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与团学工作融合路径论述

时间:2022-09-09 05:48:09

艺术教育与团学工作融合路径论述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以京内外综合院校、重点高校、中直所属高校共计11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设计《艺术教育与团学工作开展情况调查问卷》,对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情况和参加团学活动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50份,收回问卷503份,回收问卷率91.5%。其中有男生217人,女生286人。涉及到的专科学生11人,本科学生439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学生53人。专业涉及哲学1人,经济学19人,法学6人,教育学3人,文学92人,理学43人,工学237人,艺术学19人,管理学53人,其他学科30人。这中间有47%的人担任学生干部,53%的人未担任学生干部。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接受艺术教育情况、参加团学活动情况等3个方面内容26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普通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布局情况。经统计,93.9%的学校统一开设艺术选修课(含必修课),其中87.4%学生反映学校开设了3门及以上艺术选修课(含必修课)。此外,29.8%的学校开设艺术讲座,11.5%的学校通过艺术实践开展艺术教育。从调查情况看,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情况形式多样,通过开设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视听艺术等多门类艺术课程,基本上满足了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需求。

2.大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途径。通过统计,49.9%的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接触艺术,54.9%和52.3%的学生分别通过艺术表演现场和新闻媒体传播接触艺术,20.9%和20.3%的学生分别通过参加团学活动和艺术讲座接触艺术,还有10.5%和3.4%的学生分别有受到家庭影响和通过其他方式接触艺术。从调查情况看,除了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程外,学生还通过其他途径了解艺术,其中通过新闻媒体和观看艺术现场表演的形式接触艺术是广大学生普遍喜爱和容易接受的形式,均占到50%以上。参加艺术讲座和艺术社团活动也是同学们接受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需要艺术教师和团学干部进一步加强在艺术表演、艺术讲座、社团活动、多媒体艺术传播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使其对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3.大学生对待学校艺术课程的认可性。经统计,99.2%大学生认为学习艺术类课程对自身文化底蕴、艺术修养、行为礼仪、语言表达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71.5%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艺术课程数量多质量高,对各类艺术课程都感兴趣,有助于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学习中能解决自己某方面的艺术需求。表现了学生对普通高校艺术类课程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还有27.5%的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抱有一般态度,认为学校开设艺术课程较少且质量参差不齐,表示自己上课只是为了拿学分,对自己的帮助和提高不大。调查问卷中关于“艺术教师授课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48.7%的学生认为两者结合比较密切,艺术教师主动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同时,还有10.7%学生表示艺术教师只讲授艺术课程,不了解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情况。

4.团学组织开展艺术活动的类型和频率。文化艺术活动是普通高校团学组织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合唱比赛、书画摄影大赛、话剧小品大赛、艺术讲座等,反映了大学生的艺术文化素质,也是共青团在团员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调查数据显示,开展艺术活动的高校达84%以上,其中35%的学校经常开展艺术活动,平均每月2至3次。在开展艺术活动的高校中,组织文艺演出或比赛占所有艺术活动的32.1%,举办书画摄影比赛占所有艺术活动的22.3%,举办艺术文化讲座、参观艺术展览(表演)和举办艺术社团展示的较少,分别占所有艺术活动的16.7%、15.3%、13.6%。由此得知,普通高校较多开展艺术演出和比赛,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类的活动投入精力较少,未能全面发挥艺术教育在团学活动的积极作用。

5.艺术展示在团学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和参与情况。为了增强团学工作的思想性与时尚性,在团学组织的活动中加入艺术展示环节也是一种常见的活动形式,例如组织团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中,加入歌舞、朗诵等艺术展示环节。统计数据显示,开展团学活动时,26.3%的学校经常加入艺术展示环节,45.0%的学校有艺术展示环节的活动较少。其中,活动形式主要以唱歌为主,占所有演出形式的26.9%,另外,跳舞、朗诵、器乐、情景剧、书画等表演也占有一定比例。

6.学生对团学活动融入艺术展示的评价。调查中,78%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在团学活动中加入艺术展示环节,并积极参与,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在团学活动加入艺术展示环节的意义方面,42.5%的学生认为参加表演的人员精心准备,表演水平不断提高,互动性很强,加深了大家对团学工作的认识。但是,还有33.3%的学生认为每次都是固定的几个人参与,表演水平一般,表演内容与团学工作关系不大。由此可见,在团学活动中融入艺术展示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广大学生普遍接受与认可的。同时,还需要在提高艺术展示质量上下功夫,避免形式主义,真正利用好融入艺术展示的团学活动平台,以优秀文化作品影响学生,鼓舞学生。

三、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和团学工作融合的基本路径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和团学工作在突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交叉领域,通过梳理已经取得的经验和做法,使两者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

