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银行竞合关系研究

时间:2022-09-09 10:58:14

中外资银行竞合关系研究

摘要:伴随着入世保护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必将大规模进入国内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丰富的管理经验、发达的科技优势,将给中资银行带来积极效应,也将推动中国金融业加快改革步伐,使中资银行朝着治理结构合理,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效益和资产质量优良的方向发展。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在所难免,但发展趋势将呈现更多的合作模式。中资银行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现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关键词:中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服务与效益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6-0035-04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效应与影响

(一)外资银行的示范效应。截至2005年10月末,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外资银行在内地的23个城市设立了238家经营性机构,已有138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其中73家分行可经营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经营与管理,给中资银行带来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外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制度创新包括一些竞争案例的运作模式,都成为中资银行学习的对象;数据集中处理、客户关系管理、客户群细分、服务渠道整合、扁平化组织模式等也给中资银行很大的启示。随着入世保护期行将届满,外资银行会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业务领域产生更广泛的示范效应,中资银行能更深切地学习其在办理人民币业务方面优于我们自身的地方,同时也会促使中资银行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服务战略,调整自己的客户定位。中资银行通过借鉴外资银行已经成熟的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传统业务以外的高附加值业务能力,外资银行机构丰富的管理与经营经验将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外资银行的示范效应就不言而喻了。

(二)推动中资银行经营水平的提升。随着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深入,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布局更为广泛,而其营销体制、激励机制、发展战略取向使中资银行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促使中资银行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推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向纵深发展。外资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上所散发的无限活力和先进理念,也诱发了中资银行自身改革与发展的潜能。因此,近年来,在外资银行发展的冲动中,中资银行也不断改进经营模式,提升自身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从治理结构上看,中资银行已进行了很多改进,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是独资的国有商业银行,都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产权多元化,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化。外资银行最关键的贡献在于向中国银行业展示了现代银行运行特有的治理机制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促进了中国银行业服务水平的改进和提高。同时,中资银行在治理结构、管理水平、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变革,促进了中资银行竞争力的提升。良好的业绩水平证明了中资银行管理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三)加快了中国金融业的变革。金融开放的深化必将打破中国金融业的低效率均衡,推动国内金融业加速变革。国内金融机构效率不高,影响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同台竞争,困扰中国金融业的变革。当前中资银行内部提升效率的动力严重不足,而通过外部力量推动是一个有效的选择之一,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成为中资银行变革的可行性路径。目前我国已有16家中资银行先后接受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的入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有三家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改变了单一的股权结构,提高了自身经营水平,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农行也正在加速财务重组,寻找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外资金融机构一般有着良好的盈利动机,坚持市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特别是他们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成熟的监督制度,更能推动中资银行发生质的变革,改变困扰中资银行低效率的局面。伴随利率、汇率管制放松和入世保护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必将大规模进入,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入,中国金融市场结构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国有银行垄断金融市场的格局将被打破,金融业产权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而这样的金融市场结构必将提高市场效率,中国金融业也将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变化,正是借助外力推动中国金融业不断深化改革的结果。

(四)促进了监管者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已有25个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了人民币业务,这对本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管理职能的转变和完善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完善投融资环境、监督环境,而且要探索在改进服务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更加活跃,业务量不断增加,经营范围不断扩大,这就要求监管部门不断提高监管水平,用更多的监管技巧把握外资银行经营状况。同时外资银行在与当局监管者博弈时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会利用监管法规的模糊地带进行金融创新,这对监管者来说,也有助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弥补金融监管框架中的漏洞,完善监管制度,形成一个积极有效的法规体系。

(五)外资银行在国内发展中的潜在影响。现阶段,中外资银行之间业务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出现激烈角逐的竞争态势。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外资银行所带来的挑战已被化解,反而外资银行的进入所带来的潜在影响更加明显。一是影响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外资银行所开设的营业性机构都在东部沿海城市,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这样外资银行进入本身就助推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二是影响汇率水平的稳定。外资银行与境外全球化金融机构有密切联系,成为国内金融体系直接面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敞口之一。当前,外资银行很多营运资金来自国外,它们在国际上拆借资金的能力很强,可以用一种货币借款,再用另一种货币放款,利用存贷货币差别进行资源配置和套利。有很多例证说明在华外资银行国外负债增长速度高于国外资产的增长速度。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外资银行机构对本币和外币不同利率水平及预期汇率变动所作出的选择。

