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农村班主任工作的措施

时间:2022-09-09 09:03:13

改变农村班主任工作的措施

从建立服务性的教育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综合性班主任考核评价制度;合理统筹绩效工资,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待遇;班主任要转变思想,改变教学行为四个方面,对改变农村班主任工作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农村 班主任工作 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是教育工程的重中之重。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边天,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它的弊端,面对班主任低效和无效劳动,我们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建立服务性的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管理部门不应该仅仅是管理机构,它更应是一个培训机构、服务机构,要增强这些部门和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为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架设宽阔的教育平台和服务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为教育事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管理部门要为班主任提供各种资源和服务,帮助他们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因此,每学年开始,学校管理处和政教处应该联合组织班队干部的培训,以学校名义成立培训班,为班级培养优秀班干部。可以在学校里实行班主任轮休制度,班主任工作压力大,身心健康受很大影响,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进行工作的。因此,学校可视情况为班主任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逐渐锻炼学习,逐步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水平,并以此作为对班主任的奖励制度。

二、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综合性班主任考核评价制度

班主任考核评价机制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班主任工作是否可以顺利地开展。这个评价机制要符合我们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班主任的要求,评价的标准要具有客观性、民主性、公平性、合理性,同时还要有先进性、方向性和灵活性,以最大限度激发班主任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对班主任进行评价时,既要看到班主任所处的现状,同时也要看到班主任未来的情况,这样既有横向比较又有纵向比较,才可能对班主任的工作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三、合理统筹绩效工资,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待遇

教师为什么都不愿意当班主任?总结下来无非是“工作累,压力大,待遇低”。付出和回报不能成比例,班主任们顶着压力,弄得身心疲惫地每天有五毛钱的班主任费,谁能有积极性继续干下去呢?要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就要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提高班主任的待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班主任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在此基础上,学校进行职称评聘和年度考评时也应该着力倾向于班主任,最大限度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除此以外,还应该鼓励班主任长期坚持做好班主任工作,从近期和长远两方面让班主任工作得到保障,才能激发老师当班主任的热情,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四、班主任要转变思想,改变教学行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的不再是仅仅拥有着高等学校录取通知书的“高分低能者”,而应该具有鲜活的个性,能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力量的实践者。应试教育的模式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基本信念,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继续学习,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应该放平心态,做学生的朋友,知心朋友;改变教学行为,加强集体备课。总之,班主任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工作现状。

综上所述,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是改变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措施,在充分调动积极性的基础上,班主任才能有更高效的工作,才能更顺利地开展农村的素质教育教学。

(上接第36页)这堂课的三个板块三个角度非常清晰,一是对内容的回顾;二是对语言描写的品评;三是对作品价值导向的再思考。对于一本书,我们认为是可以从三个层面——内容、语言、思想去品析的。而如何交流,先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蒋老师设计了形式多样的预读单如板块图、线段图、数轴等,让学生自主填写,然后再组织全班讨论,这比出示一个问题然后马上请学生回答要有效得多,是让每个学生真正获益的,值得我们借鉴。

三、文本重组,实现主题的立体鲜明

文本重组需要智慧,需要因文而异,创造性地变序要紧紧围绕主题,集中体现主题。一位教师在执教《三顾茅庐》一文时,文中第三自然段一开头在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时,作者宕开一笔没有直接写事,而是描写了一段隆中景色,别有深意地从清幽的环境暗示诸葛亮的不同凡响,并通过选取的景致烘托、表露自己对诸葛亮一再的欣赏:他本为卧龙山上一卧龙,他的品性如松竹般高洁。这段写景作者在曲意表达刘备三顾茅庐是有所值的,但是用意太深,如在体会本文主题中插上这么一段,依据学生现有的积淀,光是背景知识就要花上许多口舌,学生也未必能明白作者深意,课堂因此也会显得沉闷、零散。教学中,执教老师在学生了解了“三顾茅庐”的两位主人公之后,以“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你知道这个雅号的来由吗?自由读一读,找一找”,直接进入了这一写景部分的学习。在进入连贯的情节前将这一部分学习体会结束,让学生带着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进入情节,更利于他们理解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即本文的主题,同时也可以使这一主题在连贯的情节中表现得更加集中鲜明。

四、文本重组,实现语言的感知内化

特级教师魏星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时,在开篇即将孩子们带进了那个萧红魂牵梦绕的园子,通过朗读第二自然段对园子的大而生机勃勃有了感性的认识。接着在这种情感的积淀下直接从课文的第13自然段,试图借助这一情景的创设让孩子能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那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园子中。

萧红的语言风格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天真质朴始终是她的印迹,是她生命体验的一种自然的流露。以上例子,老师为了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这种稚子情怀,率真表达,精心进行了文本重组,引导学生将第2和第13两个自然段联合起来进行学习。这样的重组也就是让园子中的自由万物集中,让萧红简洁质朴的语言集中,让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接触并感受到园子里浓浓的自由气息。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其间借助这样的自由体验,这样集中的感性朗读,借助师生间愉快的自由互动了无痕迹地不断穿插着对萧红语言特色的点拨、评析,尤其是那十个“就”字的品味让学生鲜明地感受到了萧红语言的率真童稚。

五、文本重组,实现情感的助推升华

“语言有温度”,语文是情感的语文。我们的教材里收入大量的情感型课文,对于此类文本的解读,许多名师都做出过精彩的教学演绎,堪称经典,如王崧舟的《一夜的工作》、虞大明的《诺曼底号遇难记》等。在层层推进的情感波澜中,文本重组往往能收到助推升华之奇效。

在2011年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在总结时特别指出:“教课程,不是教课文,通过课文教课程。”文本重组注定将担此大任,且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文本重组,让语文课堂充满哲思的味道.语文教学通讯,2011,(9).

[2]张文质,窦桂梅.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于漪,刘远.王崧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

[4]周彬.课堂密码——对课堂教学的深度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论高中语文教学艺术 下一篇:学困生语文学习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