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与性道德观调查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09-09 09:02:48

艺术院校大学生婚恋与性道德观调查分析与对策

摘 要:艺术院校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本身具有的情感丰富、个性张扬等特点,使他们对婚恋的关注和对恋爱甚至性的尝试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有鉴于此,本课题组特地选取了某艺术院校进行个案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法,以期引起艺术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视并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婚恋观进行密切的引导、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性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07-03

大学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能折射出当今社会在婚恋及性问题上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而艺术院校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本身具有的情感丰富、个性张扬等特征,使他们对婚恋的关注和对恋爱甚至性的尝试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有鉴于此,本课题组特地选取了某艺术院校进行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期引起艺术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婚恋观教育的重视并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婚恋观进行密切的引导、教育和管理。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结果表明,艺术院校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普遍,恋爱心理表现出从众性和日益现实性,网恋受大学生青睐;大学生能正确看待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认为婚姻在人生中是重要的;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更注重志趣相投、健康阳光、性格随和等方面,在男生看重的因素中,女生的外貌是男生最为看重的;女生则看重男生的能力、性格;艺术院校大学生恋爱普遍持有重过程不重结果、当前恋爱与未来婚姻是两回事的的态度;大学生的性观念愈加开放,对婚前的态度十分包容。多数大学生对同性恋基本认同并表示尊重,认为自己不会发展同性恋情,但部分学生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时尚潮流,值得追捧。

1.恋爱动机多元化,理性观念为主导,恋爱走向并非主要针对婚姻

恋爱动机是产生恋爱行为的内在动力。恋爱动机决定人们的恋爱目标及恋爱生活方式的选择。在回答“你认为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这一问题中18.25 %的学生选择“寂寞无聊想找人陪”,24.19 %的学生选择“好奇,想体验、感受爱情”,18.25 %的学生认为“正常的生理心理需要,对学习、人际交往有帮助”,甚至还有8%的学生选择了“纯生理需要”这一选项。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恋爱目的呈现多元化趋势,如有的以排解寂寞为目的、有的以满足好奇心为目的、有的以追求性刺激为目的、还有的以满足个人需求欲望为目的,当然更多地是寻找相亲相爱的人为目的。这表明,艺术院校大学生仍有较强的恋爱道德约束,尽量使自我追求与传统恋爱道德保持一致,而不像外界误解的艺术院校大学生不讲究恋爱道德。在对待爱情的基本态度上:严肃、认真与慎重占多数。调查显示,“不轻易爱一个人”的占55%,“一生只爱一个人”的占20%,而“随兴而为”只占15%,“可同时爱多个人”则更少。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爱情持慎重的态度,尽管他们追求罗曼蒂克的爱情,但绝大多数人并不将爱情视为一种游戏。

在回答“如果你正在谈恋爱,你跟他(她)一定会走进婚姻的殿堂吗”这一问题时,50%的学生选择“我希望会”,23%的学生认为“不一定会”,16%的学生回答“不会”,只有11%的学生肯定地回答“会”。在回答“你认为恋爱和婚姻的关系”问题时,62.5%的学生回答“恋爱和婚姻不能等同”,26%的同学回答“婚姻可以没有恋爱”,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必然走向婚姻”的只有6%的同学回答,也就是说有94 %的学生认为恋爱不一定会走向婚姻。在个案访谈中,学生也表示他们目前不愿考虑未来生活,认为今后能否走到一起是一件很难说清的事情,只要相爱便是幸福,享受现在就可以了。当然,不能由此简单地就认为当代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婚姻与恋爱不严肃。艺术院校大学生他们之所以重视爱情而不对婚姻没有多少感觉,是因为处在18~24岁年龄段的他们将恋爱更多地当做体验情感、寻找真爱的过程,由于目前离婚率逐年的提高以及涉及婚姻的影视剧的影响使得大学生认为需要更多的现实条件才能实现结婚的结果以及保持婚姻关系。这既反映了当下“80后”、“90后”的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感受,喜欢感性而排斥理性,追求情感满足和心灵快乐,又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婚姻关系的脆弱化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2.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普遍,恋爱心理表现出从众性和虚荣性

在参与调查的1 000名学生中,有过恋爱经历的占82%,正在谈恋爱的有753人,大学生谈恋爱现象十分普遍,这在艺术院校里非常正常,这也比较符合外界的看法。从对“大学里不谈恋爱就不能算是大学生”这道题的回答情况来看,大学生恋爱心理表现出一定的从众性,有47.6 %的学生对“大学里不谈恋爱就不能算是大学生”的说法持肯定与说不清的态度。在个案访谈中学生给出的理由有“不谈恋爱,就缺乏一段重要的经历和体验,不谈太遗憾,大学生活也是不完美的”、“宿舍同学都有男朋友,就我没有,如果不谈,说明自己没有魅力”、“周围朋友都在谈恋爱,自己一个人很孤单,也想赶紧找个谈一下”等。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从众性,使一部分同学经历了恋爱前的迷茫与不安,也增加了恋爱中许多的不稳定性。

