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领跑者

时间:2022-09-09 08:34:15

壳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领跑者

作为企业社会责任(CSR)实践的领跑者,壳牌以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引领其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并不断推动公司的司持续发展。

壳牌公司成立于1897年,它的两个母公司分别是荷兰的皇家荷兰石油公司(持股60%)和英国的壳牌运输公司(持股40%)。2005年7月之前,两家公司在运营上彼此独立,拥有各自独立的董事会,分别在荷兰和英国挂牌上市,可以互相购买对方的股票。2005年7月20日,在两大母公司董事会合并方案获得通过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和壳牌运输公司实现了内部的整合。合并后公司名称仍为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总部设在荷兰海牙。目前公司拥有10.8万员工,业务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集石油、天然气、发电、化工、可再生能源以及其它业务的上下油一体化的综合性能源公司之一。在美国《财富》杂志最新500强排名中位居第4名,并连续四年被世界优秀管理评估机构M&E评为全球最具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道德感的大石油公司。

壳牌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与演变

壳牌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70年代前期:

壳牌处于早期发展和注重履行经济责任阶段。这期间壳牌集团的CSR实践主要以生产经营为主线,以为股东创造价值为核心。1898年,壳牌出版了第一本《壳牌运输和贸易审计报告》;1953-年,壳牌出版了第一本《壳牌集团总报告》。以上报告是壳牌早期围绕经济责任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例证。

(2)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

开始注重社会回应阶段。此间,全球商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壳牌的一系列丑闻事件使其公众形象受到很大争议,壳牌开始重视外界反应对业务的影响,并积极反思和采取改进措施。壳牌初步将CSR理念与集团战略相结合,制定并修订《壳牌商业原则》。

(3)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全面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阶段。1987年制定《环境管理指南》;1989年制定《职业健康管理指南》;1997年对在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具有“”意义的《壳牌商业原则》进行了重大修订,了《壳牌集团健康安全与环境报告》及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主要内容的首份《壳牌报告》;1998年首次对集团非财务业绩进行财务分析,与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方面的专家进行对话,并与壳牌员工在社会责任和商业原则上的专题讨论中取得进展。这期间,壳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阐释,并将CSR管理全面融入到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中。

丑闻事件的推动作用

翻开壳牌的历史,今天壳牌的辉煌很难让人与曾经备受指责的丑闻事件相提并论。但正是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成为推动壳牌全面梳理其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重新打造公司管理体系的重要外因。

Brent Spar海上平台事件

1995年4月,壳牌要沉掉一艘废弃的重4000吨、高137米的名为Brent Spar号的海上储油废弃平台,遭到德国绿色和平组织的强烈反对。此后的几个月里,绿色和平组织精心设计了一场公众响应极其默契的闪电战,引起公众对壳牌的强烈抨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及全球100多个国家达成一致,采取法律措施阻止了平台的下沉。Brent Spar平台最终被壳牌花费重金拉回挪威。该事件使壳牌当年在德国的汽油销量猛跌了50%。

尼日利亚环保事件

就在Brent Spar平台事件发生几个月后,尼日利亚环保论者Ken Saro-Wiwa和其他8个反对壳牌的激进分子被当时的尼日利亚政府以煽动暗杀罪名处死。壳牌被疑与处决了上述人物的尼日利亚独裁政权有染,在公众舆论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壳牌遭受到严重的形象危机,此事至今仍令壳牌心有余悸。

上述事件的发生对当时内部管理和财务状况都不佳的壳牌来说等于雪上加霜。这促使壳牌开始深思和反省:“做了错事怎么办?”壳牌认识到,要改变公司的严峻形势,需要建造一个快速、灵活、注重环保的组织,这一组织要有效运作、更具创新精神,并能将壳牌公司引向获利丰厚的新征程。壳牌开始通过聘请顾问和摸底调查进行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一步,1997年首先修订了《壳牌商业原则》,新修订的《商业原则》增加了人权的内容,并确定了壳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战略,壳牌承诺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展业务,这让壳牌在发展中要通过股东的眼睛观察世界,要了解和应对壳牌运营及产品可能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的正负面影响,为壳牌的未来发展争取先机。

储量虚报事件

2004年1月9日,壳牌将占其已探明油气储量20%的27亿桶原油、12亿桶天然气的储量等级由“确定储量”降为“可能储量”,其后3次不断下调,最终公布了44.7亿桶的虚报储量。储量虚报丑闻直接导致壳牌原董事长菲利浦・沃茨的黯然离职。丑闻就像噩梦一样将壳牌缠绕,让壳牌原有的痼疾渐渐映入人们的视线。投资者称看不到壳牌长期的业务增长点,油气储量“注水”甚至引发了壳牌信用危机。

