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圆楼兴盛原因分析

时间:2022-09-09 08:25:59

闽西客家圆楼兴盛原因分析

摘 要:闽西主要由原来的汀州组成,是福建客家人的聚居地。土楼建筑是客家独有的建筑形式,是客家人迁徙到闽粤赣边区之后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本文通过建筑学、文献学、历史学方法,主要以闽西客家圆楼为典型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来探讨闽西圆楼兴盛的原因。

关键词:闽西;客家;土楼;原因

闽西位于福建西部,是福建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包括:宁化县、清流县、明溪县、永定县、上杭县、长汀县、武平县、连城县,共八县,由于分属龙岩、三明两个地级市,而龙岩占大半,故现在闽西一般为龙岩的代称。闽西八县中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5县属龙岩市管辖,除连城县为非纯客住县之外,其余都是纯客住县,即当地居民几乎都是客家人。闽西客家人是于唐宋年间因中原战乱而南迁至此的,与当地土著民族畲族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闽西客家文化。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极富特性的一个族群其民族属性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鉴别中才被最终认定为汉族。闽西地处山区,聚族而居的客家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建造了形制独特的土楼,成为客家独有的建筑形式,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逐渐为世人所熟知。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一组中国民居系列邮票,其中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闽西永定县承启楼为图案,该邮票在日本被评为当年最佳邮票。

一、闽西土楼的成因

“客家人”是相对于当地土著居民来说的,闽西客家人是中原汉人从唐代中页至南宋中叶的四百余年时间里为躲避战乱,不断迁徙,越长江翻武夷过赣南最终到达闽西的。最迟到南宋年间,汀州已经形成一种传承中原文化又与当地风土人情相适应的有别于周围其他文化的特殊文化区域,创造了以闽西客家土楼为代表的闽西客家文化。

1.自然因素

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闽西位于福建西部山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带来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的气候环境,加之南方的酸性红壤,使闽西具备了适宜的农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贯穿闽西的汀江河,发源于武夷山南麓的赖家山,为居住在汀江两岸的客家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水路交通便利。重叠的山峦成为天然屏障,使闽西处于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有利于躲避战乱,使南迁的中原人民长居于此。

2.经济基础

闽西人民利用优越的竹木资源,发展竹木贸易与造纸业,借助发达的水网系统,将竹木漂流到漳州、厦门等地出售。制造的土纸、毛边纸、玉扣纸等各类纸张也通过水路贩卖到邻近地区,甚至出口,商人数量增加,闽西的山区贸易发达。明代万历年间我国引进烟草种植后,由于有力的自然条件的支持,烟草生产逐渐成为闽西地区永定县的支柱产业,出现了大量贩卖烟草的商人。据记载至乾隆时期,永定有一半的好田用于种烟,“损肥田十之六五”。至道光年间,永定已经出现“春夏爱烟草阡连各乡”的景象,产烟150万到180万公斤,价值400余万银元。许多烟商在广州、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经营获利后,就需要回家乡建造大型房屋,光宗耀祖,显示财富。

3.防御需要

由于闽西地处山区的地理因素限制,加之人们经商富裕之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山匪横行的情况。如《永定县志》记载:“天顺六年,李宗政等聚众劫掠乡村……咸丰三年,平和小卢溪匪首聚众千余人,伏蟒金丰岐岭下山,大肆劫掠拦途截货,行者不安,乡里骚然。”为了家族安全,有经济的能力的人建造既具有防御功能,又能现实自己财力的土楼便成为理所当然。

二、圆楼兴盛原因分析

闽西客家土楼的主要形制有五凤楼、方楼、圆楼及一些不规则形的土楼。不论哪种形制的土楼都继承了中原传统住宅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封闭性、中轴线对称性及空间布置的序列性。客家人从北方迁来,从四合院到五凤楼,从五凤楼发展到防卫性更强的方楼,再将方楼四角抹圆,今儿选择有更大优越性的圆楼确是顺理成章的。

圆形的土楼是现在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土楼形制,而土楼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其优势什么,一直是学界颇有争议的话题。在《客家民居记录――围城大观》一书中,作者认为圆楼是以井为圆心向外扩散而成的,“井在这里成为了圆心,圆形是每个居住单元要求与井等距产生的”。在《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圆楼比方楼的优势有八点:①圆楼无方楼的光线死角;②圆楼有平等均分的特点;③院内空间更大;④屋顶施工简单;⑤构件统一;⑥节省材料;⑦风水好;⑧抗震能力强。《福建土围楼――泥土版筑的城堡》一书中认为,圆楼比方楼的有点有七点:①节省建筑材料;②平等分配;③构件尺寸统一;④内院空间大;⑤屋顶施工简单;⑥抗震能力强;⑦对风的阻力小。

综合现有文献资料,并结合的实地调查,我认为闽西客家地区圆形土楼之所以能超越其他类型土楼长盛不衰,在当代社会为世人所熟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适宜居住

