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的现实与理想

时间:2022-09-09 09:17:06

“依法治国”的现实与理想

在最近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的相关问题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中国的法律制度正在由从法律体系迈向法治体系。

本期《祖国》杂志与读者共同倾听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解读中国的法律体制。

健全体制:完善法律体系 “永无止境”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提出的议案有81%涉及到对法律的修改。信春鹰表示,有些法律的规定在制定法律时是合理、有效的,但随着社会发展它可能不再有效合理,就要进行修改。

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全国人大要从三个方面对这个体系不断进行完善:一是更加注重对现行法律的修改完善。比如2011年将要修改预算法、职业病防治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二是更加关注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三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新的法律。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要研究制定行政强制法、精神卫生法等。

据介绍,“十二五”时期,人大立法工作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比如用法律鼓励创新、鼓励自主知识产权、鼓励科技进步。”二是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法律调整手段,能够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平,使所有人都能共享。”信春鹰说。

功标青史:法律体系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怎样的体系?它的形成意味着什么?信春鹰一一予以了解释。

信春鹰介绍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

截至2011年2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共有239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近8600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信春鹰说。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历程,浓缩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实践。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信春鹰坚定地说,“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一个新的起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依法治国:法律制度保障、引导、规范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各项法律制度日臻完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信春鹰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发展有“两个轮子”,一个是经济发展,一个就是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用法律制度来保障、引导、规范经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成功模式。

在明确表示法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信春鹰还对法律的基本功能进行了梳理。她指出:

――法律具有设计制度的功能。“现在每年都有很多的法律项目,每年都有立法计划,每五年有立法规划。应该说每一个法律项目都是在设计、制定某一个方面的制度。”

――法律有分配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功能。“构建和谐社会,在法律上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权利之间的平衡,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之间的平衡,只有达到平衡才能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调整人的社会行为的功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权威和服从的关系,有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怎么来创建一个社会秩序、调整个人行为,是法律的一项很重要的功能。”

――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功能。“法律制度怎样把社会利益关系设计好,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在强调法律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信春鹰还指出,法律是最严厉的社会调整手段。在健全法律制度的同时,要重视如何运用和发挥市场机制、行业自律、道德规范以及管理规范等其他社会调整方式的作用,集中立法资源,解决那些必须要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问题。

民主进程:民主立法之门将越开越大

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是立法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所有的法律草案,除非涉及国家机密,一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是立法民主化的重要进展。”信春鹰点评道。作为最高立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信春鹰亲历了多项法律的立法过程。

“对立法机关来说,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就是让社会大众参与到重大立法问题的讨论中来,广集民意,立法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各方意见。”信春鹰认为,“只有综合各种不同的意见,规则的内容才能平衡。可能有的人感觉这条意见和我的想法不一致,正是因为法律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而不是哪一个群体或个人的意见。”

如何处理社会公众的意见?信春鹰说:“征求公众意见,目的是集思广益。我们仔细分析每一份意见,进行归类研究,查找问题的焦点,确定法律规范的指向。”

“我们乐于见到更多的人参与立法,而且特别愿意了解不同的意见,这扇门只会越开越大。”信春鹰诚恳地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机构现正在研究如何完善互动机制,增加民众的参与感。

任重道远:未来的立法将更精细更具操作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法律体系建设可以告一段落?信春鹰表示,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今后的工作会更艰巨,难度会更大。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攻坚阶段,以后的立法可能会涉及到很多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立法难度加大。对立法机关来说,法律体系的形成只是表明立法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更加深入,工作要求会越来越高。”信春鹰说。

她解释说:例如,改革开放之初立法比较粗放,当时的想法是易粗不易细,要给改革留下空间。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未来的改革和发展应该与立法同步。对于立法机关而言,任务会越来越艰巨。

廉洁奉公:反腐四层面刑法最严厉

信春鹰说,反腐败需要制度建设,这个制度建设我们一直在进行。在我们现在的法律体系里面,反腐败的法律制度大概有几个层面:第一,政纪;第二,党纪;第三,行政法;第四,最严格的是刑法。

她说,现在我们的行政法律里面,有很多的反腐败规定,比如说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行政法里面对于这些腐败行为,有很多严格禁止和处罚的规定,刑法更为严格。

