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时间:2022-09-09 01:37:01

思想品德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实际;导入;学习兴趣;

教学氛围;评价;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4—0045—01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确立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当前,摒弃旧的教育观念,使思想品德课摆脱枯燥乏味的境地,成为广大思想品德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使思想品德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谈几点认识。

一、精心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环节非常重要,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故事导入、设疑导入及情境导入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无论采用何种导入方式,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设计,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以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准确定位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发展的过程。要使思想品德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教师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准确定位自身角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选用典型材料、组织多种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三、挖掘本土资源,打造生活化课堂

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打造生活化的课堂,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教材中也设计了很多生活化的活动,只要教师合理利用,并积极挖掘本土资源,选用学生熟悉的案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则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打造生活化的课堂,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思想品德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注重情感教育,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而这种交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信赖基础之上的。注重情感教育,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既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又能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学生相处,用心观察学生,把课堂看作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场所,要用自己良好的情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五、学会赏识学生,及时科学地进行评价

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赏识的作用不可忽视。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学生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应当学会赏识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对其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切不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要使课堂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功能,教师应采用多样的评价语言,热情地鼓励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或活动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长处,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六、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要想使思想品德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其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思想品德教师除了对教法进行研究外,还应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既可以主动地向学生进行传授,也可以组织他们相互交流。其间,应注意的一点是,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通过自身摸索形成的一些学习方法,并引导他们予以合理改进,使学生学会学习。

上一篇:由达芬奇画蛋想到的 下一篇: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与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