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汉墓壁画的艺术价值

时间:2022-04-12 03:43:22

洛阳汉墓壁画的艺术价值

汉代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语言和样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汉代墓室壁画作为汉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时代特征。两汉大量墓室壁画材料,恰好填补了绘画史上唐宋以前绘画的缺失。墓室壁画,不仅可以补足画史的缺失。而且可以为传世绘画的研究提供参考。而地处中原腹地的古都洛阳,是两汉的陪都和都城。洛阳地区发现的汉代壁画墓占全国目前发现的壁画墓总数的40%。无论是从数量、内容、题材还是延续时代,在全国均为罕见,可以说是汉代绘画艺术的集中地。

汉代墓室壁画无论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还是在绘画艺术形式、表现技法等方面,均极具关注和研究的价值。而洛阳汉代壁画墓是对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综合性的表现。洛阳汉代墓室壁画可以表现出当时位于经济和政治中心人们的思想、艺术语言和绘画形式,使我们了解当时汉代社会的真实历史。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到了汉代已经逐步成熟。汉代开始运用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运用鸟瞰式的视觉来安排景物,表现崇山峻岭和亭台楼阁等:运用渲染和晕染表现物体的明暗体积:运用大笔涂刷的写意技巧简单有神地勾勒出客观事物的神态动势;运用没骨法用色表现出体面:而且山水画的雏形也在洛阳汉代壁画墓中有所表现。从以上几个方面看,汉代墓室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纵观中国美术史,秦汉美术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本土民族文化艺术,处于整个中国民族美术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作为汉代绘画重要组成部分的墓室壁画,其地位和影响非常重要。作为其代表的洛阳汉代墓室壁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也是元可取代的。

汉代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兼收并蓄、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其绘画既承续有前代绘画技法和语言的元素,又影响了其后绘画语言和技法的丰富和多元,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阶段性的整合时期。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即表明了这一点。在汉代墓室壁画的研究中。绘画技法和语言问题显现夺目。一方面,通过比较分析,它与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对线、物象造型和色彩的审美,有着内在的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绘画中的线、物象造型和色彩的意识,已成为一种自觉。独特的中国画技法和语言系统,这时已初具雏形,为汉代中国画风格、样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汉代绘画中的用线,秉承了创立于战国时代的这种绘画表达方式和手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予以完善,使线条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气势,而且线已被充分地运用,成为画面的主导。传统中国画以线为主的风格、样式的确立和规范,应是在两汉时期。汉墓壁画中线条种类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现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强和深化。其中有“屈铁盘丝”式的充满张力的线条,有“春蚕吐丝”式的纤劲绵密的线条,有“春云浮空、流水行地”式的婉转流畅的线条等。

正因为线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达方式,六朝画家谢赫的“六法论”,第一是“气韵生动”,第二是“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强调画面或形象整体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韵味,“骨法用笔”就是指线描中要表现出“骨气”和力量,使线描本身也散发着生命的气息。这与毛笔的运用,以线造型作为绘画的主要手段息息相关。线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方法,在汉代绘画语言中的表现和运用对后世东晋顾恺之、唐代吴道子的线画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些画家的努力下,线描造型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手段。

洛阳汉墓壁画在色彩运用上。发展了战国绘画中的平涂技法,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晕染法,并开始尝试没骨法等一些新的表现手法,从而增强了物象的表现力度。汉人称绘画为丹青,从这一称呼也可以想见汉代绘画对色彩的重视。汉画用色已经相当丰富多彩,历经魏晋六朝,并没有多少颜色增加。隋唐时期加用金碧,在周汉时期也不少见。总而言之,中国绘画发展到汉代,在色彩的应用上也已成熟,并形成了庄重富丽、热烈大方的时代风格。没骨法的运用强调色所造成的体面,而不重形廓的骨,在后世花鸟画的运用中最为常用。在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的绘画技巧就掌握了用晕染和渲染法表现出物象的明暗和体积,是在平涂的基础上技法的改进。西魏、北周时期在汉代晕染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中原式晕染法,通常在人物面颊和眼圈部分施以粉红或其他颜色,所谓“染高不染低”,与西域式的“染低不染高”正相反。虽然受到西域佛教绘画艺术的影响,但中原式晕染法依然流行于西魏、北周时期的敦煌壁圊。

