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绘画中的精神性

时间:2022-09-09 01:56:40

追寻绘画中的精神性

摘要:当画家把绘画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在画家的生命中,就充满了对生活的敏感、思索和激情;对人生的不断感悟与揭示;对艺术创作的精神性追求,就会处在不断的破坏与创造、新生与绝望之中。不能否认。在艺术上,最能打动人的首先是绘画主题所传达出来的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绘画风格,这种主题通常与生存终极目的、本能意识、道德观念有关。艺术家苦苦追求能够将切身的生活感悟不断地直接“物化”为可视的艺术作品,将人生中诸般情感一一收集起来,继承传统并发掘自己的潜质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样式,传达出当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感悟 精神性 美感

绘画的价值在于其感性、精神性和文化性。对于艺术创作的体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后的感悟和思考。促使艺术家要从人类思想和精神的宝藏中去寻找“神喻”。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也没有像鸣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静静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无涯。”是的,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追逐金钱和利益,享受与缪斯同行的快乐是任何别的事物所取代不了的,艺术的终极价值是指向精神和灵魂的。是精神的超越和灵魂的完善。梭罗式的幸福是精神意义上的幸福,所以他能在自然中体验到神性。

静观内省,感悟物象

尼采说:“你必须是一片混沌,才能产生出跳跃的星辰。”这就是说在“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之中时,我们要清空自己的内心。忘掉所有关于绘画上的规则、原理,不再执著于技巧,从没有昼和夜的状态之中看到那指引我们的闪亮星辰。老子说“大象无形”,讲述的是道之妙相是没有形象的;又说“大音稀声”,告诉我们大音即是圣人之声,是那种很微妙的声音。扪心自问,这是什么境界,拥有什么样的眼睛才能够看到这无形的象,又拥有什么样的耳朵才能够听清楚这微妙的音?庄子的“充实不可以已”的精神状态,来自以虚静为本体之心,自己的精神自由活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只有进入静观状态,才能消解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及与欲望相连接的知解,才能打开个人生命的障蔽。虽然在静观中关闭了自己的眼睛,却开启了心灵之窗,和天地万物的生命融为一体,在模糊一片中用心去感悟那无形之大气象,从寂静之中倾听出美妙之音,从而领悟到绘画的奥妙。

康德是这样将知识划分的,他将人的认识能力即传统的理性分成了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康德在论感性时说:“思维运动的第一个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纯粹感性。它的对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现象,是事物纯粹表现出来的东西――表象。”德国的浪漫主义作家、理论家施勒格尔说:“谁若把培育感官作为他的存在目的和核心,他就是艺术家。”如果说以感性解放为特’征的感性学是美学的自觉,那么把为艺术而艺术作为旗帜的现代主义是艺术的自觉。艺术是用诉诸感性的方式来表现真理。这就证明了感觉对于艺术和艺术家是何等的重要。艺术家罴培养自己敏锐而独特的感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慷心”,在观赏娇艳芬芳的鲜花时忽然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奈,又因无力长久地留住眼前事物的美好状态感到哀伤以至于清泪满襟溅洒在花朵上;正当沉溺在别离愁肠的痛苦中忽闻空中鸟的鸣叫声所触发出来的内心的惊悸,加深了别离的痛楚。在杜甫的这首千古绝唱中传达的感觉是人在那样一种情境下真实的情感流露,又因有参照物的出现,使诗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无助和悲哀的心境导致了诗人百感交集,放大了他的感受,这借景释怀升华了的感觉亦是诗性的感觉。同时也是意境的体现。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平面的营造,而是多层次相当深厚的创构。诗性在这一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画家的艺术理想,所以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深得此中三昧矣。

寻找艺术原本内在精神表达的定位

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在《仁学・界说》中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这是谭嗣同“仁学”中的一个主要思想。从哲学角度上他认为。“仁”是整个宇宙和社会最普遍、最高的统一法则。他吸收了宋儒“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把当时假设的“以太”媒介传导的性质完全归结为“仁”。认为能不能“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惟其仁不仁”。因此他得出结论说:“天地间亦仁而已。”柏拉图说:“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是每一个人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的。”古今中外,作为艺术家要寻找艺术原本内在精神的表达和追求永恒,要常怀仁爱之心,用表达真善美的作品释放情怀。这样,才能使人格完善后得以达成的理念促成创造主体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主观精神的绝对追求。在这里,真即指艺术的真实性,在作品中画家是否正确地感受和认识了生活,进而反映出了生活的本质。善指绘画的倾向性,也就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美则指的是绘画作品的完美性,看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其艺术个性和创新与发展。

美感是人们在接触美的事物时心灵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也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是一种审美趣味的判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绘画中的美感会让人们在精神上产生愉悦性。因此,画家在绘画时要追求内涵,保持深刻的理性,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虽然还是用点线面、黑白灰等技术手段来处理作品,但在作品中却是用真切的情感来打动观众。只有真、善、美才是让人产生美感的精神愉悦性的最根本要素,脱离了真、善、美的内涵,任何一幅画都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无法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既然美感是以真善美为基准的,那么在绘画中就应表现人物动作造型背后存在的种种精神状态,如兴奋、希望、幸福、爱慕等正面的情感,同时,也要表达欲望、嘲笑、愤怒、怜悯、惊恐等负而情绪,通过这种种情绪来表达其思想意图,引导观众释放心理紧张情绪以避免心理扭曲,平衡正而情感和负面情感,使观众一同体验并表达高兴、希望、自豪和爱等积极的情感。画家如果在文化创造上的想象力丰富,追求美的境界,其心智的跳跃性就很强,艺术上的冲动会使他进人积极的创作状态。当画家想看到他朝思暮想的意中人时,他就有能力创造她。倘若画家想看到愚昧可笑的东西和让人惊恐的怪物时,他就是他们的主宰。若是他想让溽暑季节感到有清凉的感觉,就会画出极目远望的大海使自己感到惬意。倘若他喜欢可爱的小动物和美味的食品,就会画出它们来让自己玩味。也就是说,在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不论是事实存在。还是可能存在的、在想象之中存在的,都率先在他的脑海里出现了,然后通过他的手移植在画面上。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他的绘画意向指引了他,使他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自己想要表达的目标。

