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一课两处倒叙式教学实践及反思

时间:2022-09-09 08:44:49

《鸦片战争》 一课两处倒叙式教学实践及反思

倒叙式教学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材和教学资源,通过非传统的呈现顺序,引发学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在《鸦片战争》一课的导入和部分教学内容中实践了倒叙式教学,有了些心得和疑惑。

一、倒叙式教学实践

1.倒叙式导入环节

材料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教师设问:对于材料中的“百年的外族入侵”,在初中历史课中同学们学过哪些?“极大的灾难和痛苦”又是指的什么?

学生回答(略)

肯定并归纳学生回答后顺势给出材料2,继续倒叙式导入。

材料2:警世钟,铸造于香港回归前夕,高1.842米,钟顶有一高7.1厘米火球……钟的背面镌有千古训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百度百科“静海寺”词条

教师设问:材料中数字有什么独特含义?千古训条又有何意?

欲理顺鸦片战争严重的危害需通过鸦片战争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内容上着手。这样《南京条约》内容的学习水到渠成,而倒叙式新课教学由此展开。

2.倒叙式新课教学环节

(1)《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

材料3:1842年,清政府宣布投降,接受了《南京条约》,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的长长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

――《全球通史》

教师结合材料3讲述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次事件对近代中国影响十分深远,以此引导学生关注《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

结合书本在与学生交流讨论完成《南京条约》内容及危害表格,引出新问题――侵略中国打开中国国门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英国这么做的目的何在?清政府甘愿接受吗?清政府有没有抗争?结果如何?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关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分析中英双方的差距,理解中国接受《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实属无奈之举,引导学生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来思考战败的因素。

(2)“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教师结合珍妮机、蒸汽机的图片提问:上述技术革新率先在哪个国家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会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回答(略)

教师继续提问:生产大量产品所需的原材料从哪里补充?生产的产品又卖向哪里呢?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出示材料4引导阅读并找到答案。

材料4:“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把新的国家殖民化,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经济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列宁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介绍英国人初到中国与中国贸易的情况,重点说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广州十三行的贸易垄断等是英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同时补充中方在正当贸易中处顺差的因素。

教师提问:英国人为扭转贸易逆差采取何种措施?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5和《烟馆中东倒西歪瘾君子》图片,思考:鸦片贸易是不是合法正当的贸易?英国人对中国走私鸦片的危害有哪些?

材料5:“(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集・奏稿中》

学生回答(略)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同时展示“虎门销烟”有关图片并提问:“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追问:英国人蓄意挑起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英国掀起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以来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那么清政府面对英国挑衅、侵略有没有抗争过?有没有认真抵抗过?你认为清政府最终接受《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适度讲解鸦片战争两个阶段两个重要的战役:定海之战和镇江守卫战。

学生可能回答(略)

二、倒叙式教学反思

倒叙式教学虽然颠倒了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颠倒了学生通常的认知习惯,但倒叙式教学没有颠覆教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本次教学实践就是如此。先打破常规套路从《南京条约》的内容与危害说起,思考“清政府为何接受不平等条约”,再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清政府的抵抗,探究中英双方的差距;最后得出落后的封建主义难与先进的资本主义抗衡,虽然奋勇抵抗但实力相差悬殊,战败实为必然的结论。

倒叙式教学能否推广,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遵循哪些原则,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否冲突等问题都有待继续学习和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初三冲刺阶段班主任角色扮演的艺术 下一篇:论班主任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