(1)光线充足,圆楼整体墙面呈圆弧状,同一层楼的光线射入没有较大差异,而方形楼、五凤楼等有墙角,夹角处的房间光线灰暗,不适宜居住。

(2)分配均匀,圆形的重要属性就是平等、均分,圆弧状的形制,使每个房间都成扇形,可等分分配,分配均匀,而其他形制的土楼因朝向、布局问题,不能平等非配,造成等级观念在家族聚居的小社会中易产生争端。

(3)院内空间大,在相同周长的情况下,圆形的面积比方形的面积大,这样在消耗相同的建筑材料的情况下,圆楼能获得更大的生活面积和居住空间,更适宜居住。

2.施工简单

(1)屋顶施工简单,圆楼的屋顶为单脊悬山式,人字坡屋顶,屋顶高度一致,而其他土楼的屋顶不只单脊悬山式一种形式,可能是多脊且高度不一致的,如有地五凤楼有八条主脊,横屋由单檐歇山式与悬山式共同组成,所以圆楼比其他土楼施工相对简单。

(2)构件尺寸统一,圆楼各开间是平等分配的,各开间的构件形制、尺寸也就是统一的,减少了工程量,降低了工程难度,而其他形制的开间与角间的构件形制尺寸不同,所以施工相对困难。

(3)节省材料,圆楼的房间呈扇形,两根柱子之间的横梁比方形的横梁短,且圆楼没有角房间,比方楼少了一根对角横梁,所以圆楼比方楼更节省木料。

3.安全性能好

(1)防御性能好,圆楼没有方楼的折角,在对外防御时,能有更广阔的视野看到敌人所在的位置,能防御敌人藏在墙角,发动突然袭击。

(2)抗震性强,圆楼没有墙角,能更均匀的传递水平地震力,在同一高度,墙厚度相同,圆楼直径与方楼边长相等的情况下,圆楼比其他形制的土楼有更强的抗震能力,保证居民安全。

(3)对风阻力小,闽西客家人多住在山区,山地的风比平地的风大,当风遇到有角的土楼时,会造成较大的阻力,对墙的折角形成常年累月的损伤,而圆楼无角,对风阻力小,所以对土楼的伤害也小,延长土楼使用寿命。

4.符合风水观念

客家人看中风水,认为自然界中处处有“煞气”,因为方楼有角,更容易碰上煞气,所以客家人多在方楼煞气重的地方安置“泰山石敢当”的石板,以镇住煞气。圆楼的墙体有弧度,煞气会滑走,所以客家人更愿意建造圆形土楼。

5.夯筑坚实

“夯筑”是中国古代建造房屋时的主要技术,闽西土楼的外墙都是用中国传统的夯筑技术建造而成的,内部使用木构架结构建造。闽西地区的土楼主要为湿夯三合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红壤土、石灰、砂来夯筑,经过细致的选材、制作工具、开地基、打石脚、走版行墙、献架、出水、装修等步骤,经历四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夯筑坚实,做工细致精良,才让土楼历经风雨依然伫立,为世人所见。

6.尚圆观念

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发掘中就有圆形房址出现。中国文化中本身具有尚圆的传统,儒家的“中庸”、道家的“道和”思想,佛教的“圆融”观念都是尚圆思想的体现。圆的代表着包容万物、反复轮回、相生相克,长久以来的尚圆思想,使现代的人们在多种形制的土楼中自然而然的为原型图楼所吸引,带动了原型土楼的发展。

三、结语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代表,也是客家人勤劳勇敢、充满智慧的产物。闽西客家人从中原历经辗转迁到了能够躲避战乱,适宜居住的闽西山区,为了族群更好的发展,在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及与防御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客家先人选择了建造土楼为自身聚族而居的场所。闽西地区多种形制的土楼中,圆楼因比其他形制的土楼具有更优越的发展条件:居住舒适、施工方便、安全性高、符合客家人重视的风水观点等而逐渐兴盛起来。土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现了一个族群的生活方式、繁衍过程、文化发展,记录着客家人的历史变迁,成为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参考文献:

[1]永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永定县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4月版

[2]谢重光:《乡土中国 闽西客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9月第1版

[3]珍夫:《南靖土楼探寻》,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4]张斌、杨北帆:《客家民居记录―围城大观》,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5]陈志华、贺从容、罗德胤等《福建民居》,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6]刘佐泉:《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7]单启德:《中国民居》,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8]石奕龙:《福建土围楼―泥土版筑的城堡》,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9]黄汉民:《首届海峡两岸土木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5月版

[10]曹春平:《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1]韩振飞:《赣南客家围屋源流考―兼谈闽西土楼和粤东围龙屋》,《南方文物》1993年第2期

[12]蔡:《历史上汀江流域的地理环境―客家形成的自然背景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3]谢重光:《闽粤土楼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第1期

上一篇: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浅析 下一篇:地下炒金定罪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