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企信贷博弈定价分析

时间:2022-09-09 07:09:03

银企信贷博弈定价分析

摘 要:信贷收入构成了中国银行业机构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柠檬市场”客观存在于银行信贷业务中,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银行业利润。为了更好的分析银行信贷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运用博弈理论,构建中小企业借款的道德风险定价模型,并根据该定价模型提出防范中小企业道德风险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贷;信息不对称;博弈定价;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6-0023-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6.05

一、引言

信息不对称现象客观存在于社会的各种交易过程中,银行信贷业务也不例外。乔治在“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一文中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于银企借贷双方之间,借款方就有可能将其道德风险转移给银行,从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根据信贷业务的资金使用权的特点,企业从银行取得信贷资金,实际上是银行将资金的使用权转移给企业,形成一种委托的关系,暂时由企业对这笔信贷资金进行运作管理[1],在这种暂时的委托中,信贷资金的安全与否将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行为。但在资金供应链中的债务人比债权人更为了解自己的负债目的和使用资金的风险程度,客观存在的这种信息不对称自然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2]。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就表现的更为突出,比如因企业的规模小而难以获取资金而表现出的逆向选择和温州中小企业家频繁出现“跑路”的道德风险现象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现实情况。在一个信用普偏缺失的社会中,不论中小企业如何努力,几乎都无法摆脱因规模问题而遇到融资的困境,所以,在一个“钱诺交易”的金融活动中,从银行的角度就信贷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从经济关系上去分析贷款所反映的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实际上贷款发生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惜贷现象(即银行的逆向选择),以及贷款发生之后借款企业可能出现拒还款项的道德风险问题,就是商业银行在整个贷款业务中必须面对和加以处理的。

那么,什么是“道德风险”?卢现祥在“外国‘道德风险’理论”一文中综合分析了国外的定义,结合中国的实情,给出这样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投机取巧、欺诈、违约等行为就是 “道德风险”[3];还有学者分别从经济伦理学、信息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三个角度对“道德风险”进行分类[4]。面对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不少学者对简单的银企信贷博弈模型进行优化了分析,比如将企业的声誉引入博弈过程中,认为企业应该选择多次博弈行为进行融资,并且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信贷风险[5];还有基于博弈论分析方法,就我国个人的信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借款者的声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风险的大小[6];随着相关理论的发展,有学者在信贷定价模型中引入蜈蚣博弈模型来分析信用风险问题[7];有学者为了分析我国农信社信贷业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将 “惩罚—补偿”机制引入博弈均衡模型中等[8]。虽然这些文献都涉及了博弈论的方法,但是没有真正将道德风险因素考虑到银行的贷款模型中去,只有吴美华等(2001)[9]从保险的角度,使用博弈均衡的思想对我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定价分析,这种思维方式也给我们对中小企业信贷的博弈分析奠定了基础。因此,本文在充分利用上述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力求结合社会现状,以我国中小企业为例,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运用博弈论思想对银行信贷过程中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进行定价分析,找出博弈过程的纳什均衡解,并根据该定价模型对道德风险的防范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模型描述

(一)理论支撑

合理有效的产品定价将会促进该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展,贷款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对其定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深入研究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过程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理,以及更加有效的防范并降低借款人潜在的道德风险,本文将运用博弈论方法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进行定价。

根据博弈论者的观点,一个完整的博弈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1)参与人集合i,本文中假定为两人博弈;

(2)参与人的决策空间S,本文假定决策空间是服从某种概率分布的混合决策;

(3)支付,即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程度;

(4)均衡点。

根据经济学家纳什在《n人博弈中的均衡》一文中的观点:

一是在一个有限且非合作的博弈行为中,至少存在一个均衡点使得博弈达到均衡;

二是可以通过数学的方法来求解出博弈中的均衡点。

本文基于纳什均衡的这些理论支撑,秉承前人研究的成果,运用“银-企”两人博弈模型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过程中面临的中小企业“道德风险”进行定价。

(二)前提假设

设甲方表示贷款银行,乙方为借款企业,甲乙两人博弈模型的前提假设:

一是甲乙两方都是风险规避型的有限理性博弈主体;