二、中外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

(一)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后,为了尽快拓展业务,已经在诸多方面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第一是竞争主体结构的变化。在外资银行进入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国内银行业的竞争的主体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银行业由原来的几大国有银行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构成的二维主体竞争将演变为三维主体的竞争。国内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不仅要与外资银行竞争,而且要分身与国内大商业银行竞争。然而,在技术手段、业务创新和管理上中资中小银行不敌外资银行;在资产规模、市场份额和服务网络上又比不过国内大银行。因此,在竞争中如何合作是中小股份商业银行的重要选择。第二是人才竞争。2005年外资银行在国内已有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3家银行设立了238家代表处。除这些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它们所需的员工都将本土化,国内金融机构的优秀人才就会成为它们猎取的目标。但是随着国内银行的改革到位,也可能会有外资金融机构的人才流入中资银行,形成双向流动的趋势。第三是高端客户竞争。高端客户是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外资银行的主要客户虽集中在三资企业,但中外金融机构对优秀客户的争夺在所难免。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提前归还工行、交行巨额贷款,转而从花旗银行贷得同样数量资金,引起了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对优质客户争夺的担忧。这就是业界称为“南京爱立信事件”的典型例证。第四是金融产品竞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深化,公司和个人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对投资理财、财务顾问和投资银行等业务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中资银行迅速地从“规模驱动”向“客户导向”转变,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变革。外资银行会借助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风险控制能力、成熟的金融产品开发经验,通过产品优势和技术创新来与中资银行争夺市场份额。从网上银行业务来讲,目前国内有30多家金融机构能够做客户网上交易服务业务,其中有15家是外资银行。它们不断提高开发金融产品的频率,弥补中国金融市场上短缺产品,并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第五是负债业务的竞争。中外资银行在负债业务上竞争将逐步由外汇存款转向人民币存款。目前,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25家外资银行已吸收人民币存款37亿元,三年后,外资银行吸收的人民币存款预计将达到4000亿元,约占全国目前各项人民币存款的5%。负债业务竞争逐渐转向人民币存款后,这种竞争态势将逐步城市化。因为入世承诺是每年开放四个城市,让外资银行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外资银行在国内经营的网络将覆盖全国主要中心城市。国内的专业银行正在调整一级法人体制,提高集中调控能力,关闭或转让地方的分支机构,拓展业务的重点也放在中心城市。还有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所设立的分支机构均在大中城市。因此,中外资银行负债业务的竞争除由外汇存款转向人民币存款外,还将趋向城市化。第六是对金融控制权的争夺。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力度的加大,外资优惠待遇的消失以及业务限制的逐步取消,外资公司将逐渐谋求控制权。这种竞争势头已经显现。外资银行对中国规模不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青睐有加。原因不外乎是这些银行规模小,历史包袱轻,公司治理较为健全,便于入股后对这些小商业银行进行控制。花旗银行进入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后就控制了信用卡业务。

(二)中外资银行的合作。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关系胜于竞争关系。中外资银行利用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一是由全面业务合作发展为单一业务合作。中外资银行在入世前的战略联盟形成主要是签署全面的业务合作协议,并且合作的领域集中在行方面。随着国内金融业的开放,这种全面的业务合作协议显得相对松散,不利于双方业务合作的深化。因此,合作双方开始选择单一业务的合作,主要是信用卡业务、货币互换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清算业务、银团贷款业务等。这样不仅加速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中资银行培育和提升那些迫切需要发展的业务。二是由合资银行合作形式发展为参股合作形式。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前,中外资银行在股权方面的合作主要是合资方式,参股和独资方式基本不存在。入世后,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对外开放,外资银行期望获得更多的股权比例,从此,中外合资的银行形式逐渐淡出,参股形式将变为中外资银行合作的主流。截至2005年10月末,中国有1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参股形式引入了外国投资者,几乎每家银行出售的股权比例都接近银监会规定的上限。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行约用15%左右的股权换来了40亿美元的资金,中行、工行同样用股权换来巨额资金。中资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目的不在于“引资”,而在于“引智”,即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银行的服务理念、管理经验以及产品开发与维护的技术。战略投资者通过发挥外派董事和高管人员在法律意识、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严格内控,提高透明度,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现现代银行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转让转移。事实证明,外资银行的参股对中资银行体制、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外资银行也迅速进入了中国市场,实现了合作双赢的目的。

