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层规划首都经济圈

时间:2022-09-09 09:53:51

决策层规划首都经济圈

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或将得到实质性推进。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从接近决策层的核心人士处获悉,目前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正在加紧研究规划建设首都经济圈,有意在北京市周边选择一些有资源承载力基础的城市,将其扶持建设成为大城市。保定、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等城市,有可能成为决策层的优先选择。

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提出由来已久,但由于京津两地动力不足,且缺乏国家层面的明确推动,一直没有实质性动作。

目前,这两个因素都在发生变化。以北京代表的一线特大城市,在人口积聚、社会稳定、资源承载、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方面,解压迫切。

最近两年北京周边地区因为发展低端工业带来的大气污染等问题,更加倒逼北京市坐下来,认真思考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

令京津冀协同发展走向现实的更大动力,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推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在加紧进行城市群的研究,推动京津冀一体化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成果。

京津冀协同发展难以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彼此间的行政壁垒难以打破。此次高层推动的协同发展,正是要改变这种行政区经济带来的弊端。

前述接近决策层的核心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未来的政策将由国家层面主导首都资源外迁,并配合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一系列扶持措施推进。

同时,在北京市周边选择一些具有资源承载潜力的城市,让这些被选定的城市真正发展壮大起来,能够吸引人口聚集,承接北京的一些功能。

不同于廊坊、燕郊、固安、涿州这类“睡城”,此次被决策层选定的城市,空间距离北京不会太近,未来发展也不会与北京连绵成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应引导各项发展要素从北京向周边地区有规划地外移,产业项目及优惠政策上也要做到差别化扶持,应打造有分工特色之城。

在他看来,京津冀地区还可以吸纳人口,“但不是往北京集聚,而应该流向北京周边的若干个城市。”

安邦集团城市战略组高级研究员唐黎明时《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从长远发展来看,北京必须与周边的河北、天津等地在产业、社会功能等方面协调分工,在北京形成一个流动人口的缓冲地带,使周边人口选择本地就业,这是北京市人口疏解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

需要疏解的不只是人口,还有政府与各项社会服务资源,这些资源的集中是人口向北京聚拢的重要原因。

杨保军表示,不仅应在北京周边扶持建设大城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资源的外迁构建各具分工特色的城市。

“行政资源外迁,可以把一些可以相对独立开展工作的部门迁出去。”杨保军说。

例如,文化部开展国内业务的一些机构,如作协,可以外迁到具有文化底蕴的石家庄正定县,和北京以高铁相连。石家庄就可以形成以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其他教育、医疗等资源,也应该有目标地迁移到有相应资源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构建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城市。

杨保军进一步建议,中央可以考虑以正在建设的首都第二机场为平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

例如可以尝试在第二机场打造一个京津冀合作示范区,高铁接驳,各个部委在此形成服务窗口,三个区域共同利用这个平台,谋划协商区域协同问题,共享产出。

在唐黎明看来,未来需要高层去推动的还有改革GDP、人口、财税收入等政绩考核机制,如此才能打破行政区经济的障碍,推动区域真正实现有效协同发展。

上一篇:软件服务外包基地软件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早期康复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