汉墓壁画在技法上。创造了大笔写意法。在洛阳汉墓壁画车马出行图中“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中国写意画已显雏形。唐宋以后,在花鸟画中可以寻着粗笔浓墨的写意神韵,特别到了宋代,文人画的兴起,艺术上寻求倪赞所说的“逸笔革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逸气”的表现方式。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用笔用线成为我国传统绘画里主要表现技法。写意画讲求笔墨意趣,加上酣畅洗练的笔墨,营造出神形兼备的画面。写意的技法在洛阳汉墓中找到了源起。显示了当时绘画技巧已开始多元的发展。

汉代绘画重在传神的写实技法有高度的发展。人物的描绘已经从动态注意到性格神态的刻画,从当时所透露的美术创作思想也是倾向于写实的。到了汉代,我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基础已经逐渐形成。因此可以说汉画是我国绘画艺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它在继承和发展殷周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启了魏晋六朝的现实主义作风。于是曹不兴、卫协、顾恺之、张僧繇、曹仲达等名家辈出,把我国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写实技法一直成为历代画家创作的指针和评论的准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汉墓壁画在构图上,掌握了平视、斜视、鸟瞰式的散点透视法则,丰富了画面的二维空间表现。汉画的章法布局是在平面上做文章,按艺术的需求处理画面,而不是以三度空间的透视关系来安排人物,更不受焦点透视视平线的限制。特别是在人物的安排上,根据画面艺术处理需要平置的,绝少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遮掩的情况出现。这种构图法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对我国的传统绘画无论是壁画还是卷轴画均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壁画的影响尤为深远。以敦煌壁画而论,尽管属于佛教艺术,吸收了外来艺术的丰富营养,但是在章法布局等基本法则上。以及某些表现手法上,汉墓壁画的影响依然是不可抹杀的。包括现当代中国绘画构图方式,依然会沿用这种透视法则,如鸟瞰式构图法。

因为对空间的认识与表现,从汉代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画的萌芽。如:洛阳烧沟六十一号西汉墓壁画中的《二桃杀三士图》中对山水的表现,可以看出汉代就对自然空间形成了美感的认识,山水的表现对后来的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对山水的刻画,已经显示出了山水画水平的提高,敦煌壁画北魏和盛唐时期对山水画作为背景的越来越常见。到了唐代山水画就开始盛行。直至现当代中国绘画的山水画成为中国绘画风格体系中的重要一种。

汉墓壁画对于美学思想方面的影响。汉代绘画技法和风格中形成的最具代表性的美学特征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论”,将“气韵生动”排第一位,而汉代绘画不论是从造型特征还是绘画技法的表现上,均可以找到“气韵生动”的特征。特别是写意技法的运用,使画面更能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特点。因为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方式,“骨法用笔”就使线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应物象形”作为“六法”中的第三位,与汉代绘画当中写实形象的传神性有着紧密的联系。顾恺之提出了“迁想妙得”与“以形写神”。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我国绘画一直重视“传神”的重要性。汉代墓室壁画的绘画特点和风格以及造型特点所反映的美学基础特征,对后代画家总结美学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要素虽然蒙始于战国时代,但最终的形成和基本完善应是在汉代。可以说以汉墓壁画为代表的汉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了魏晋南北朝绘画的变革与发展,并为后代中国传统绘画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洛阳汉墓壁画在整个汉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和小觑的。

当今中国画家开始向传统绘画艺术学习。追求艺术上的寻根求源,对民族风格、民族形式的探索不断加强。深入研究汉画的艺术特色,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洛阳汉代墓室壁画体现了中国汉民族本土文化的绘画特征和美学风格,其后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技法,都能在洛阳汉墓壁画中寻找到踪迹。因此,研究洛阳汉墓壁画,是对这份宝贵而丰厚的遗产的继承和借鉴。

编校:郑艳

上一篇:林时益茶事诗简论 下一篇:英语儿童诗中几种修辞格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