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ESP与EGP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时间:2022-09-09 03:28:47

构建ESP与EGP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摘 要】 本文在阐述EGP与ESP教学相融合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重点从课程设置、教材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手段、师资水平等方面论述了EGP和ESP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一般用途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融合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深,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变得日益频繁,各行各业急需大量既精通专业又能用外语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度强调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极少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大学英语教学采取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简称EGP)教学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简称ESP)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满足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并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EGP与ESP相融合的理论依据

EGP主要强调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以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为目的。在我国,EGP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如大学英语开设的精读、听力等课程。ESP是指与某种特定专业、学科等相关的英语。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开设了英语课程,如金融英语、商务英语、新闻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

可见,在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方面上,EGP 与ESP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两者是相辅相成、连续统一的关系。ESP以EGP为基础,ESP教学是在EGP 教学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ESP又是EGP的升华与拓展,通过ESP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ESP教学加强学生语言的基本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EGP+ESP 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性英语人才。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时代的发展急切需要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服务于社会,促进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及评估方式等方面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首先,课程设置单一,大多数院校没有开设ESP课程。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以基础英语阅读为主,缺少跨文化素养和交际应用性等课程,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选用的教材,不能满足各个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二十一世纪》、《新视野大学英语》等,其内容属于EGP 范畴。此类教材对学生通过四、六级考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却很少涉及实用性的ESP 知识,忽视了学生英语实际运用与交际能力的培养。最后,评估方式束缚力强,应试教育倾向严重。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受四、六级考试的束缚,教学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培养目标,成了以过级为目的的手段。应试性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教育中,所培养的学生很难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求。

三、构建EGP与ESP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EGP与ESP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就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培养既精通专业又能用外语交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有效地把EGP与ESP融合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同时重视学生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与运用。为了构建这一模式,可从课程设置、教材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手段、师资等方面着手:

1、课程设置

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和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结合专业和语言两方面,分级别、分层次进行课程设置。设置一个或两个学期学习基础英语课程,学生通过每学期期末考试和四、六级考试后,可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积极开设带有共性、适用面较广的选修课程。此外,ESP课程要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及相关专业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且随着专业方向的不同而变化。

2、教材设置

教材设置上应把EGP和ESP按阶段分册编写、优化配置。以复合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工具性、应用性为原则,合理安排教材结构。基础阶段的教材应该突出语言工具性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提升阶段,要以实用性为原则,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设置内容有代表性且专业性的教材。在综合阅读中,加强专业有关的应用体裁的训练。在听说教材中,集中于各种专业情景的英语对话训练。

3、教学方法

EGP与ESP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可分为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两个阶段。基础阶段以EGP 教学为主,EGP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带有必须性。提升阶段以ESP 教学为主,ESP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其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与运用的能力。ESP 教学应采用小班授课,注重话题讨论、交流互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应带有任务性,创设真实语境,加强学生专门用途语言的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化。同时,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室、学生自主学习平台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信息量、时代化及趣味性。

4、评估方式

在学生通过EGP考试后,应该用英语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考核。具体来说,评估方式,要突出ESP教学的内容,测试学生能否用英语获取专业信息、写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等。因此,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科专业,考察与其专业相关或者相近的知识技能和学术素养,完善以往单一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同时,可以借鉴IELTS和TOEFL等考试,在听力、阅读及写作各题型内容上进行改革,突出英语语言的实际实用性。此外,加强对平时英语学习的考察,取消期中考试,在学期总评成绩中适当缩小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

5、师资水平

大学英语教师不但要具备必要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精通教学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大多数英语教师所学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但缺少的是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应积极加强ESP教师的培训,保证教学健康有效地进行。同时,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可以相互合作,并且鼓励英语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攻读其它专业的学位。此外,教师要关爱和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取得的进步,鼓励学生树立学习ESP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ESP的动力。

总之,EGP与ESP相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在课程设置、教材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手段,以师资等方面,突出语言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使教学与专业知识或学科结合起来,为我国培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善于英语交流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M].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M].外语界,2004(2).

[3]王守仁.发展中国ESP教学推进中国ESP研究[M].中国ESP研究,2010(1).

【作者简介】

马平(197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教学.

上一篇:文化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下一篇:新农合的福利效果与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