二是银行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企业进行分类,并根据这种分类进行差别信贷。

(三)变量设置

企业自有可用资金为W,现有项目需要资金为D,假定只要D>W企业就会选择贷款,且贷款额为:F=D-W,企业在申请贷款时,就必须提供价值为A的固定资产进行抵押,合约到期之后抵押资产的变现率为x(x≤1),企业预计投资项目的必要回报率为?籽1,借款F资金能够在未来获得的收入为Y;如果借款企业不会出现道德风险,即企业能够如期如数的归还本息和,此时银行可获得价值为I的最大期望收益;如果借款企业不能如期如数的归还借款本息和,此时银行就会面临损失,令其最大损失为L(0

基于博弈理论,在银企博弈过程中,银行的决策空间为: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和不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如果进行监督检查,则需要耗资费用d,若进行监督发现企业没有按照合约履行责任,银行将对企业罚款Q;企业的决策空间为:履行合约和不履行合约,如果履行合约,则需要耗资c用于信息披露等。

(四)企业和银行的支付

通过前面的基本假设,基于服从某一概率分布的混合决策方案,可以得出银行和企业各自的支付情况:

(1)在企业遵守合约情况下的支付情况:企业的最大支付均为e+I1,而银行的支付可分为两种,如果进行监督检查,银行的最大支付为L1+d;如果不进行监督检查,银行的最大支付为L1;

(2)在企业不遵守合约的请款下的支付情况:如果银行进行监督检查,企业的支付为Q+f+p+i+A,银行的支付为L+d-Q-p-xA+c;如果银行不进行监督检查,企业的支付为p+f+i+A,银行的支付为L-p-xA+c。

为了计算以上的便利性,我们将上述支付转变为净收益:

(1)在企业遵守合约情况下的净收益情况:企业的净收益均为Y-e-I1,而银行的净收益情况可分为两种,如果进行监督检查,银行的最大净收益为I1-L1-d;如果不进行监督检查,银行的最大净收益为I1-L1;

(2)在企业不遵守合约的请款下的净收益情况:如果银行进行监督检查,企业的净收益为Y-(Q+f+p+i+A),银行的净收益为i-(L+d-Q-p-xA+c);如果银行不进行监督检查,企业的净收益为Y-(p+f+i+A),银行的为i-(L-p-xA+c)。

三、银企信贷博弈定价

(一)一次性博弈分析

根据交易对手的交易次数可将交易简单的分为一次易和多次交易,首先对一次性博弈行为展开分析,一次性博弈也即“一锤子买卖”,由于小企业具有生命周期短、风险较大的特点,使得很多小企业与银行的信贷关系基本维持在“一锤子买卖”形式中。在一次性博弈行为中,作为有限理性的参与人,小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金额,只要做出能够使得这次博弈收获最大的决策行为而不需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情况,即所有的借款企业都是“短视”的。所以,小企业就会尽量避免抵押贷款,选择信用贷款(如果可能的话),或者所提供价值远小于贷款额度的抵押品价值进行抵押贷款。根据纳什均衡可以得出:取得信贷的企业就不会遵守合约,而是选择违约来逃避债务或者不会如期如数的归还本金和利息,致使贷款银行蒙受损失。基于这种完全信息的两人动态博弈,银行预期企业提供的抵押物能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为xA,其取值范围为:0≤xAL1时,银行就会借款给小企业,由此可见,在一次性博弈中,借款企业提供的抵押物价值的大小、惩罚机制等就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重复博弈定价分析

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企业为了长期的生存,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为了更好的扩大再生产,企业就必须有能力获取源源不断的资金,这样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借贷就会转化为重复博弈行为,重复博弈行为与“一锤子买卖”有着本质的区别,重复博弈的双方将会选择“触发战争”或者“冷酷战争”来循环信贷。为了本文讨论的方便,笔者对本文选用的混合策略进行简要的描述:假设双方在达成贷款协议之后,企业遵守合约的概率为p1(或者企业违约的概率为1-p1),银行进行监督检查的概率为p2(或者不进行监督的概率为1-p2)。则可将银行和中小企业的期望净收益转化为如下等式:

E甲(p1,p2)=p1(I1-L1-dp2)+(1-p1)(p2Q+p+xA-c+i-L-p2d)E乙(p1,p2)=p1(Y-e-I1)+(1-p1)(Y-Qp2-f-i-p-A)(1)

根据纳什均衡的定义,只有当(p1,p2)满足下列条件:

E甲(p1,p2)≥E甲(p1,p2)E乙(p1,p2)≥E乙(p1,p2) (2)

