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区别,因势利导,自然过渡

时间:2022-09-10 07:41:40

注意区别,因势利导,自然过渡

教学实践中有许多初中家长询问,为什么孩子小学数学成绩一直很好,可一上初中就不行了,孩子感到非常困惑。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小学数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

有很多小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他们要面对新的环境,对于突然增加的新学科,尤其是他们的心理仍处于幼稚与成熟、独立与依赖等错综交织的状态,而中学老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一样,不再像小学老师那样保姆式地扶着他们走……因此他们不能适应而造成成绩下滑,这就是适应问题。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有差异,要求也不同。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的教学,必须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

一、要走进学生心灵,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数学教学要求有了变化,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初一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此时如果不注意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方面的衔接过渡,必有一些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因此我们有必要走进学生心灵,考虑到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渐进性,认真分析研究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与思维习惯方面的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做好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过渡。

二、要走进教材,研究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就是研究中小学教材的联系,找出衔接点。在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体现为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这种飞跃给学生认识带来了困难,集中复习一些与初中数学紧密联系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而中学用代数解法(列方程)。算术解法较强调套类型,而代数解法则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但学生开始往往习惯于用算术解法,面对用代数解法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找相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衔接,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最好用代数解法,只要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三、要重视方法,研究学科教学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单的归纳思维,而初中数学教学则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思维的一个重大飞跃,也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的原因。引导学生思维并不是把知识的结论简单告知学生,让学生去记、去背,然后再去套模式、想套路去解决数学问题,而是通过构建,形成知识点,蕴含或产生知识的背景,让学生自我观察,相互讨论,自我尝试、归纳、总结知识特点和规律,自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之所以让儿童感兴趣,是因为它具有直观性。教师恰巧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或图形,让适龄儿童可理解,产生感性认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初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过程,对学生有了较高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要求,这对于刚由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年龄特征,把生活语言同学习内容相结合,一定要多举些利用数学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例子,便于增强学生理解,不要把初一学生思维成人化、知识专业化。数学是循序渐进的学问,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是数学一大特点。所以,数学教学要重在基础,初中数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作为初中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后再作拓展。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维。

因为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故此,在初一的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指导学生顺利由小学数学过渡到中学数学。

上一篇:关于体育教学中互动性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关于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相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