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最初那几年的启示

时间:2022-09-10 06:50:18

苏宁模式的优势在于:它选择了一种适合新兴需求而又供不应求的商品,从而在门店柜台“迫使”顾客答应延后付货,最后帮助苏宁在几乎零库存、零占压的情况下快速周转。

第一桶金:从做餐饮开始

在创立苏宁之前,张近东还有一次创业。

1989年,张近东和七八个人从上海转乘火车返回南京。等车时,顺道去上海百乐门那儿转了一圈。在一家店里,他们每人要了杯咖啡喝,没想到最后一算账竟然花了将近100元。100元是什么概念?是张近东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在火车上,张近东怎么想都觉得心疼。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心里暗暗想:我为什么不能也搞一个这么赚钱的店?

回南京后,张近东很快在湖南路上开了一家咖啡厅,起名“康乃馨”。这是当时南京最早的咖啡厅,帮张近东收获了第一桶金。

启示:

餐饮店一般被视为创业者早期的最佳选择,因为其进入门槛低,毛利率高,库存积压少,更重要的,餐饮店可以为创业者的其他生意提供大量现金流。但投资餐饮者,往往有两类――一种靠直觉推断,一种靠理性考察,最好的投资人是结合两种特性的。

在这方面,业界有种三段论的说法,即:首先做感性的体验,即从消费者角度体验餐饮项目;然后凭直觉选定项目;最后做理性的考察和筹备。像康乃馨咖啡店项目选定后,其选址就很讲究。外地人可能不知道,南京有好几处商业街,例如新街口主打高档综合商场,夫子庙主打旅游休闲小商品,中央门主打中低档工薪阶层商品,而湖南路则很早前就以其时尚流行商品为名,因此正是吸引咖啡消费者的地方。

选项

1990年底,张近东正式辞掉当时尚属铁饭碗的国企工作,以10万元自有资金,在南京宁海路60号租下一个200平方米两层楼的门面房,取名为苏宁交家电,专营空调。

当时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为什么要选择空调?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家电最火爆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空调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还是个比较遥远的消费大件。

张近东为什么舍“热”求“冷”?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看,是春兰将南京的批发销售及售后安装维修服务工作交给了他。而主观因素是:

首先,张本人做事不太愿意跟风,或者说他喜欢寻找市场的空白点,有点冒险精神。

其次,南京本身是个空调的潜在大市场。这里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盛夏季节酷热难当,无处可避,每个人都想要一个清凉世界。当时家庭普遍无力购买空调,但医院、高校、企事业单位和一部分高收入居民已对空调有了现实的需求。

启示:

在创业选项时,抓住已有的市场容易,掌握未来的市场很难。如果能抢先一步,利润也更为丰厚。不过,苏宁一开始就发现了机构采购的商机,集中发力,保证了初期的业务回报。

选址

宁海路不是南京的主干道,也没有什么商业氛围。但它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宁海路周边地区历史上曾是民国政府时期的外国使馆区,至今还保留有许多外国使馆建筑;而今,周边分布着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等许多高校。与宁海路相交的北京西路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所在地。

张近东的店面就处在宁海路与北京西路的交叉口上,距上述单位的直线距离都在1公里以内。虽然这里不像南京的新街口、山西路那样有浓厚的商业氛围,然而,周边工作与生活的人群素质、经济收入都比较高,在当时家电还是国有大商场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张近东这小小空调专营店的开张还是吸引了许多消费者。

启示:

零售业界有句话,选址往往可以影响70%以上的销售额。苏宁最初门店的选址,恰好符合其客户定位。对于那些担心产品安装维修麻烦的客户来说,店址是个重大影响因素。

销售模式

当开业庆典的鞭炮声响渐渐远去之后,张近东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如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十万元起步资金对于经营单台进货成本超过5000元的空调来讲真是太少了,更何况开业之初还有许多其他必须的开支。

张近东为此采取了“先卖贷,后进货”的销售模式。也就是:先把用户买空调的钱收了,然后让用户先回去,晚一点上门安装。等用户一出门,就赶紧拿着贷款去进货,然后再送货上门。

启示:

对于零售商来说,销售模式的背后,就是现金周转模式。沃尔玛借以起家的销售模式,即以震撼性的低价(低毛利)促进现金周转,从而先于对手采购到大量新品(压价),然后再快速出清存货……最终其资金在一年中比对手多周转几次,库存比对手低好几倍,企业的盈利水平就高了。

苏宁模式的优势在于:它选择了一种适合新兴需求而又供不应求的商品,从而在门店柜台“迫使”顾客答应延后付货,最后帮助苏宁在几乎零库存、零占压的情况下快速周转,以最少的资金博取最大的收益。

当然,如果链条中有一环断裂,苏宁的现金流就会有问题。因此,从上游到下游,从拿货到送货,苏宁必须建立流畅的营运体系和服务体系,才能保证销售模式的持续。

采购模式

那么如何保证拿客户的钱去取货时,上游一定有货给自己呢?

苏宁开始分析当时空调市场上的厂商关系。

当时南京空调市场是由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中央商场等国有商场绝对把控的,它们在夏季空调市场即将启动时,去工厂订购提货、上柜销售,多年来一直如此操作。由于它们是空调销售的主渠道,工厂也没寻求其他更好的厂商合作方式。

国内空调生产厂商有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这就是空调使用的季节性(夏、冬两季使用,以夏季为主)导致空调销售产生季节性,进一步导致空调生产的季节性。每年销售旺季时,工厂生产线全面紧张,供货不及,而旺季一过,订货量又会急剧减少,工厂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虽然工厂可以在销售淡季时进行一些生产,库存一部分产品供旺季之用,但工厂的资金能力、仓储能力有限,大量库存很难做到。

多年来,这一矛盾一直困扰着空调生产企业,而商家也为旺季到来时拿不到货而感到头疼。每年一到空调销售旺季,到工厂拿货简直就是一场战斗。

张近东认为有一个创新而又冒险的思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淡季向工厂订货,反季节打款,帮厂家渡过淡季难关;也就是商家淡季支持厂家,厂家旺季回报商家。具体讲,一进入销售淡季,苏宁就向工厂订购下一个空调年度的供货,同时工厂利用苏宁的资金进行生产,旺季时保证优先将货供给苏宁。

这是一个厂商双赢的奇思妙想。对工厂来讲,避免了生产能力的淡季闲置浪费,并且淡季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也较低;而对苏宁来说,淡季订购的产品在价格上会有较大幅度的优惠,并且先对手一步敲定旺季货源。

不过,这个创新设想伴有很大风险,因为淡季订货是建立在对旺季销售的预测判断基础上的。张近东说:“每次下订单时自己都要承受极大的压力……有一次签付给春兰5000万元预付款,自己在支票上签字时,手直发抖。”

但正是因为“淡季订货、反季节打款”,苏宁才能击溃那些大个头的国营对手。

启示:

商品采购被视为零售生意的后台,初期创业的沃尔玛同样遇到过这个难题――要保证用来做低价促销爆破市场的单品,并非那么容易就采购得到,而沃尔玛的现金流动速度又不能慢下来。这逼迫当时的沃尔玛采购部门由“坐商”变为“行商”,老板山姆・沃顿经常自己开车去外地采购,绕过经销商的加价,拿到满卡车价格低廉的好商品。苏宁的立意与此相同,但手法上更为巧妙。

这些故事都提醒我们,对于你自己的零售生意,后台采购模式和前台销售模式一样重要,都需要持续的创新和悉心的维持。

编辑:张斌yamantaka@vip.sina.com

上一篇:“中间件”创业模式 下一篇:西安家乐福为何关店转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