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

时间:2022-09-10 07:39:38

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

[摘 要]本文将对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进行研究。从而,阐明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的教学理论依据;详细叙述即兴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和教学反思

民间舞蹈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产生的那一刻起便被赋予了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间性和时代特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使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极高的境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舞蹈的即兴课程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

1. 浅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理论依据

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是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舞蹈形式,体现了五十六个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因此,对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即兴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各民族以及中华文化的认同。其次,从事于民间舞蹈即兴课程的研究,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在舞蹈的节拍和肢体的律动下感受各民族不朽的灿烂文化。

2. 教学内容

2.1、简要介绍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

民间舞蹈的发展会受其相应的地域环境、民族习俗、文化背景,甚至的影响。因而,在学生学习不同民族舞蹈前,应首先深刻理解其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从而让学生从感性上对该民族有基本的认知。

2.2、认真教授各民族舞蹈所具有的风格特点。这一环节在整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授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这个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a、注重基本形态与动作的教授

在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民族独特的肢体形态特征及动作特征,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本民族舞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例如:藏族的松驰、维族的挺拔、朝鲜族的含蓄、傣族的柔美及线条感等等。

b、着重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性教授

在民间舞蹈即兴课程的研究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由于各民族舞蹈的节奏律动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要把握纵深发展与横向扩展同时进行的尺度。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民族民间舞蹈即兴课程模式的系统化,及时总结和归纳经验,注重开阔舞蹈学习者的视野,激发自身的思维和想象力,激发自身的创作源泉。着重于系统性的讲解与教授,同时也要注意深浅程度的协调。

c、注重气息在舞蹈中的运用

这里所说的“气息”,是指舞蹈者有意识把握的艺术性呼吸。艺术性呼吸是从感性地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上升为理性地运用情感,心理、精神和审美观点去进行形象思维。人体通过气息的处理、把握和运行,达到内心节拍和风格韵律的高度统一,近而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

d、注重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学习能力。

在民族舞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学生学会几个固定的动作就大功告成,而是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达到提高学生肢体协调能力与可支配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3.教学反思

在中华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口传身授”是其最主导的教学方式, 这就使“一言堂”成为学生接受民族民间舞蹈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严重的依赖性,使得一些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定化,缺乏能动性。因此,只有在人民群众中、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民族民间舞最初的文化原型。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舞种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到民间进行本土体验。艺术源于生活,中国民族民间舞这个特定的舞种源于民间,因为其文化脉络是持续的,至今仍传承、活跃在人民群众当中。所以真实感受“本土体验”,可以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归属。想要真正地去实践这种文化内涵也只有感同身受地融入其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感觉、嗅觉才能真正感受到民间舞浓郁的乡土气息,源源不断地吸收来自民间的文化养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舞的不断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要寻根就要求我们主动地回到民间中去吸收养分。当然,这一想法作为一个课题还需要不断地探讨、研究、完善,才有可能付诸实践,它需要一代一代的舞者不断地进行补充与完善。要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到民间去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努力。

参考文献

[1]陆思贤.对甲骨文中舞蹈的若干认识[J].舞蹈论丛,1983,(1)

[2]彭吉象.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旧唐书·音乐志.卷28·志第8[M].北京:中华书局,1974

上一篇:儿童舞蹈教学的特点 下一篇:民间舞教学与艺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