银企博弈才能达到纳什均衡。于是根据式(1)和式(2)方程组,可以得出所需要的混合策略(p1,p2),即“银行-中小企”两人博弈的纳什均衡点:

p1=■(3)

p2=■(4)

将式(3)和式(4)式的结果带入式(2)方程组中,可以得出E甲和E乙的期望净损益分别为:

E甲(p1,p2)=■(Q(I1-L1)+d(P+L1+I+xA-c-L-I1))(5)

E乙(p1,p2)=Y-e-I1(6)

所以,如果银行预期其净收益E甲(p1,p2)≤0,或者借款企业的预期净收益E乙(p1,p2)≤0就不能达成贷款协议;如果要使银行和企业达成贷款协议,只要当企业和银行各自的预期收益都大于零,即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才能顺利达成贷款合约,

Q(I1-L1)+d(p+L1+i+xA-c-L-I1)≥0Y-e-I1>0 (7)

为了客观易见的原则,将式(7)所述方程组中的第一个式子转化为:

i≥L+(c+■(I1-L1)-p-xA)(8)

为了简化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考虑其他成本,银行因贷出F资金而要求的最低未来现金流为:

t=L+(c+■(I1-L1)-p-xA)(9)

式(9)中的右边第一项L代表银行最初的最大预期损失,即企业违约时银行的收入。第二项(c+■(I1-L1)-p-xA)是银行为借款企业道德风险所设置的价格,由于L1

根据式(6)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如果企业如期如数的归还贷款的本息和,那么企业未来实际的收入Y就应该大于整个因贷款而支付的所有款项,否则违约就会对企业更为有利。由于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于整个贷款活动中,企业作为“委托-”模式中的方,始终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如果企业故意隐瞒信息,从事高风险的项目,用夸大的投资项目必要回报率?籽1来使Y-e-I1>0,这样就会大大增加企业在贷款后的道德风险,从而给银行带来未知的信贷风险。

四、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道德风险的措施

存贷款利差作为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妥善处理银行与企业信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减少银行不良贷款的数量就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柠檬市场的客观存在,如何有效降低“逆向选择”和解决“道德问题”就成为了银行闲散资金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前提条件,然而,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信贷道德风险定价模型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由本文关于银企信贷道德风险博弈定价模型可得出以下结论:在银企信贷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借贷双方的伦理建设,同时还要注重信贷制度的设计。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人具有有限理性和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的两面性特征,所以,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制度创新来规范借贷双方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风险不确定性、最大限度的降低阻碍银企借贷合作的因素,从而降低中小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提高银行闲散资金的利用效率。

(一)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制度

由于中小企业具有生命周期短、会计信息不完善、信息不公开透明等特点,决定了我国中对小企业的征信制度的建设困难性。根据信息经济学家的观点,信用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者向没有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者的一种承诺。如果将这概念转化到银企信贷市场上,信用可理解为借款企业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并如期如数归还本利和的一种特殊承诺。根据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如果想在贷款者和商业银行之间形成互利、互惠、互相制约的联动机制,就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信用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隐患[10],可通过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的征信制度来有效化解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11]。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存续周期较短、会计信息不健全、信用制度不完善等,无形中加大了贷款以及相关部门对中小企业建立健全征信制度的成本费用。同时,我国还没有一个对进行中小企业信用制度进行管理的专门机构,没有统一的标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客观的衡量,更不用说健全的信用制度体系了。正因为这种种缺陷,也就决定了国内广大学者对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立探讨的重要地位。道德风险属于一个难以定量的变量,所以在文章的道德风险定价模型中,并不存在直接用来衡量道德风险的变量,但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式(8)中的I1-L1体现了银行根据自身收集到的资料,对不同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并按照这个标准对不同等级的中小企业实行差别信贷,由于信贷道德风险价格c+■(I1-L1)-p-xA)正比于企业的分级指标I1-L1,由于高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所对应的I1-L1值越小,从而银行可以根据这个判断给高信用等级的企业给与较低的道德风险定价,反之就给予较高的定价,征信度高的企业提供较少比例的担保品,信用程度较低的企业提供较高比例的担保品来降低企业道德风险[12]。但是,对单个企业的信用级别进行评级是比较困难的,一个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也并非一蹴而就的,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国外已有的成熟经验。目前国外占主流地位的企业信用制度有三种:一是通过成立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来对企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级的美国模式;二是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而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的欧洲模式;三是以会员制组成的企业信用中心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日本模式。在我国中小企业征信体制还不健全的条件下,可以综合国外的主流企业信用模式与中国特色来构建一种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新模式,采取政府非营利机构与民间自律组织来实现共同监督、信息共享以及增强企业的信息披露,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信用备案制度,必要的时候可以强制性实行中小企业对借贷、还款进行留痕制度等来缓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在建设中小企业征信体系的初期,可以采用由短期内由政府主导民间机构为辅的模式向长期实现混合模式的中小企业征信制度变迁。

