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诗词鉴赏中“景语”的作用

时间:2022-09-10 10:32:48

例谈诗词鉴赏中“景语”的作用

古典诗词作品,是诗人情感的结晶。而情感的抽象、内在的特征决定了诗人在表达时必须注重形象的塑造。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载:“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刘熙载《词概》说:“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相见相容,各有其妙。”可见,在诗词中,“景语”在传达诗人的情感方面担当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鉴赏过程中若掌握了景语常见的几种作用,也就突破了诗歌鉴赏的瓶颈,对于理解和品味古典诗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以高中教材中出现的诗词为例,介绍“景语”的常见作用。

1.渲染氛围,营造意境

渲染:本是绘画技法,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即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达意畅快淋漓。

例:杜甫《登高》前两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急风、高天、凄清的猿声、清冷的小渚、盘旋的飞鸟等极具季节特征和情感色彩的景物进行了描摹,生动传神地绘出了一幅凄凉肃杀的秋景图,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在取景时,视角广阔,对秋进行了多方面的正面描画,从而达到了意境鲜明的艺术效果。

柳永《雨霖铃》上片选取了送别前的环境 “寒蝉凄切”“长亭晚”“骤雨初歇”进行正面描写,营造了凄冷落寞的氛围,渲染了分别气氛,准确地传达了一种凄清的况味。“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落寞凄冷之景?景语在此处以渲染的作用浓化了情感,以至于景语具有了情语的价值,惹人反复玩味。

2.烘托情感

烘托:本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烘托,使主体物象突出的一种绘画技法。艺术创作上,往往指从侧面着意描写,让所写之物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情感鲜明突出。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同是杜甫《登高》前四句,句句写景,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但本意却是在借景的特征以及它渲染出的氛围有力地烘托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而柳永《雨霖铃》上片写分别之景,其用意却在表达离别之痛。正所谓“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李笠翁《窥词管见》)。情景的高度交融正是建立在景语对情语的烘托作用之上的。

3.衬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衬托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若描写之景与作者的情相一致,即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关系,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

若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就是反衬关系。此手法可以达到“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的艺术效果。

例: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就是反衬的名句。再如晏殊的词《蝶恋花》上片:“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双飞之燕和无情之月,目的就是反衬出此时孤单寂寞以及饱受相思之苦的哀伤心情。

4.铺垫

景语在诗词里有效地承载了情感要素,同时在诗词结构上,往往起着铺垫的作用。最为典型的,当属律诗中的景语了。八句四联,往往以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语以鲜明的物象,典型化的描摹,传达了诗人的内在情感,此部分好比乐曲的“前奏”,先将人引入了某种情境,这就为后面情感“高潮”部分的出现作了有力的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更自然、更有感染力。

例: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的前两联描写“旅夜”的情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而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象,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些都为后文表达被排挤的愤慨和人生漂泊的感伤作了铺垫。

5.收束全诗,拓展诗意空间

有不少诗歌,景语不单会出现在文章开头,还会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处。在结构上自然具有收束全诗的作用。但是,因其内容上是景物描写,因而还增加了其他结尾所不具有的拓展诗意空间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对全诗画面的丰富上。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别之地,青山白水相映相称,寥寥数字已将当时的色彩刻画得明丽可感。文尾的“萧萧班马鸣”则又在这明丽的分别场景上着一片声响,以马儿好似不忍分别发出萧萧鸣声,染出更加感人的意境。在感官上,读者在品读时,享受到的是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其次表现在对情感的深化上。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征战边塞,边愁难尽,琵琶曲里别情缱绻。然而,听不尽的边愁到底如何“无尽”?诗人突然在乐曲声里着上了一个休止符,转而描写了“高高秋月照长城”的景致。秋月本就高远,再添“高高”二字,让她的月辉四下朗照。画面静谧、壮阔,又显出凄美。这就将曲中的无尽边愁向四下里无声地扩散开去,漫天遍地,又随长城盘亘蜿蜒,延伸到远方去了。以这样的景语收束全诗,将无尽的“边愁”深化得更加动人。

再次表现在对赏读空间的延展上。贺铸《横塘路》:“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尾句写景,难辨虚实。用“一川”“满城”烟草柳絮,连绵不尽的梅雨来回答“闲愁”的数量,就将读者的品味空间从抒情主人公身上拓展至了没有边际,没有停歇的广阔空间。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曾总结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深入理解和掌握诗歌中景语的作用,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将大有益处。

上一篇:教育科举 第2期 下一篇:觅取聚焦点,以小见大写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