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仍需爬坡过坎

时间:2022-09-09 04:32:31

旅游扶贫,仍需爬坡过坎

近日,《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导则》在全国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动员培训会上及培训。结合8月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和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旅游扶贫迎来了新的契机。

旅游扶贫效果好

峰峦叠嶂、飞瀑高悬的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中,游人如织。大峡谷核心景区所在地――恩施州沐抚办事处营上村的600多名村民,都因景区的开发变成了上班族。沐抚办事处党委书记田贵周说,有不少村民在这个国家5A级景区旁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收入增长明显。

旅游扶贫的探索,各地还有很多。福建福鼎赤溪村曾被称为“中国扶贫第―村”,随着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如今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就业创业。2014年,赤溪村共接待游客14万人次,旅游收入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74元。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表示,在我国现有的1300余个5A和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中,60%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70%以上的景区周边集中分布着大量贫困村,许多贫困地区正在借助旅游获得发展。

掣肘因素不容忽视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支持6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然而,旅游扶贫深入推进,尚面临多重共性掣肘因素。

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发展旅游成本高。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偏远山区,地势崎岖,可进入性相对较差;同时,由于山区基建成本较高,区域内部铁路公路密度低,等级不高,路况较差,满足现代旅游舒适、安全的要求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

第二,旅游产品同质化、区域旅游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一些地方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主要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少高品位、大规模、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

第三,旅游扶贫“各自为政”缺乏系统规划,部分地区未能真正“惠民”。目前,多地的旅游扶贫项目呈现出“散点化”的发展态势,虽然不少贫困村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思路,但缺乏整体规划。如果各村之间能够形成“错位发展”的整体布局,就能逐步做强区域旅游。

旅游扶贫方兴未艾,专家指出应避免造盆景和堆大户,以免影响旅游扶贫实效。规划扶贫时,还要考虑到村落自身的特征,讲究精准、适用。

上一篇:失落的花朵:《纯真年代》中的时代悲剧 下一篇:拥抱智慧 收获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