滩成陆。达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构建人造海湾和静水区,在南方生长红树林的海域可在平直海岸线营造瓦式红树林带,在没有红树林带的海域,就先把规划的堤围涵闸在海中作为海底平台先建起来,然后按堤段一定距离构建若干个平台,以消减海浪和减慢退潮流速,还可以结合建设舰船停泊区,使之形成围圈范围之内的静水区,谨记千万不能采用抛石和沙土围堤而隔绝水流。这样在涨潮时,挟带有大量漂浮泥沙的浑水能迅速进入,经过涨潮期的静止停歇,浑水中的泥沙自然下沉淤积,这样潮涨潮落,泥沙不断下沉淤积,静水区的浅海很快就淤成滩地。这样的措施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维护效果最好,同时成本较低,符合节能减排、环保低碳的要求。

3 结束语

围海造地给人类带来的福利是可以预见的,但是不正当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势必会改变海岸格局,影响周围海洋生态平衡,破坏周围地区的生态多样性,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不可避免的进行围海造地的情况下,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降低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这需要充分认识和研究围海造地在哪些方面怎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然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和影响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样才能在大力发展海洋空间、利用资源的同时,维护好海洋的生态平衡,取得对海洋资源空间发展和维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于格,张军岩等.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2).

[2]朱凌,刘百桥.围海造地的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J].海洋信息,2009,2.

[3]苗丽娟.围填海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评估方法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1.

作者简介

郑征(1985―),女,天津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港口航道工程。

上一篇:船载导航设备电磁脉冲防护设计分析研究 下一篇: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