融合路径一: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整合高校艺术教育资源。当今社会已经步入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广大学生对艺术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需求。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艺术课程的需求由欣赏认知逐渐向实践应用方向转变,并自觉将艺术课堂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面对学生在艺术教育认知的这一转变,这就需要艺术教师摈弃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放下架子”,转变认识,利用新媒体等多种途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学习需求、生活需求,结合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首先,在通识教学中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强调优秀经典艺术作品与时代流行作品的融合,增加艺术与文化、历史、科技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知识内容。其次,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中外优秀经典艺术作品的实践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和想像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第三,将通识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与训练、实践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全身心多感官的参与艺术体验和创造,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文化视野,建构学生艺术知识和新的文化知识结构。[3]高校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校园艺术活动的投入力度,增设专门的艺术教室和艺术表演场地,配备艺术教育教学设施。继续加强对艺术教育和艺术教师的重视程度,加大对教师培训、交流、科研等经费的支持。鼓励教师提炼归纳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艺术精品课程,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艺术教育特有的魅力和作用。普通高校之间、普通高校与艺术高校(院团)之间建立长效交流合作机制,以艺术展演、学术论坛等形式加强师生的学习与交流。

融合路径二:梳理团学组织开展艺术活动的经验和做法,为科学开展艺术活动提供宝贵经验。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国庆60周年天安门广场联欢表演等国际体育赛事、国家重大节日、纪念日庆祝活动中,高校团学组织承担了大量的文艺表演组织工作。各高校团学组织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宣传—选拔—训练—表演—保障—激励—转化”的科学的工作程序。其中,作为最后的一环“转化”尤为重要,即活动后期及时梳理工作经验和做法,凝练成为反映工作理念、思路和体会的优秀成果,进一步扩大艺术活动在团员学生中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使工作在循环积累中不断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的“闭环式”结构(详见图1)。同时,灵活采用流程化管理、项目化管理、扁平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加以引导,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首先是“流程化管理”,即制定严密的艺术活动工作流程,详细划分流程中各阶段、环节的时间和要求,对于重要阶段和环节要做出特殊标记,也就是“重要节点”(详见图1中阴影部分),并注明团干部和指导教师在哪些重要阶段进行指导、监督和审查。团干部做好工作流程后交给学生,作为学生干部具体实施艺术活动的依据。学生干部进而详细制定日计划和周计划,在重要节点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提高训练效率。其次是“项目化管理”。学生是校园艺术活动的主角,特别是重大庆祝活动中只有参加艺术活动的学生才能进入会场,有很多工作就不能再借用表演团队之外的学生完成。因此,需要由参加艺术活动的学生自身承担活动管理,也便于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团干部在工作程序中根据需要列出具体项目,例如策划组、宣传组、道具组、保障组等。再依据项目性质,根据参加艺术活动的学生自身特点进行重组,由表现突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项目负责人。[4]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每个人在完成艺术表演之余,发挥特长为大家做好管理服务工作。第三是“扁平化管理”。科层制是现代传统的管理方法,但是容易出现组织形式单一、管理机械、信息递减等问题。扁平化管理作为新管理策略,是重视上下互动、人人平等交往的、弹性有机的超文本组织。[5]在艺术活动的组织中采用以扁平化管理为主,层级制管理为辅的办法,确保管理到位,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能。对于时间周期较长、演出任务较重的艺术活动,建议在学生表演团队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在训练和表演期间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发挥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和团学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建带团建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注入到艺术活动中。

融合路径三:搭建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互通平台,开展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活动,促进多元审美教育。18世纪末,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代表人之一席勒创立了“审美教育”理念。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在思想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批判性、多元性的新需求。[6]20世纪20年代,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一所名为“包豪斯(Bauhaus)”的设计学校,该校在当时创建了现代设计的教育理念,即取得了在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卓越成就。经过德国教育家罗舍尔等人的共同研究与实践,使“包豪斯传统”逐渐演化成为多元审美教育构想,并对近现代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与审美教育强调“感知的系统教育”不同,多元审美教育更加注重“人的感官的各种感知形成的共生和各艺术种类的文化综合”,具体分为多媒体、交叉学科、综合传统、交叉文化、社会交际五个方面。[7]由此可见,多元审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途径。作为多元审美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元素需要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多元审美教育的开展。根据调研结果可以得知,与艺术高校不同,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艺术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有时存在“曲高和寡”现象,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又因缺乏艺术性和专业性的指导而导致“重娱乐、轻文化”的初级水平重复,二者之间相互抵消,形成分力。团学组织应积极主动承担联系、引导的角色,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发现艺术教育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交集,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以提高学生社团活动水平为切入点,搭建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互通平台,连接二者相互影响的循环链条,促使二者形成有效的合力,从而实现面向学生的多元审美教育(详见图2)。例如,团学组织引导学生社团开展“社团进课堂”活动,鼓励各类艺术社团走进艺术教师课堂,辅助课堂教学开展艺术活动。同时邀请艺术教师参与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的培训、指导和评审工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献计献策,有利于教师把指导文化活动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另外,团学组织邀请校内外艺术方面的专家对干部进行艺术素养的培训,提升团学干部工作的艺术性。

四、结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目标,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和团学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践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促进两者融合的新情况、新路径,积极酿造新的教育文化,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李玲 单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上一篇:刍议艺术教育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路径 下一篇:乡村安全生产百日督查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