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10 04:55:40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已经逐步运用到各行各业中,成为各行各业的人们急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因此,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不仅十分必要,更是时代的需求。而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教育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在学校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行课程的良好教学,就要有完善有效的教学策略,为解决教学策略问题,文章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开发策略

引言

现今已有部分小学开始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运用信息和自主选择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已有的经验我们发现,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弊端,这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出新的教学策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1.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策略

1.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

任课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类型丰富的信息,将课堂相关的图形、视频、文档等资源下载下来,运用在课堂教学上,从而实现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此外,教师可以将收集的资料呈现在PPT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在讲小蚂蚁一文时,教师可以收集许多蚂蚁搬家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蚂蚁的模样及生活习性。在讲授海洋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让学生在观赏视频的过程中很快就激发学习兴趣。

1.2充分利用教材和配套光盘素材

每套教材都有其配套的光盘,而这些光盘是与教材密切配合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不使用光盘中配套的资料。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将光盘中的资料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或者将光盘中的范例作为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对比范例,从而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1.3教师自创资源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设计上,不一定要设计出完整的资源,还可以设计出半成品资源,或者在网上寻求设计素材,号召学生在网络中寻找可用素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锻炼学生运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能力。譬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与世博会相关的照片、最美的乡村照片等,如果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任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以完成任务。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实现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模式,为其主动建构知识打下基础

教育心理学证明,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大多建立在感性上,是感性认知,而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项操作难度较大的技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操作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小学生的认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所以对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采用感性认识加理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阶段就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知识概况,让学生回答所知道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始为学生讲解电脑的组件,包括硬件和软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全身的感官都被吸引到课堂中,且专心致志地进行计算机操作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之后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插以下信息技术硬件知识的补充介绍。这种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所形成的,是对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的突破,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3.以灵活的教学方式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用趣味性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在课内使用趣味性游戏进行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抄写作业,但是这个抄写必须在电脑WPS中完成,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不仅掌握所抄写的基础知识,还掌握WPS的操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通过文章分析可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教学的方式、教学的手段等。在实践中,除了笔者提到的教学策略之外,还应该积极探索更多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策略,希望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施以充分的重视,为其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及时改进教学方式,为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建民等.网络信息时代的计算机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自然科学版),2011(10):45-47.

[2]黄丽衡.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13(6):67-89.

[3]杨建伟.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3-34.

上一篇:如何实现小学体育课堂的高效 下一篇: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