美感的功利性是潜伏的,它不同于个人的实用功利。从美感的潜伏功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就在这种喜悦中给人

以精神上的影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和情操,使人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进一步激起为美好的生活理想和改造环境而积极奋斗的热情。美感本质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想象创造力,是人们看到美的事物后生发出的一种想象,并通过其想象进发新的美的形象,通过活力和智慧的进发会对一个既有模式进行调整。面对物品,画家如果在绘域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上没有感动,就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描绘和创新,也不会引发出观众对新鲜事物好奇探索的心态,更不会引发人们对美感的共鸣,没有共鸣也就无从淡起美感的想象创造力。好的绘画作品可以获得观众的共鸣,进而引发观众的想象创造力,产生联想和深思。就如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人们通过画中人物安详的微笑,可以产生许多美感的想象,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境界,让人在这种想象中感悟到了生活的美好。

注重精神性的体现追求和谐和平衡

伟大的艺术需要伟大的传统。所以,要掌握绘画的传统技巧和技法,直到能够背负起我们的行囊,站在前人的肩上看世界。同时,要积累生活经验,对内在精神现象高度关注,致力于让绘画在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上与这个伟大的时代并驾齐驱。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讲究消晰、统一和协调,这与那个时代的精神需求棚适应。但到了16世纪末期,在艺术品中人类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净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人类表达感情的需要所压倒。在美术作品中可以从卡拉瓦乔(1573~1610)的色彩浓烈的、戏剧性的绘画中看到。乃至到了现在,人们已经不满足绘画对现实生活的表述而逐渐转向对个人的内心生活即精神生活的关注。

康丁斯基说“艺术的表达在于它的直接的精神性传递”,“色彩只是一个媒介,能直接影响心灵。色彩是键,眼睛是槌,心灵是琴弦;艺术家辨识那只依需要敲键,而引起心灵变化的手,使我们只听见色彩的声音”。康丁斯基称,“纯粹的抽象绘画与音乐的结构极为类似,它能确切反映画家的情感与生命”。所以他认为“抽象绘画就是由色彩、造型及线条等三元素所构成的音乐”。康丁斯基很早就察觉到纯粹色彩与纯粹声音的表现力量,而他成熟时期的艺术成就,即是源自视觉与听觉特性相互交换与回应而来,其中还包括看不见的“事物内在的声音”,他甚至称他可以看到声音、听到色彩:“黄色似喇叭声,淡蓝色令人联想到笛声,深蓝则是风琴声,绿色似小提琴,深红使人联想到大提琴声,至于紫色则类似箫及木笛的低沉声。空气的振动(声音)及光线的变化(色彩)是物理关系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基础,也就是艺术的精神性问题。”由于绘画的创作主体是人,是参与社会生活的艺术家,因而敏感于社会的变革和动荡、经济生活的起起落落,当一部分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权受到影响时,绘画也曾作为一种宣泄手段,将代表衬:会的声音传递出来,那是一种激越的表达手段。事实上,新的一代画家接受了西方抽象艺术的思想和技巧后,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柑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现代高科技的,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同时,他们对新的绘画技术和高科技技术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历经从严格利学的深入刻画到色彩的光谱分析和结构的划分和搭建;从色彩的施用,画面结构的分离,到打散空间与二维的局限,呈现混乱杂陈的而目;从精神膜拜式的艺术信仰。到精神偶像的坍塌,再到无序的表达。使用的绘画语言是用颜料和种种自然材质层层叠加的,是畅快淋漓的,是激烈的自我表述的,更多灵魂的冲突,是热血参与的积极,是充满精神情绪的诉求。但是仅有怒吼、沸腾、宣泄是无法承担创作出伟大艺术的承担的,因绘画有追求真善美的终极目标,所以绘画本身也应承担一种对人类生活的和谐而平衡的视觉解释的使命。无论在什么年代,在面对人的本质需求时,人们追求和谐和平衡的心理需求依然存在,这就是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所以,我们不能回避心灵的基本需求。

有过往的哲人说:“有一种宁静的神圣,不带有英雄毁灭性的力量,这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行动,既神圣又完善义伟大的行动。”艺术上的激情,是靠多年积累的生活感受和纯形式上的绘画语言来唤起的。每当人们看到马蒂斯线条中的宁静、纯粹的安乐旋律,就会南衷地从内心生发出“乐而不淫”的愉悦和幸福感:看到凡・高的《向日葵》和他在风景中表现大树在风中舞动着的饱和的色彩、跃动的笔触与图案构成凝同的旋律时,就会觉得有一利,强大的力量注入在体内后形成激情与热爱的澎湃从胸中奔涌出来,带领着心灵像鸟儿一样高高飞翔时的逐风般的快乐。这些艺术作品中所投射出的作者灵魂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带来的那种震撼就像霹雳一样照亮了我们,给予我们力量!

编校:赵亮

上一篇:约哈里“窗口理论”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运用 下一篇:目的VS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