她说,关于四中全会提到的申报制度,她的理解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法治建设,可能以法律的形式,也可能是以党纪和政纪的形式,这都是广义的制度建设的内容。

构建和谐:找准法治与和谐的契合点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法治的重要目标。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指出,中国法治的目标之一是和谐社会。为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律应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信春鹰说:“法治与和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中国法治实践的契合点。”她说,首先,要通过民主和科学立法建立和谐社会的法律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就是不同社会利益团体间关系的和谐。民主和科学立法的任务就是为社会提供一个分配正义的体系。通过法律价值和内容的和谐,实现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其次,实现社会和谐须政府依法行政。明确界定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合理界限是建立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根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法原则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原则,依法行政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和谐。

再次,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实现司法公正。信春鹰说,和谐社会并非是一个没有争议和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有效防止和及时解决纠纷的社会。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独立、公正、权威和高效的司法制度。唯有通过公正司法方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法院才能被公民视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的最终权力。

“十二五”规划:经济和民生为立法重点

在回答关于“十二五”时期中国立法规划和立法的重点时,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表示,“十二五”期间肯定会有一些新的立法项目,重点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是“十二五”期间很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整的一个问题。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经济发展的模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使命,不完成这样的调整和转型,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里有很重要的一些元素,比如用法律来鼓励创新、鼓励自主知识产权、鼓励科技进步,这都是法律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的内容。

第二,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两会”期间,不管是政协委员,还是人大代表,大家都在热烈讨论一个问题,怎样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或缩小收入差距?这也是我们人大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法律调整手段,能够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平,使所有人都能共享。

同时信春鹰还表示,“十二五”期间立法项目的一个重点,是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缩小贫富差距。第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推进。比如用法律来鼓励创新、鼓励自主知识产权、鼓励科技进步,这都是法律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的内容。

同时,要加大保障民生的力度。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热烈讨论一个问题,怎样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贫富差距?“这也是人大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法律调整手段,能够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平,使所有人都能共享。”

追逐视角:中国所有法律部门都有“民生视角”

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的相关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表示,中国所有法律部门都有一个民生视角,目的是要保护民生福祉,使大家生活得更幸福。他说,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回应社会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信春鹰表示,关于保障民生的立法,可能体现在不同的法律部门,如可能涉及到行政法、社会法、经济法。最多的、最大量的民生立法表现在社会法领域。

信春鹰称,为了强化民生立法,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成立了社会法室,这也是加强社会立法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信春鹰说,现代化社会是一个规则的、秩序的、专业化的社会,权利、义务明确的社会,个人对自己的未来可计划、可预测的社会。这样一个社会要靠法律、法治来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目标。

她说,这个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和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公民权利的要求同步的。

健全突出:民生立法成法律体系亮点

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民生立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大亮点。此次“两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以及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

信春鹰说,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同步的。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回应社会的需求,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据统计,到此次“两会”召开,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9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其中,涉及民生的立法数量众多。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成立了社会法室,这也是加强社会立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谈到下一步工作,信春鹰说,在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完善的工作应该说更有挑战性。下一步要特别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加注重对现行法律的修改。二是更加关注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三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法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法制建设迎来新起点。

食品隐患:六大问题包括多头监管

针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信春鹰指出,中国的食品安全存在六大问题,包括部门的多头监管,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不规范等。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28日表决通过了食品安全法、刑法修正案(七)和修订后的保险法。

信春鹰谈到,尽管食品安全工作有很大的成就,食品卫生法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现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第一是食品标准不统一,有些指标不够科学。第二是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导致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第三是对生产和经营不安全食品的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第四是食品检验机构不够规范、责任不够明确。第五是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布不规范,有的时候造成一些混乱。第六是部门的多头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

关于“部门的多头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问题,信春鹰指出,食品安全法监管体制的理顺是食品安全立法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现在通过的食品安全法在分段管理、无缝隙衔接、各部门各司其职,并且要依法承担责任方面,做了非常重要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很完善的。首先,卫生行政部门承担综合协调职责,草案第4条的规定,由质监部门负责生产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的监管、食药部门负责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在分段监管的基础上,还规定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

上一篇:创新传播平台 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 下一篇:辛亥百年追忆孙中山:从广东走出的平民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