三、中外资银行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一)中外资银行发展趋势

1.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将出现更多模式。现在中外资金融机构的股权合作呈现四面开花的势头,随着人民币业务的进一步开放,中外资银行合作将在更广的层面得到推动。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已成为不断探索的新课题。银监会鼓励和支持中外资银行在股权、业务和技术方面开展多元化的合作,势必使中外资银行的合作模式带来多样化。随着外资银行在华布局的逐步完成,竞争格局趋向稳定,以及内地金融体系不断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中外金融机构股权合作之外的多元化互惠互利将成为长期发展的态势。

2.混业经营限制将受到某种程度的突破。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明显趋势。在中国,尽管金融混业还没有成为金融发展的主流,特别是还存在着金融业法律上的障碍,但不同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和交叉、金融集团的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都为突破混业经营的限制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商业银行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更是标志着现行分业经营制度的某种松动。对此,任何中外资金融机构都不会坐失良机,而必然积极寻求某种先机。

3.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会进一步扩大。2006年底,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将完全取消,人民币业务完全开放。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后,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将会迅速扩大。比如在上海,外资银行总资产占比达到12.4%,外汇贷款占比达到54.8%;在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几年里,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上海外资银行的利润同比增长率达到68.3%,远远高出股份制银行的19.3%和国有商业银行的12.6%。随着外资银行在华经营人民币业务份额的扩大,外资银行将会加快有形的物理网点的铺设和无形网上银行业务的拓展,充分利用在银团贷款、贸易融资、零售业务、资金管理和衍生产品等业务方面的综合经营优势,实现其收益最大化。

4.中间业务与零售业务将成为中外银行的“主战场”。目前,西方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50%左右,诸如花旗、摩根这样的大银行则高达80%以上;可在国内,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以及金融产品单一,这一数字长期在1%至10%之间徘徊。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它们在这方面的优势会迅速体现出来,其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了40%。随着中国逐渐放宽利率管制,存贷款利差将在未来5年内开始下降,银行间的价格竞争将由此展开,这将削弱中国传统银行业务的盈利性,各银行将不得不开拓其他收入来源,以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中间业务则有望在未来8年内实现30%的年增长率,而中资银行恰恰在这方面比较薄弱,这给外资银行带来了绝佳机会。

由于中国银行业传统经营模式的惯性,给在国内的批发和零售市场留下了空前的发展空间,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从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现状看,未来所有的增长和盈利机会都将来自零售银行业务、小型企业贷款和中间业务。中资银行一直关注大型企业贷款,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的经验远远赶不上外资银行,这给外资银行带来了发展良机。当前,信用卡已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消费信用产品,信用卡的使用量和利润率将出现爆炸式的增长。未来3年中信用卡、住房贷款和投资产品在中国零售业务中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因此,外资银行在华是以零售业务为基础,以争夺中间业务为特征的发展态势。中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与零售业务方面的发展将成为未来业务争夺的“主战场”。

(二)中资银行发展对策

1.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是商业银行性质的体现,中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在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竞争上,外资银行具有良好的服务理念,中资银行在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方面还有认知上的差异,需要强化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机制。首先以客户为中心是商业银行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利率市场化、价格竞争受到限制的前提条件下,商业银行竞争重点必然引申到金融服务领域。金融服务的手段、服务的品种和服务的水平是中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服务手段和服务产品各家商业银行的差异很小,惟独服务水平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差距较大,而提升服务水平,绝非轻易就能做到。一家商业银行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不仅会赢得客户信赖,扩大市场占比,而且增加了有形金融产品的差异性,有助于中资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其次以客户为中心是中资银行树立品牌优势,提升盈利能力的必然选择。提高服务质量,是中资银行在竞争中获得效率的重要手段,在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优质的服务将有助于银行开展有形金融产品的活动,发挥品牌效应。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与出色的服务质量紧密结合,二者的相对占有,将产生最优的利润回报。

