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教学改进思考与体会

时间:2022-09-10 09:02:32

食品工程教学改进思考与体会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我校食品工程专业(制糖方向)开设的热工学课程选用的教程是陈黟、吴味隆等编著的《热工学》[2],该教程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热工设备三大部分,其中前两部分构成热工学的理论基础。如果按照原教材进行教学至少需要70-80学时,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首先对于工程热力学部分,考虑到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有关气体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闭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内容已在大学物理,尤其是物理化学研修,本课程只安排自学、习题和辅导。混合气体及湿空气部分的内容则是化工原理中干燥单元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程也不安排授课。除此之外,为了课程的系统性,将有关热力循环部分的内容与第四章蒸汽动力装置的郎肯循环进行组合。在进行了上述调整后,工程热力学部分着重讲解开口系统稳定流动能量方程、水蒸气、气体和蒸汽的一维流动等部分的教学内容。在传热学部分,由于已在化工原理课程中深入研习,同时又将在糖汁加热与蒸发技术的课程中再次学习,本课程不再教授。在热工设备部分,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只讲锅炉设备和蒸汽动力装置;而在锅炉设备中的燃烧设备中着重讲室燃炉。尽管精减了上述教学内容,仍无法解决在30个课时内使学生充分研习、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在教学方式上作进一步的改进。

2改进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3]。长期以来,热工学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从属、被动的接受地位。在课堂上,一般皆由教师以“灌输”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讨论少,练习实践少,提问少,由此培养出的学生在能力上就较单一,创新精神较弱。同时,因为要面面俱到,“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耗学时数大,效率低,不能解决热工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等问题。针对少学时的《热工学》教学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2.1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及水蒸气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应用性较强,只有通过适量的练习才能较好的掌握。通过课堂举例讲解公式的应用,并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在老师指导下,同学集体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作业,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关水蒸气的理论实质是水蒸气作为非理想气体的状态函数关系。水蒸气的状态函数关系是实验测定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上,除了讲解有关概念,应该以学生练习为主,为此采用了讨论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强化实际应用的训练来学习图表部分的相关内容。在初步进行讲授之后,安排课上查表查图练习,同时要求学生偿试提出问题,偿试把前面讲述的内容运用图表进行解释,并要求找出图表中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归纳总结。由于这样安排,使学生们感到表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状态中来学习、理解和探求,学生们更好奇,更放松也更响应,从而在一种很热烈的气氛中,学生积极实践,因实践而发问,因发问而进行讨论,因讨论而归纳提高。对于应用性较强,计算量较大的内容,课后应布置适量作业,同时请研究生助教进行辅导,以此缩短课题课堂教学。

2.2燃料燃烧特性部分通过实验课完成

燃料组成及燃烧特性部分的内容属于实践性较强的知识,考虑到当今时代学生的理论自学能力较强,而动手实践经验不足的特点,老师应布置一下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相关理论知识,按照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安排,然后进行实验,由此可以扎实的掌握这部分内容。针对本专业的特点,作者曾借助我校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让学生测定糖厂滤泥的燃烧特性,学生自主设计、安排并完成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写成科技[4]。通过这一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3热工设备部分采用视频教学

锅炉、汽轮机属于大型工业设备,从外观难以了解其结构,更不用说其工作原理。当今学生更是缺乏实践经验,难以理解工业设备结构,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理解该部分内容,除了下厂参观、展示图片外,最有效的方法是制作视频。视频课件应包括实物视频和工作原理视频。实践证明,通过视频教学,学生可以较快的了解大型工业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大大缩短了学时数。

2.4课堂教学增强逻辑性、突出重点

工程热力学既是一门工程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公式推导和理论分析较多。对于纯理论分析过程,多媒体教学没有优势,需要教师耐心利用板书教学手段用粉笔在黑板上耕耘。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用较强的逻辑性进行授课。某些章节的内容有大量的推理和论证,逻辑关系颇为复杂,如果教师适当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调整和重组知识结构,使其更加符合科学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将有助于学生理解透彻,尽快掌握知识,缩短授课时间。当今学生知识面宽、基础理论好、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授课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在这一方面,童钧耕提出重公式轻推导的教学方法[5],这是值得倡导的。课堂上长篇累牍地推导公式,学生把握不到重点,在有限的课时数内,学生无法完全掌握课程中所有公式的推导。因此对于难道较大的公式推导,应该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再通过助教、辅导,以此满足学生对抽象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充分理解。另一方面,针对本专业特点,学生毕业后的方向是进入工程领域,工程实践中,往往应用的是推导得出的公式,因此,教学上应侧重于公式的熟练应用。本文来自于《轻工科技》杂志。轻工科技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特性以及课程特点,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引入以实践性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手段,同时采用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性,突出课程重点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在有限的学时数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创新的教学方法会给学习注入了勃勃生机,也从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们的创造性,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能力均得到提高,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更具适应性、竞争性和创造性。

作者:周少基 单位: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上一篇:高职院校课程量化考核研究 下一篇:政治经济的价格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