在恋爱消费问题上,86.5%的男生表示谈恋爱使自己的消费支出增加了不少,67.6%的女生表示认同谈恋爱男生主导消费支出的模式,认为男生花钱是天经地义的,也有接近30%的艺术院校女生不愿在恋爱阶段花男生很多钱,希望保持自己独立的爱情经济人格。由此可见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传统的恋爱消费支出模式表达了基本认同。当然受访的许多男生也表示尽管自己并不挣钱但男人谈恋爱不花钱无法吸引女生或者认为是男人责任的一种表现。由以上调查可以看出艺术院校大学生同其他类型院校大学生在恋爱消费支出问题上持基本相同态度即认同男性在恋爱消费上的主导地位。

3.择偶标准:深受传统影响,性别差异明显现实理性且有“务实”化倾向

择偶标准是人们选择恋爱对象时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对恋爱对象条件的要求。从择偶标准上看,大多数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

在调查问卷择偶标准各选项中,学识丰富、个性鲜明、志趣相投、体贴、有责任、家庭条件好、身材容貌好它们在大学生择偶过程的影响力各不相同。安东尼·华尔士在《爱的科学》中曾说:“长相迷人和有钱,可以视作是婚姻赛跑中会在开始时获得一头领先的优势,而智力和善良,则是只有在赛跑开始后才会发生作用的因素。” [1]本调查也表明,人品(为人善良76%、责任心93%)、性格(体贴83%、开朗乐观86.8%)、外貌因素(54.7%)对男女均具较强的影响力。当然,两性在择偶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男生更看重女性的外貌(86%)、温柔体贴(90%),而女生则更看重男性的责任心(96%)、经济条件(76%)、幽默感(78%)和学历(82%)。这与传统社会中所谓的“男才女貌”并无不同。

从对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一般会把对方的才能、性格、人品和兴趣爱好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从而表明当代大学生择偶标准的主流还是健康的、理性的。如在择偶的各项标准中,男女生首选的指标都是“学识丰富”,且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同时,许多大学生比过去“务实”,对方的健康状况更多地被纳入他们的视线,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双方都相当介意年龄、学历、身高的“倒错”,介意程度居于首位的是身高(男65.2%,女91.7%),其次是年龄(男86.8%,女68.7%),最后才是学历(男35.5%,女70%),而女生明显比男生更介意这三者的倒错,特别是对男生身高的介意,而男大学生则十分在意女生的年龄,倾向找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这些数据证实择偶的传统思维虽早已不是所有人遵循的,但它的影响力,尤其是对艺术院校男女大学生的影响仍不可小视。

在“恋爱途径”上,有93%的学生希望两人日久生情,30%、20%的学生希望一见钟情、青梅竹马。有69%和71%的学生认为与恋人分手的主要原因是:感情不合及性格差异,而经济问题、就业问题、家庭压力和第三者介入分别占25%、15%、6%、30%。在这一问题上,高年级和低年级在校生又有明显差异,高年级学生选择就业问题和经济问题分别占80%和60%;低年级学生选择感情不合、性格差异的比例占83%。76%的学生选择通过自己认识为恋爱途径,18%、6%的学生选择了他人介绍和通过网络认识。由此可以看出艺术院校低年级大学生对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满足强调自我意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现实的影响,在情感上也逐渐趋向务实和理性化。

4.网络情感沟通成为大学生情感满足的重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尤其是对网络技术的运用令上辈人感到吃惊。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谈恋爱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回答“你对网恋的态度”这一问题时,22.5 %的学生选择“可以接受”,13.8%的学生选择“不能接受”,63.7%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在回答“你是否想过要尝试一下网恋”时,26.5%的学生选择“是”,50.5%的学生选择“否”,其余学生选择“不确定”。由此可见多数人对网恋还是持拒绝态度的,理性态度为主流。尽管如此,调查群体中尝试过网恋的学生并不少(见过面的有一成五,虽然修成正果的少之又少),但是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谈情说爱,并非真心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的终生伴侣,追求刺激、满足生理需要者皆有。此外,男女生对网恋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异:男生倾向于和网友见面,甚至发展恋爱关系;更多的女生不看好网恋,不愿意尝试网恋,因而对网恋更持否定、排斥的态度。

5.大学生能正确看待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认为婚姻在人生中是重要的,男女生对裸婚的态度有较大差异