2.实现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实现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是中资银行在改革中迈向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进程,中资银行只有加快经营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增长点,才能应对中外资银行日益激烈的竞争,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中资银行只有从依靠规模扩张转向寻求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从单一经营转向多元化经营,从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中资银行才能真正抛弃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经营理念。首先要积极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综观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都是用丰富的个人金融产品,来满足居民对金融的需求,正是零售业务的广泛开展,使其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花旗、汇丰等国际大银行的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都在50%以上。美国的商业银行也曾经历了5年的摸索、调整,才使自身的业务有了一个稳定的发展,而零售银行业务就是他们重点发展的业务。中资银行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沿着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轨迹,应该把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作为经营模式转变的重点之一。其次要发展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良好信用等级的大企业将会更多地利用直接融资的形式进行融资,以减少银行贷款的比例。那些偏爱大企业、大客户的中资银行也应该转变经营思想,把过分关注大企业的目光转向中小企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有利于释放长期以来积聚的贷款高度集中的风险。在利率可上下浮动的条件下,对具有巨大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银行可以实行差别定价获取更多的回报,由此也可提高银行资产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业务创新,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将会给中资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再次要多品种综合经营。长期靠利差进行经营的中资银行要改变经营理念,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行多元化经营和盈利结构多元化。在需求日增的现金管理业务上,中资银行应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拓展市场;在短期融资券承销市场上,中资银行应积极参与,展现自己良好的市场形象;在企业年金市场上,要积极申报,力争获得企业年金托管和账户管理人的资格;在基金管理业务上,要像工行、建行、交行那样,用工银瑞信、建信基金、交银施罗德的基金品种,把商业银行引向综合经营的新天地。商业银行从单一经营向综合经营的转变,可以改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提高中资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坚持不懈地进行金融创新。当中国银行业走向国际化竞争时,金融创新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应发生历史性转变。金融创新不能再局限在边角修补、枝节完善上,金融创新不仅包括产品和服务、营销和品牌,而且更重要的涵盖着体制、制度、业务、工具的全面变革,金融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的创新,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完善公司治理。中资银行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落实产权管理的权责归属,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以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以透明化管理和内外部监督为主要保障的现代产权制度。沿着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使中资银行能够合理运用资本市场充实其资本总量,弥补其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使经营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重建经营体系,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资产问题和效益问题,从而推动我国银行业尽快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这里,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不仅能使银行业真正为盈利目标而经营,而且还有利于资本运营效益的提高。完善公司治理,实现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高效运转,有效制衡是进行金融创新的保证。二是完善创新体制。中国的金融市场将是群雄逐鹿的市场,只有那些不断改革进取,引领金融创新潮流,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的金融机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重视金融产品开发,实现金融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建立符合现代金融发展的远景规划,确保金融创新的顺利有效进行。只有这样,中资银行才能在金融产品、金融工具、服务方式等方面加快创新的步伐,通过金融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来促进经营效率的提升,推动中资银行在竞争中保持健康发展。三是完善品牌建设。与外资银行相比,品牌经营是中资银行必补的一课。产品创新源自客户需求。而依托客户需求所进行的不断创新,也是对银行品牌维护和提升的必要手段。中国金融业面对国际同业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一定要发挥自身优势,学习国外银行实行品牌战略的成功经验,通过创新完善品牌建设,保持自身品牌的竞争力。四是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人才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面对外资银行优厚的待遇,持续的培训,完善的激励机制,中资银行应不断完善人才机制,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发展空间,树立良好企业文化,留住现有人才并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加盟。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等.开放推动中国金融业转型[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2]贺力平等.外资银行在华发展趋势概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3]袁蓉君.外资银行在中国机遇远大于风险[N].金融时报,2005-12-09.

[4]牟龄.战略转型:中国银行业最深刻的变化[N].金融时报,2005-12-09.

[5]张正华.中国银行业:不断创新保持持续竞争优势[N].金融时报,2005-12-09.

[6]蒋清海.改进银行服务提高服务质量[N].建设银行报,2005-11-07.

[收稿日期]2006-04

[作者简介]张福海(1956-),男,河南长葛人,副教授,本科。

上一篇:银行工程项目贷款中的工程风险管理研究 下一篇:透析金融产品的实体性与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