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竞争才能充分就业

时间:2022-09-09 04:08:03

充分竞争才能充分就业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50多名四川大学生进京当保姆的消息,报道此事的媒体评价说,大学生当保姆,说明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门道得以拓宽。

类似这样能够证明“大学生择业观念发生变化”的例子,诸如“大学生竞争擦鞋匠”、“法学本科生卖肉”,也不时见诸媒体。大学生面对就业难,出现了“人才市场本科生明码标价月薪六百”,乃至“零工资就业”的现象。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真的已经如此充裕,不光薪酬低,连当保姆、擦鞋、卖肉这些简单劳动都要大学生来干了?

果真如此,那可真是一个福音,因为握有知识的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财富。彼得・德鲁克就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上没有贫穷的国家,只有无知的国家。”土地、劳力和资金,这些传统生产要素都已是第二位的了,人才的多寡,才是当代国家竞争力的标尺。

事实却没有这么乐观。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显示,中国每百万人口中设计人员和工程师的人数只相当于日本的9.3%、美国的11.2%;百万人口中的律师、医生,和从事金融、咨询等高端服务业的人数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渠道不畅,一方面社会对高级人才需求迫切,矛盾突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6年版说,由于用人观念和制度安排欠缺,“仅2005年中国就有2500万人因不能‘人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

这个令人痛惜的局面,成因何在?用人制度落后是一个关键。大学生就业难,不是难在社会整体接纳能力上;难就难在用人机制上。刚刚公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在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展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手段。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尽管各用人单位都制定有一套人事制度,都要求在用人招聘上公开公正透明。但任何条条框框,都有可能被人找到变通手段;道德说教也不会有长久的约束力。建立公正的用人机制,最终要依靠用人单位决策者选拔人才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往往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

“周公吐哺”、“三顾茅庐”,历史上著名的招贤纳才故事往往发生在群雄逐鹿,天下木定的时代。曹操说得好,“受命(创业)及中兴之君”必定思贤若渴。比如他这个乱世英雄,要与群雄争天下,就要求“惟才是举”,顾不得“盗嫂受金”这些瑕疵。

竞争条件下,最适合鉴别人才,唐太宗给臣属题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说明他懂得,一个人的真品格、真能力只能在大局未定、竞争激烈的危急时刻充分显露。

到了天下一统承平日久的时代,人们听到的往往是兔死狗烹、奴才压倒人才的故事。这也很好理解:没有了外部竞争的压力,主事者与其容忍那些个性张扬的人才,不如挑选谄媚伏贴的庸才,安置在左右;再加上没有了竞争,判别人才也确实困难。用人机制的这个变化规律,也是封建时代的一种“周期率”。

以竞争为常态的市场经济,打破了这个“周期率”。一个企业,一届政府,总是面临竞争压力,它的领导者不能不一直励精图治,在决定每个岗位的人选时,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调整自己的价值序列,把才能放在第一位,把亲疏关系往后放。市场经济能够让一个社会长期保持活力,就在于它不仅合理地调配了资源,更合理地调配了人才,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打破那个无所不在的关系网,改变按血缘亲疏确定用人标准的老传统,希望应该寄托在保持社会组织的充分竞争上。

竞争性较强的部门和竞争性相对较弱的部门同时并存,是社会转型期一个特征。判断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如何,有一个直观的风向标,那就是看人才流向竞争性强的部门,还是倾向于选择竞争较弱的部门。

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商业部门和自行创业,这是值得欣慰的现象;而一些地方出现千军万马考公务员的热潮,大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被垄断行业的高工资吸引,则是令人忧虑的迹象。

当前,合理配置人才的治本之策是,千方百计扩大竞争性部门,压缩非竞争部门,改善创业环境,发展高端服务业,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反垄断力度,挤压垄断利润。将人才均衡地配置到各地区、各行业,仅仅依靠道德引导是不够的,必须从利益机制着手,以充分竞争促使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形成平均利润率。当既有闲暇又能领到高工资的垄断行业不复存在,就业者不会对特定行业趋之若鹜,人才闲置自然随之消失。

上一篇:科技新知 第31期 下一篇:想起红山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