储量丑闻给壳牌带来了深远影响。

第一,丑闻事件直接推动了壳牌双董事会治理结构的结束。虚报储量发生后,众多投资者认为丑闻的大部分原因在于壳牌长时期的双董事会治理结构导致了官僚及决策效率低下等问题,并积极要求改革。壳牌遭受到巨大压力,在新任总裁范德伟的推动下,2004年10月开始计划将公司转变为单董事会治理架构,由同一个董事会和首席执行官管理,结束了壳牌98年历史的“双董事会”二元管理结构。

第二,丑闻事件后,针对新的形势,壳牌确定了“更多的上游,更赢利的下游”的发展新战略,这也是壳牌自2004年起五年以来的发展战略。

第三,考虑到壳牌的新发展,2005年对《壳牌商业战略》进行了自1976年以来的最重大的一次修订。明确提出:壳牌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壳牌平衡短期和长期利益,在商业决策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壳牌来说,对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以一种对环境、社会负责的方式来应对世界未来的能源挑战。

企业社会责任行动:《壳牌商业原则》

壳牌认为,有原则的运营方式是壳牌保持长期成功的关键。《壳牌商业原则》与联合国《全球契约》、《全球沙利文原则》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制定的《跨国公司行为准则》在指导思想上是相吻合的,它们都建立在三个基本的价值观基础上:诚实、正直和对人尊重。

自1976年以来,壳牌一直坚持把《壳牌商业原则》纳入到自己的战略规划当中,并随着环境和时代的发展不断 完善。目前,《壳牌商业原则》已成为壳牌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渗透到壳牌全球业务的每个角落。《壳牌商业原则》包括经济、竞争、商业道德、政治活动(包括公司的政治捐助和员工参与社区活动)、健康与安全、保安与环保、当地社区、沟通和交流及遵纪守法八个方面的内容。

壳牌是全球契约的倡导者,并支持全球沙立文原则。壳牌要求集团所属企业都要遵守《壳牌商业原则》,也鼓励业务伙伴遵循这些原则或类似的原则。并希望合同工按照《原则》进行操作。

相对完善的CSR管理机构

壳牌作为业界CSR实践领先者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成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组织管理机构,内设有专门的社会责任委员会,外设外部评价委员会。

社会责任委员会于1999年成立,是壳牌董事会下设的四个专门委员会之

目前,社会责任委员会由三名非执行董事组成。协助董事会代表集团按照《壳牌商业原则》、《壳牌行为准则》、《健康安全环境政策》、《壳牌可持续发展政策》等对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和行为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其主要职能还包括:了解集团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和社会表现、了解集团在主要项目和业务所在地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管理;为可持续报告提供信息和草案,与外部评价委员会进行面对面会谈;到业务所在地与当地员工和外部股东进行会谈,获取业务所在地责任表现的第一手资料等。

壳牌的外部评价系统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呈现系统化,其成员全部由来自美国商务社会责任协会、国际环境与发展学会、英美市场可持续发展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国际透明度组织等一些国际权威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它们与社会责任委员会一起对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对壳牌报告是否选择了最重要的主题、如何回应股东关心的问题、是否已经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等进行评价,并提供建议。

完善的报告体系

壳牌的报告体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早期主要是公司对内和对外信息通报,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公司的财务、环境及社会报告。2000年,壳牌把健康安全环境报告合并到《壳牌报告》。

目前壳牌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集团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壳牌已连续10年集团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始称《壳牌报告》,2005年起改称《壳牌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除了独立的业绩指标外,还引入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相关国际指南和指标。

二是可持续发展国别报告。壳牌很重视业务所在地的业绩表现,特别关注影响到壳牌名声和商业表现的业务所在地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并且致力于与当地社区一起提高这些地方的环境和社会表现。为此,壳牌还重点业务所在国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如《壳牌巴西报告》、《壳牌菲律宾可持续发展报告》、《壳牌澳大利亚报告》、《壳牌加拿大可持续发展报告》、《壳牌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等。

三是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报告,如《俄罗斯萨哈林Ⅱ石油和液化天然气项目》、《加拿大阿萨巴斯卡油砂项目》、《尼日利亚项目》等,这些都大大加强了壳牌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对话、沟通和交流。

壳牌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主题随着壳牌商业战略和社会责任实践的发展而进行调整。从2003年起,壳牌开始采用了一种新的方式改进报告,即根据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反馈,对重点业务所在地进行重点报告回应,削减报告篇幅,减少报告的信息量,而把更多、全面、及时的信息链接到了壳牌网站上。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

上一篇:关于欧盟化学品REACH实施项目的最新进展 下一篇:非WTO法能作为WTO争端解决的实体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