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10 03:02:51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微时代”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发挥微博等新兴媒介的正面功能和积极作用,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多措并举,努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及应对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网络文化语境逐渐成形,“微文化”的流行和普及让互联网从“e时代”进入了“微时代”。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媒介以其平民化、草根性、现场感及快捷性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出现的新情况。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流行,“织围脖”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微博控”更成为他们一种时尚身份的象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

一方面,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认知世界的观念和方法。以往,大学生主要从书本和师长的言传身教中认识和了解世界,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微博等的出现,通过简短的文字、一幅图片甚至一个表情就可以了解世间百态。大学生可以轻松利用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从网络获取海量信息,并且快速与他人分享,“弹指一挥间,世间万象尽收眼底”。大学生认知世界变得更加轻松和容易,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精力。调查发现,71.58%的学生承认网络是他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渠道。[1]

另一方面,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成长空间和人际网络。微博、微信是基于开放互动的大众社交平台,由于现实世界的种种压力和干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微博、微信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发表言论、倾诉感情、结交朋友。大学生只需要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足不出户结交更多的人,拓展交际空间,并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约束。

二、“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在认知世界过程中面对的新问题。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已成为大学生反映个体存在的一扇窗口,它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展了交际空间,丰富了文化生活。但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在时刻感受到微博等新兴媒介为生活增添乐趣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诸多新问题。

首先,微博传播的即时性与互动性,让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广泛,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变得更加容易。但面对网络虚拟环境中的海量信息,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却成为一个难题。其次,微博传播的信息大多随性而为,没有经过处理和加工,表现出感性化、通俗化、表面化等特点。大学生在追逐网络流行时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具有某种盲从性。再者,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裂变性,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杂糅其中,一些不良信息乘虚而入,使得主流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被稀释、削弱,谣言、悖论充斥着网络世界,很容易误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西方一些国家对大学生进行“西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网民”的政治倾向,必须引起高度警惕。[2]

三、“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微时代”影响的不断泛化,面对上述新问题,如果高校教育者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也对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其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难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由内而外地进行疏导和感化,更需要大学生静下心来理性思考,主动接受教育。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推行的是一种“短、平、快、广”的快餐文化,在这种貌似简单快捷、即时互动、省时省力的网络化生活方式影响下,大学生往往不愿再耗时耗力接受类似师长谈心、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等传统方式的思政教育。这无疑加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难度。

其二,网络舆情监控难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预见性降低。首先,微博等新兴媒介的开放性加大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监控不良信息传播的难度。大学生很容易被炫富、造谣、传销、诈骗等一系列负面微博事件影响,陷入“危博”、“危信”的泥潭。其次,大量上网用户的网络行为隐匿,身份难以识别等情况使得教育的受众群体很难预见,思想政治教育主动介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预期效果削弱。

其三,新兴媒介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媒介素养,了解新媒体特征,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新媒体的影响实行有效监控和合理引导,切实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体阵地。[3]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不能仅仅局限于做合格的教书匠,更要成为谙熟网络文化,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多面手,通过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网络文化语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四、“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教育的新举措。

1.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以“两课”、座谈、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大多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灌输式的教育模式,用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相对单一的说教对学生进行“外补”。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变得更加生活化、普及化。要不断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围观”,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内化”教育,不断强化育人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要摆脱填鸭式教育模式的桎梏,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以活泼生动的方式,借助校园网、BBS、贴吧、微博、微信、短信平台等及时向大学生传播,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要以学生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为纽带和桥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及时有效地疏导和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做大学生亲密的“微友”和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2.完善平台,建立健全专兼职结合的新媒体管理队伍。

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畅通信息传送渠道。这既需要高校不断强化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广泛开展网络舆情收集,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热点,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又要整合和优化校园网络资源,增强校园BBS、官方贴吧、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信息平台的专业性、权威性和互动性,还要积极构建多元化新媒体平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除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政热点外,还可以灵活如天气预报、出行推荐、安全防护、求职就业等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专兼职结合的新媒体管理队伍,主动占领网络媒体的宣传阵地。学校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选拔一大批骨干力量充实到新媒体管理队伍中,通过系统培训,增强政治觉悟和责任意识,夯实业务能力,将校园网、BBS、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途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3.开拓创新,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积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为师生搭建更加自由、便捷的交流平台,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全面发展成才服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广泛邀请专家学者、优秀典型通过新兴媒介与大学生互动交流,以正面言论鼓舞学生,以优秀事迹感染学生,以先进思想指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构筑阳光、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在“两课”教学中,要用好用活新媒体,以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为载体,广泛开展思政微博论坛、微征文、微图片展等形式新颖的活动,增强师生互动性和参与性,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大学生党团、社团、科技创新及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扩大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大学生在轻松、活泼、健康的网络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综上所述,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要高度重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始终以前瞻的眼光、务实的态度、坚定的步伐,不断创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举措、新方法,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

[2]刘晓峰.研究性学习如何应对大信息时代的挑战――访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J].专家讲堂,2006(5).

[3]柯晓兰.新媒体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世纪桥,2009(5).

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2012年校级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课题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Z201205。

上一篇:学生干部职业发展能力的探析和研究 下一篇:试论陶行知对传统教育中儒墨道教育思想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