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09 10:00:21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8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及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减少。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增效减毒、缩短疗程、减少复发的作用。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异质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进行性多关节炎,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古代有“厉节风”、“鼓槌风”、“鹤膝风”之称,因其病性顽固、缠绵难愈、治宜长久而称之为“顽痹”。目前临床上仍无行之有效的方法,单纯的中药虽不良反应小,但用药时间长、疗效缓慢,西药治疗常因药物的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故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收效明显。笔者自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12周疗程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80例均系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30~75岁(平均48.75±3.01岁),病程2月到10年(平均5.2±1.1年),其中关节功能Ⅰ级4例、Ⅱ级16例、Ⅲ级14例、Ⅳ级6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龄30~74岁(平均48.55±2.98岁),病程2月到11年(平均5.125±1.2年),其中关节功能Ⅰ级4例、Ⅱ级15例、Ⅲ级15例、Ⅳ级6例。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病程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分型:风寒湿痹阻型19例、寒热错杂型6例、湿热痹阻型2例、肝肾不足型6例、气血亏虚肾虚寒凝型5例、痰瘀痹阻型2例。

1.2 西医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功能分级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指导原则》②分级,Ⅰ级:日常生活不受限;Ⅱ级:有中等强度的关节活动受限,但能满足日常活动不受限;Ⅲ级:关节有明显的活动受限,不能从事大多数职业或不能很好照料自己;Ⅳ级:丧失活动能力或被迫卧床或只能坐在轮椅上。

1.3 中医辩证分型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②

拟定

风寒湿痹阻型: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遇寒加重,得热痛减,皮色不红,手足晨僵,舌胖,舌质淡红或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或濡滑。

寒热错杂型:肌肉或关节疼痛,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触之不热但自觉发热,全身热象不明显,舌苔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脉弦数。

湿热痹阻型: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肝肾不足型:关节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关节屈伸不利,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眼花,舌红,苔白薄,脉沉细弦。

气血亏虚、肾虚寒凝型:关节疼痛,僵硬变形,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心悸气短,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舌质淡,苔白、脉弦细或细弱。

痰瘀痹阻型:关节肿痛、日久不消,夜间痛甚,关节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关节肿大变形,舌质紫暗或

有瘀斑,苔白厚或厚腻,脉弦涩或沉滑。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

2.1 西药:强的松10~20mg/d,用于急性期,晨起一次顿服或每天二次分服,2周后逐渐减量,4至6周后停用。同时根据病人病情配合选择下列方案:

①甲氨喋呤片7.5~12.5mg/w + 柳氮磺吡啶片0.5~1.0g Bid + 硫酸羟氯喹片200mg Bid;

②硫酸羟氯喹片:200mg Bid + 甲氨喋呤片7.5~15mg/w

③硫酸羟氯喹:200mg Bid +柳氮磺吡啶片0.5~1.0g Bid

④来氟米特10mg Qd+ 甲氨喋呤片7.5~10mg/w

同时给予补充叶酸片及钙剂治疗。

2.2 治疗组在服西药基础上,根据临床辨证分型而采用相应汤剂

风寒湿痹阻型:治则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蠲痹汤(《医学心悟》)化裁:羌活12g 独活12g 奉艽15g 海风藤15g 桂枝15g 当归15g 苡仁30g 木瓜18g 鸡血藤30g 伸筋草20g 威灵仙15g 防风10g苍术12 g生甘草6g

寒热错杂型:治则散寒除湿,祛风通络,佐以清热: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化裁:桂枝15g 芍药20g 知母12g 羌活10g 独活10g 奉艽15g 海风藤15g 苡仁30g 草薢10g 忍冬藤30g 地龙12g 木瓜15g 乳香10g 生甘草10g

湿热痹阻型:治则清热除湿,活血通络,方用四妙散加味:黄柏15g 苡仁30g 炒苍术12g 怀牛膝18g 羌活10g 独活10g 奉艽15g 当归15g 炒知母15g 忍冬藤30g 泽兰10g 赤芍18g 草薢15g 生甘草6g

肝肾不足型:治则补肾养肝,蠲痹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g 桑寄生15g 怀牛膝20g 续断18g 杜仲15g 熟地15g 生地15骨碎补15g 补骨脂10g 白芍30g 鸡血藤30g 地龙12g 当归15g 地鳖虫10g 蜈蚣1条 生甘草10g

肾虚寒凝,气血不足:治则益气养血、祛寒通络,补肾逐瘀,方用自创补肾逐痹汤加减:熟地15g 当归18g 白芍30g 狗脊15g 骨碎补15g 补骨脂10怀牛膝20g 透骨草18g 鹿衔草20g 鸡血藤30g肉苁蓉12g 地鳖虫10g 地龙12g 威灵仙12g 生黄芪30炙甘草10g

痰瘀痹阻型: 治则活血行瘀、化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当归20g 秦艽10g 桃仁10g 香附10g 没药10g 羌活12g 川芎15g 法夏10g 陈皮10g 胆南星10g 怀牛膝20g 苏木15g 鸡血藤30g 地龙12g 茯苓18g 生甘草5g

3 结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88年中华医学会第3次全国风湿病学会上修订的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有效:主要症状减轻,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主要关节功能恢复或有明显进步,生活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或者丧失工作和劳动能力转为劳动和工作能力有所恢复;无效:症状和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3.2 观察项目及方法:

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包括:晨僵时间、疼痛关节数、关节功能分级、肿胀数及实验室血沉指标。

上一篇:中药直肠给药与子午流注按摩治疗慢性盆腔炎 下一篇:臀位剖宫产新生儿股骨骨折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