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看待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95%的学生认为“为了爱情而耽误学习、事业,是不适当的”、“把恋爱的幸福看成是人生唯一目标,人生就会变得没有目标”。5%的学生持有爱情至上的观点,这一部分学生虽然所占比例较小,但这种观念所造成的危害性却很大,他们将爱情放在人生的第一位,沉溺于情爱中,轻则荒费学业,留级、休学、退学;重则产生不良严重情绪困扰,造成过激行为,引发悲剧。

96%的学生认为婚姻在人生中是重要的,40%的学生认为婚姻在人生中非常重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院校大学生对婚姻这样一个问题仍然与上辈人的态度是相似的,也体现出当代年轻人婚恋观念中的传统性。作为“80后”、“90后”的大学生他们生活在竞争激烈、心灵压抑的时代环境里同样甚至更渴望建立拥有人与人之间稳定的亲密关系。

电视剧《裸婚时代》的播出引发了人们对裸婚的关注。通过调查83%男生愿意接受“裸婚”,而多数女生表示无法接受,受访的女生多表示婚姻是建立在爱情与物质基础上的,婚姻不能光有爱情,也必须有物质比如房子的存在,有房是结婚的重要前提条件。这充分反映了目前男女在结婚问题上分担成本的不对等现象在大学校园也得到了大学女生的充分认同,而因为男性往往要负担更多的物质成本,男生则更倾向于裸婚,以减轻自己和父母的压力。

6.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得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性观念愈加开放,对婚前以及同性恋的态度十分包容

92%的学生的性知识是通过同学或朋友之间的交流以及观看影视、网络一些合法和非法的资源等多元渠道获得的,仅有少量学生表示自己拥有的性知识是从老师或家长那里获得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地看待性,但也有21%、10%、8%、7%的学生感到敏感、无所适从、厌恶和害怕,这主要体现在低年级女生身上。

在对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中 ,对婚前持接受、认同观点的占85%;对性解放、表示赞同的占20% 。可以看出大学生不仅在性观念持开放态度,更有对婚前的十分宽容乃至赞同肯定的态度。在对待大学生男女同居问题上,四个年级学生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的比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分别为45%、60%、78%、86%;在问及是否“应受到道德谴责”时,认为应受到谴责的人数仅占总数的3%,男女生认同度十分接近。在对学生个案访谈中,学生更大胆流露出对婚前、大学生同居现象的高度认同,认为是人的一种本能,是双方感情深厚的表现,很正常。这表明传统的观已经被艺术院校大学生所放弃,充分反映了社会上的性革命潮流也在影响着艺术院校的大学生。

受调查的大学生对同性恋表示基本认同,92%的大学生表示理解同性恋者的行为,但自己不会去尝试做同性恋者;8%的学生表示恶心、烦感,无法接受同性恋这一现象。这说明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思想特点对同性恋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二、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的对策

1.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积极向上的小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

社会是个大环境,婚恋道德的堕落以及金钱至上主义的冲击无时无刻不对艺术院校大学生产生影响。雨果说:“人出生两次吗? 是的。头一次,是在人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萌发爱情的那一天。”毫无疑问,要更好地“第二次出生”,婚恋教育是一门人生必修课。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修好这门课,也许比任何其他的科目都更加重要、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而艺术院校大学生正值青春,站在时尚思想文化潮流的前沿,接受新生事物较快,渴望情感的满足滋润,但社会阅历浅,从学校到学校的生活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表现出鉴别能力、择偶标准、恋爱行为上不够成熟等特点。因而在艺术院校的婚恋观教育中,要围绕社会上反映出来的热点和焦点婚恋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利用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网络问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及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一些消极现象,把握好人生正确方向,摆正爱情与学业的位置。要引导大学生理智地看待失恋,引导教育学生学会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方法缓解心理压力,维持心理平衡,学会分散转移注意力,以增强信心和勇气战胜失恋挫折,真正做到失恋不失德,失恋不失志。同时积极营造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美化、净化,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各方面,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在这方面艺术院校有其自身的专业优势可以很好地利用。

2.加大性健康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拥有健康的性道德,提高恋爱的层次和品位

在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的今天,性教育依然是一个敏感的校园话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性教育还严重缺乏,即使在艺术院校开设性教育课也是阻力重重。高校领导者、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开展性生理、性伦理道德教育的特殊重要意义,采取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介绍科学健康的性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性健康教育应该强化以性伦理道德教育为核心,培育艺术专业学生在性领域的健全人格,尤其培养艺术院校女生自强、自尊、自爱心理教育,加强大学生尤其男生的责任感教育,以提高自我约束力,以负责任的态度克制生理和情感的冲动,使恋爱双方都能体验到真正幸福、愉悦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华尔士.爱的科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0.

上一篇:人活一张嘴 下一篇:遭遇被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