(二)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目前仍然面临了结构、制度和功能上的三重缺陷[13]。在担保的实际业务中,一个能够有效降低中小企业道德风险的举措是:引进担保机构对缺乏担保物或者担保物价值不能提供完全覆盖贷款价值的中小企业进行机构担保,从而打破以政府为主导的担保形式,合理安排信用担保的结构,有效分散担保机构所承担的风险。通过回顾上文据推导出的道德风险定价公式可以发现:道德风险的价格反比于中小企业所提供的抵押资产的价值和抵押资产的变现率,从而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决贷前的逆向选择和防范贷后的道德风险,即通过专业化的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担保贷款,增加了担保价值,改变了银行在贷款前进行严格审核导致的惜贷或者逆向选择问题。同时,专业的担保机构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并拥有更多的渠道来变现中小企业提供的抵押资产,从而分散了原来有贷款银行承担的道德风险,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改变了银行有闲散资金却找不到合适贷款对象的惜贷行为,也改善了中小企业因短缺资金却借不到钱的“融资难”的僵局,最终促进了社会资金使用的帕累托改善。

(三)加强贷后管理,实行“激励—惩罚”机制

一个完整的信贷活动应当包括: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环节,加强对中小企业贷款后的监督管理,有利于防患其道德风险。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承受风险冲击的能力小等特点决定了其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受到某种突发事件的冲击而导致破产的现象,不管其贷前和贷中的条件是多么的良好,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决定了银行对企业进行贷款后也必须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监督管理,增进银行与企业的合作,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形成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规范资金的使用,最大程度的降低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透过本文对道德风险进行的定价公式可知:银行通过贷后的积极监督管理,增加对违约企业的罚款金额和企业败诉的赔偿金额有利于有效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后的道德风险。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贷款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并不是人性善与恶的问题,而是经济人的假设决定了道德风险客观存在与市场经济中。所以,对中小企业贷款后的道德风险的防范不仅仅是贷款银行自身的任务,而是需要社会各界进行合作,通过提高信息共享度、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制、完善企业自身会计账册的管理等方式来有效降低企业的道德风险问题、改变了银行惜贷产生的逆向选择现象。同时,增加对违约企业的惩罚力度,加强对“偷懒”、“搭便车”、“机会主义”行为的惩罚力度,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设计出更适合我国现阶段信贷体系的信贷制度,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达到防范和降低潜在道德风险的目的,促进我国银企信贷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素琳等.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风险决策机制及分析(I)——信贷风险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4):80-83.

[2]顾海峰.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信贷配给视角下银保风险协作机制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36-42.

[3]卢现祥.外国“道德风险”理论[J].经济学动态,1996(8):71-74.

[4]曹元芳,王若平.国外对金融道德风险研究的前沿理论及防范经验[J].国际金融研究,2006(6):70-74.

[5]田银华等.银企信贷重复博弈的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05,23(11):82-84.

[6]王晓天.基于博弈视角的中国个人信用问题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5(3):78-83.

[7]张彦冰等.信息不对称下的银企信贷关系研究[J].东北大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1204-1207.

[8]王海燕等.信息不对称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融资困境的博弈分析[J].三农金融,2011(6):60-62.

[9]吴美华,朱应皋.金融道德风险博弈定价模型及其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1(9):67-71.

[10]胡颖,谢芳.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研究[J].经济前沿,2009(8):48-56.

[11]晏艳阳,蒋恒波.信用制度变迁、商业信用与企业绩效[J].经济问题,2011(11):58-60.

[12]尹志超,甘犁.信息不对称、企业异质性与信贷风险[J].经济研究,2011(9):121-132.

[13]陈柳钦,孙建平.制度创新: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关键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8.

上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差距轴心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出版专业硕士教育:问题、症结与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