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之渗透

时间:2022-09-09 04:56:26

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之渗透

摘要:高职语文学科教学从综合素质角度来讲,是一门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课程,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这门学科的教学中,既符合高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将其独特的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融合其中的优势表现出来。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学科教学

1引言

根据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得以形成并完善的最基本条件。但是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仍存在许多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重视智育,忽略德育;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教学;重优等生,忽略差等生;学校生活乏味,课堂教学枯燥单调等。长久以来,高职生的厌学情绪与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容易出现偏激、任性、冷漠、自私、孤独、自卑、嫉妒等不良心理现象。往往这种心理现象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不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还影响了学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标。因此如何提高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已然成为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关系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培养个人对于失败与成功的承受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及知识来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对学习、情感、技能的认知能力,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是在实践中培养形成的,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用的作品具有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若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为媒介将各种美的人文精神渗透其中,就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自觉摒弃不健康心理因素,形成积极健康心理结构之目的[1]。

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策略

3.1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目标中

健康既是生活的本意,也是教育的本意。高职语文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能力的主要课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的一个途径。目前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学各学科中的教学目标中甚少,也因此在教学活动规划伊始,便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2],这种综合素质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体做法是在教学目标中注明哪些教学内容包含有心理健康因素,并举例如何渗透于教学。

3.2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教材内容中

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文与道德统一。将健康人文思想与语文思想统一结合在一起,融入教材内容中予以教学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人格素养比如善解人意、乐于助人,宽阔的胸怀等,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将这些美的人格素养渗透于教材内容中,从心理学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优美的品质,塑造自身良好的心理素养[3]。具体做法是在语文教学中首先分析教材中的人物,体验其中的人文环境,并在受教育者身上塑造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形象,以此从学生的情感来直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比如教学《荷花淀》中,以人物语言和性格之间的关系来引导高职生掌握沟通的基本技能为切合点,在教学过程中,将心理健康辅导融入教学内容中,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人物语言来欣赏这篇小说,体会感受其中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使高职生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流沟通,有助于一些有自卑、孤僻心理的学生认识到其中的负面影响,并逐渐融入集体生活。

3.3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讨论教学中

课堂讨论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高职生的生源本就复杂,且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极大的差异。针对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课堂讨论设计的问题也应该不同,较好的学生问题难度大点,较差的学生问题难度小点,让学生的心理发展得到不同层次的培养。通过课堂讨论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并且让学生看得到属于自己的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摒弃内心的自卑心理。

3.4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

目前高职生普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感心理问题、叛逆心理问题、孤僻、就业压力问题、因高考失利造成的自卑心理、对当前复杂的社会感到迷茫,内心矛盾重重。语文写作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泄内心的平台,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表达于文字中。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转为话题,讨论的焦点融入作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满足了学生的表达欲望[4]。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命题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如学习与上网的关系,学习与异往的关系,违犯校规该如何处置才更加合法化人性化。关于社会道德区域的,有杀害流浪猫,往熊身上泼硫酸等事件,交通事故方面的,就业与创业等;二是评价学生作文要切合学生的情感路线,好差不能根据教师的个人喜好,即便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愤怒,也不可一枪打死,而是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导评价,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3.5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外活动中

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不仅能够调节学生在校单调枯燥的生活,还丰富学生的课外阅历,促进学生对各方面的兴趣激发。具体措施有:开办文学社团、举办文学讲座、或者举办美术、书法、征文、诗歌写作、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参加有助于丰富语文学科教学的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释放内心的激情,忘却内心自卑孤独以及其他心理压力,充实学生的学习生涯,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的意义,从这些有意义的经历中增强自我信心,促进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6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语文课堂中

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可将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提高其心理素质。心理辅导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个别辅导,另一种是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强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活动中学”,多看(观察)、多倾听(收集)、多想(思考),多说(表达)、多做(操作)、多感受(体验)、多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与充分的时间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 小结

当今正值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之际,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笔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数年的实务经验中探索出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高职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模式不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更是扩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域空间,在学校教学生活的各个角落无声地渗透心理教育之理念,无息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米军霞.心理教育与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园,2011(6):124-126.

[2]林小燕.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城人教育,2007(12):149-150.

[3]王红娟.如何把心理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J]. 教育教学论坛,2011(7):154-155.

[4]冯小亚.利用语文教学手段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J]. 现代语文,2009(12):59-60.

上一篇:合作学习法在语言教学领域的探讨 下一篇:汉语标点符号系统与语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