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标中感悟 课堂应肩负的任务

时间:2022-09-09 01:20:30

生物新课标中感悟 课堂应肩负的任务

曾几何时当了十几年生物学教师的我开始彷徨。彷徨于走出我课堂的学生应收获些什么;彷徨于走出我课堂的学生除了能在考场上一展身手外,生活中能有多少东西真正留给学生。在学完生物课程标准后,我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释然。下面浅显谈谈我在平时理论学习中的点滴感悟与反思。

一、生物课堂要能联系并诠释生活

新课标指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生物学也不例外它研究的对象就来源于现实,有着实实在在的生活背景。身为生物教师的我们要努力做到把生物学习置于生活的“大课堂”,让学生能用生物来诠释生活。在学习“合理膳食”这部分内容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一起分析不吃早餐、偏食、挑食、嗜吃洋快餐的危害。在学习“食品安全”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由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就如何注意食品安全问题发表见解,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

人常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生物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实现用生物课堂诠释生活做好积淀。我搜集了一些有趣的题目,比如可以用“十指连心”来考察皮肤的真皮中分布着大量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要想水果长得好,还得蜜蜂花中跑”来考察虫媒花知识等等。

“生物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生物”,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生物教学生活化,让学生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生物的本领,因为用生物才是学生物的真正归宿。

二、生物课堂要让生命教育绽放

从各种媒体资料中我们了解到:目前部分青少年生命观念淡薄,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珍惜。生物作为一门研究生命的科学,几乎每节课都在与生命打交道。因此生物学在生命教育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在讲人类的生殖时一位老师对学生这样描述受精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一位健康的成年男性一次可以产生上亿个甚至几亿个,它们争先恐后地通过女性的阴道游向子宫,再进入输卵管。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多的旅途疲劳、损兵折将而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数百个可以到达输卵管,而能够到达卵细胞周围的只有几十个了,能够和卵细胞结合的只有一个最健壮的。看看,最终形成的受精卵就是一个伟大的生命。试想,要是父亲的另一个与妈妈的卵细胞结合了,坐在这里上学的还是你吗?所以说,每一个生命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不起的、伟大的生命。无论长相如何、个性怎样,都是父母的唯一,也是世界的唯一。”在学完藻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强调“无论低等还是高等,简单还是复杂,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没有卑微和高贵之分。”

任何生物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神奇且艰辛的过程。在研究生物现象揭示生物规律的同时,身为生物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肩负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力争让生命教育在生物课堂上绽放!

三、生物课堂要注重概念倡导探究

课标明确指出“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都旨在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由此可见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课标对科学素养的解读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果将这句话再精确简化一下那就是“生物科学素养是一个人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系统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维基础。只有牢固掌握概念学生才能正确判断和推理。成功的概念教学不仅要实现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和深层次理解,还要实现对相关概念的掌握与迁移。爱因斯坦曾说过“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生物课堂上我们要注重概念,倡导探究。

四、生物课堂要学会放手促进发展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要求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想要实现这一理念老师要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必要时要学会放手。有时角色扮演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位老师设计了角色扮演――“猜猜我是谁?”来巩固和深化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这一重点内容。扮演活动热火朝天的开展着,这时扮演液泡的同学,上台张口说“大家好,我是液泡……”此语一出引来了在座的同学大笑,那位自称“液泡”的同学也不好意思的笑了。(这时老师既没有制止哄堂大笑的学生,也没有为表演的同学出谋划策,而是用充满期待的眼光微笑的看着表演的学生。)学生沉思片刻后继续道:“既然我已经承认了自己是液泡,那现在请大家说一说我应该有什么样的功能呢?”下面同学反应热烈,挣抢着回答他的问题。

看完此片段后我陷入了深思:当了十几年生物学老师的我似乎已经习惯了“照顾”学生。有时担心学生理解不到位、表达不周全,便急忙把答案完整地灌输给学生。我讲得越是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越是安安静静……课堂成了演绎完美答案的舞台。一直以来总感觉课堂空落落的。现在幡然醒悟的我才发现: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失去了成长必需的精神底色,失去了幸福人生必须奠定的宝贵经验。

学生的成长是不可复制的,今后的生物课堂中我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踏出探索世界的脚步,去寻找属于他们第一手资料。

五、生物课堂要渗透环保浸润和谐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许多不和谐因素开始凸显出来: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退化、温室效应、气候异常甚至是雾霾天气等等。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的严重后果。有了切身感受,再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就能使环保教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什么时候真正实现了让“人与生物圈和谐共处”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内心并内化表现在实际行动中,那时身为生物学教师的我们就可以欣慰的说“我的课堂教学是成功且有用的”。

我不苛求从生物课堂上走出的学生都能考个高分,但我希望通过努力能让用生物诠释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不苛求从生物课堂上走出的学生都能考个高分,但我希望生物课堂能成为点燃学生自我小宇宙的火种;我不苛求从生物课堂上走出的学生都能考个高分,但我希望生物课堂能成为渗透和谐,践行环保的起点。

上一篇:浅谈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下一篇:在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