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改革

时间:2022-09-09 03:52:01

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改革

[摘要]本文归纳了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物流课程系统优化的主要做法,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影响课程系统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了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系统优化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37-02

课程是教与学的媒体,课程设计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课程优化,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坚持用前瞻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具备一定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和总课时安排做系统的筹划,并对现有课程内涵进行更新、改造、使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适应性、先导性、并充分体现时代要求,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吻合。

1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建设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系统是指将物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系统,是指利用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的方法,将该类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形式等要素,进行一体化的优化设计,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能的目的。借助优化后的课程系统,学生不但能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工作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形成综合能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系统优化是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该专业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系统优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主要做法是,首先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并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课程分析师组成一体化的课程研究办公室。然后从调查研究入手,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目标,遵循课程的工具性、基础性、专业性、职业性、时代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等原则,结合工作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课程体系优化的理念是:行业专家引领,以行业企业工作体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校企共同进行基于物流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不断优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思路如图1所示。根据调查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如图2所示。

针对上述岗位群,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系统分解为职业公共基础课程、技术基础课程、核心能力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等四个相互衔接、交替上升的子系统。其中职业基础课程包括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心理卫生健康、政策与法规等课程。技术基础课程指与专业基础理论相关的课程,主要课程包括商品养护技术、经济法、物流地理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指针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设定不同的方向模块以培养学生面向不同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拓宽专业知识覆盖面,设定能力扩展选修模块。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定位,以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围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处理三个核心职业能力和就业所需技能,结合企业岗位,设置相应课程。在具体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校企合作,按照图2的开发流程,以目前物流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结合物流岗位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拓展课程;以工作岗位必需的基础性知识,确定专业基础课程。根据物流领域的工作、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专业课程必要的基本素质,结合国家基本政策,确定公共课程。

2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探索

2.1影响课程系统的因素

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因素很多,可概括为学校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因素三个方面。学校内部因素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战略、硬软件资源、学生基础、教师素质等因素,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政策、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市场竞争、社会需求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外部环境对课程系统的成败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进行课程系统优化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工学结合是由学校、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企业的规模、企业的性质、企业的产品、加工设备情况、劳动状况和工作环境及具体的工作岗位,如工作任务、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步骤及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都会对课程系统有很大的影响。这里强调的是在进行课程系统优化设计时,既要考虑每一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2课程系统优化的基本思路

课程系统是一个动态复杂系统,是由很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其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课程理念是依据当代政治制度、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为背景产生的教育哲学、先进的教育方针和相应的指导思想,根据教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高职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应用。课程目标应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优化的目标是课程整体效能最大化。课程开发要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人才规格,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现代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课程管理是为实现高职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的预定目标,协调人员之间的关系、人与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等,而对课程进行决策、监督、协调、检测、指导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职业分析、教学分析、课程开发设计、管理和实施是否实现了预定目标。

2.3课程改革的运作过程

课程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随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进行优化。课程系统优化过程可分为相互联系、首尾相接的四个阶段,如图3所示。

在图3中,P表示课程优化的计划阶段(Plan),D表示课程优化的组织实施阶段(Do),C表示课程优化的检查效果阶段(Check),A表示课程优化的总结处理阶段(Action)。

(1)计划阶段。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合作方的运作情况,明确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制订具体的课程系统行动方案。首先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工作小组,通过到企业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交谈,对职业进行分析,得到社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需求分析,描述课程优化的目的和目标。目标定位直接决定课程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体化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目标主要有总成本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服务质量最优化,教学效能最大化。一旦确立了系统目标并分析了系统的制约因素,下一个阶段就是收集系统设计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并通过对这些数据资料的分析设计出系统方案。进行课程规划需要收集学生、教师、资源等方面的详细数据,也需要收集行业、企业、社会、市场等外部环境数据。收集的数据应当全面、详细、准确、可靠。

(2)组织实施阶段。对各课程方案进行评估,选择合适方案,根据课程目标,实施和执行课程系统方案。

(3)检查效果阶段。据课程目标评价、检查课程系统实际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对实施方案的实效评估进行追踪监测,分析方案实施前后的变化,提出评估报告,作为方案修正的依据。

(4)总结处理阶段。归纳和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把成功经验纳入标准予以推广,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留给下一个循环继续完成。

总之,课程系统涉及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制度与资源等校内的方方面面,维系着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社会以及学校间的种种关联,支撑着学校的每个专业。规划设计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系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的比例权重、课程内容的更新调整、各门课程的课时分配、技能技术教师的配备、实训实习教学条件的准备、校内外资源的运用等诸多因素,各种因素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整合,又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杨泽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8(6).

[3]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4]周丽江.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上一篇:保险营销人员胜任力研究 下一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中的“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