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辽宁农村住区公共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9-09 11:03:51

新时期辽宁农村住区公共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十”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战略部署。我国城乡公共服务配置的不均衡一直是制约农村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本文以辽宁省为例,抽样选取了辽宁200个农村为研究对象,从公共服务设施现状配置情况入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归纳总结了目前辽宁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阶段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U492文献标识码: A

一、辽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

1 教育机构设施现状

在调查的村庄中, 59个村庄有幼儿园,其中有14个村庄拥有不止1所幼儿园,大多是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村庄,且以私人开办的幼儿园居多。农村幼儿园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以乡(镇)或上级拨款、村集体收入和村民集资三种方式为主。丘陵地区和经济落后的较为农村,没有配置幼儿园,占总数的70.5%。其中,有少数农村打算近期建立托儿所,近期内没有建立计划的村庄达到93个村庄。

近年来由于受到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影响,大量分散的村庄集中迁并建设小学,一些村庄原有的小学也随之合并或撤销。另外,随着农村人口逐年降低,加之农村劳动力人口携子女举家向城市聚集打工,导致农村地区入学适龄儿童减少,也是造成近年来农村小学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医疗保健设施现状

在医疗方面,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民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长期以来一直是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重要措施。在有效调查数据中,平原地区、经济条件好、规模大的农村医疗条件相对较好,而偏远地区,经济落后,村庄规模小的医疗条件差甚至没有。卫生院的经营性质,目前卫生院以个体诊所居多,占到调查样本的57%,由村集体或社区主要负担的卫生院(所、室)占到28%,而公益性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派驻站(所、室)仅为14%。

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生活习惯和传统观念影响,建有养老所的村庄很少见,而且部分村庄养老院已经停办。养老所主要建成于80年代和90年代,而且现有养老所得规模都不大,在调查的22个养老院中全职员工在5人以下(含)的有16个,占到总数的72.3%,且素质不高。

3 文化体育设施现状

在调查的村庄中,有包括文化娱乐、科技宣传、图书室等功能在内的文化站仅有58个,占调查总数的29%。在已有的文化站中,以近年新建为主。由于农村建设条件不高,以及村庄居住人口数量有限,因此文化站的设施通常集成多种使用功能,为农民提供多种服务,如文化活动、图书室、教室等。

拥有独立的球类或田径运动场地的有21个,占总数的10.5%,其中,2006年至今建成的仅有6个;部分村庄利用小学等附属的球类或田径运动场地作为居民活动场所;大部分村庄已拥有独立的包含健身器械的小型场地,可供村民自发性进行休闲健身活动。

二、辽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

1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空间缺失,提供服务范围有限

通过对辽宁省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现状调查分析后,发现辽宁省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均衡,学校、卫生所、体育休闲场所等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公益设施目前的覆盖率不是很理想,养老院、托儿所等国家政策支持有限的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很低。由于受到农村地区范围广、村庄分布不集中的影响,绝大多数公共服务设施仅能够为本村居民提供服务,这就使没有服务设施的村庄无法得到相关服务,即便能够获得服务,由于受到场地设施条件限制,服务质量也受到影响。

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指导不足,影响工程建设质量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沿用以前的模式,大部分工程没有设计图纸,只是按照当地风俗和传统认识组织村民自行建造。但是,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筑材料品种的丰富和建筑使用功能的不断完善,对于建筑施工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公共服务设施来说,其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结构设计、建材选用、施工难度等方面比农村住宅建设更为复杂。公共服务设施的施工如果依然采取住宅建设的模式,没有建筑设计图纸,仅凭农村建筑工匠的个人经验组织村民自建,往往由于施工不规范或采用的建筑材料质量问题等原因造成建设工程的质量隐患。

3 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普遍低下,影响设施使用

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管理,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大部分的公共服务设施都制定了设施使用与维护的管理规定,并派专人负责,但是维护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设施通常只是派人负责日常卫生的打扫,能够达到对建筑设施的日常维护,对发现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的不多,影响了房屋设施的使用功能,同时对建筑使用寿命也有一定影响。

4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筹措难

资金是影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首要因素。目前农村居住区内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资金,除了经营设施外,主要依靠乡(镇)或上级拨款和村集体收入,很难通过商业方式进行市场融资。

三、推进辽宁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策建议

1 科学编制村庄布局规划,有序推进农村住区建设

进一步修编完善镇域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中心村、行政村的数量、位置和功能定位。按照方便服务管理、尊重群众意愿和集约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根据农村地域特点、资源配置、历史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农村住区空间布局和建设规划,把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合理分区和完善公共服务、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社区共同意识等“软件”内容纳入规划编制。

因地制宜确定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建立规范的农村住区服务中心和完备的服务设施,为住区范围内农民群众提供服务。面积较大、居住人口较多的村,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两委”来组织运行。相对分散的村庄以中心村为聚集点,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逐步撤并自然村,实现农村社区的聚集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农村住区服务半径2公里左右,即十五分钟生活圈。

2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努力改变政府公共服务资源“城市腿长,农村腿短”的现象,转变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突出农民就医、就业、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真正使农村群众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3 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经营管理新体制

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和多元投资的思路多渠道筹资,加强私人、集体投资的管理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形成农村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既可以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等激励手段;也可以采取 “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市场机制原则,依据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模式,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投资模式。对边远地区农村由政府全额投入,对近郊平原农村以政府投入为主,对集镇农村和外来流动人口集中区由农民自筹为主,推进新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软硬件同步建设、协调发展。鼓励社会举办和经营社会公共服务产品,通过公开招标项目法人、特许经营、贴息贷款、政策优惠等多种方式,政府购买其社会服务,推动市场化运营模式。

4 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观念

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宣传力度,保证村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及时准确理解相关政策实施范围、预期目标、政策内容和效果检验等,保证政策的实施效果。此外,针对目前农村人口流动加快,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聚集等农村社会的现实变化,利用电视、宣传手册、户外广告等形式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理念,逐步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变化,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中国发展出版社

2 吕微,唐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9(07)

3 都爱红.公共服务的伦理内涵与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04)

4 顾丽梅.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我国公共服务改革之启示[J].行政学研究,2006

5 侯玉兰.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建设服务型政府[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6 彭瑶玲.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的思考[J].生态文明视角下城乡规划――2008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2008

上一篇:探析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 下一篇:微探桥梁桩基础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