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02~居民死亡资料分析

时间:2022-09-09 09:34:38

苏州市2002~居民死亡资料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疾病谱和疾病负担的相应变化。原来居死因前位的婴儿死亡及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死亡已明显减少,而由环境污染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近10年来,苏州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解和掌握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和疾病负担,以便合理的配置卫生资源以及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的对策和措施,我们对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人口资料由苏州市公安局提供。

1.2 死因分类及统计分析

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死因分类及编码。分别计算2002~2005各年的粗死亡率及平均死亡率,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为标准,计算标准化死亡率。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Death Reg 2002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死亡率

2002~2005年,全市年均监测人口数5 937 340人,年均死亡40 971人,年均死亡率为690.0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36.01/10万。各年及男女性的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见表1。男性的平均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2002~2005 苏州市居民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1/10万)

2.2 死因顺位

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居前5位的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185.58/10万)、脑血管疾病(136.48/10万)、呼吸系统疾病(105.58/10万)、心脏病(64.45/10万)、损伤和中毒(55.71/10万)。前5位死因占全部死因的79.38%。男性居民前5位死因的顺位分别为恶性肿瘤(240.49/10万)、脑血管疾病(137.91/10万)、呼吸系统疾病(116.18/10万)、损伤和中毒(66.75/10万)、心脏病(61.77/10万);女性居民前5位死因的顺位分别为脑血管疾病(135.08/10万)、恶性肿瘤(131.5/10万)、呼吸系统疾病(95.15 /10万)、心脏病(67.08/10万)、损伤和中毒(44.85 /10万),见表2。

按不同年龄组分析死因顺位,结果表明,0~14岁组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损伤和中毒、先天畸形及染色体异常、新生儿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15~44岁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45

~59岁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60岁以后的死因顺位依次为恶性肿

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见表3。

表2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原因构成、顺位及死亡率(1/10万)

3 讨论

死亡统计资料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疾病负担以及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基础资料,也是制订卫生工作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及有效开展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以苏州市2002~2005 年死亡统计资料,探讨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及主要疾病负担,为宏观卫生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是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这5种死因已占全部死因的79.38%。由此可见,恶性肿瘤及心脏、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以及损伤和中毒已经是苏州市居民重要的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也是苏州市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这与报道的全国死因资料基本相似[1]。Jiang He等[2]曾对我国40岁以上居民死亡原因进行了为期10年的前瞻性研究,这是近年来关于中国人群死亡原因的权威性的研究。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肺炎和流行性感冒、感染性疾病(依据ICD-9进行死因分类)是我国居民的前5位死因。本研究结果总体上与Jiang He的结果相近,但也有不同之处。在本研究中,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死亡已退居至死因顺位的10位左右,而损伤和中毒已进入到死因的前5位。这表明苏州市居民死亡谱及疾病负担与全国同步发生变化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在死亡谱和疾病负担方面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而感染性疾病却降至死亡谱和疾病负担的次要位置。

苏州市慢性疾病所致的死亡呈年轻化或有年轻化的趋势。例如,在15~44岁年龄段,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疾病已分列死因的2、3、4位。值得警惕的是,损伤和中毒是45岁以下居民的第1位死因,也是45岁以上的重要死因之一,在45~59岁为第2位死因,在60岁以上为第5位死因。慢性病以及损伤和中毒不仅能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及残疾,还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苏州市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农村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职业危害、交通安全等矛盾日益突出,预防与控制各种慢性病以及损伤和中毒的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将慢性病以及损伤与中毒列入各级卫生工作的重点已刻不容缓。

4 参考文献

[1]杨俊峰,冯子健. 2001年中国国民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 中国卫生统计,2003,20(4)):241-243.

[2]He Jiang , Gu Dongfeng, Wu igui , et al. Major causes of death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05, 353:1124-3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1980~无锡市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下一篇:浙江省宁海县儿童微量元素检测与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