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互助养老

时间:2022-07-20 09:15:18

探索互助养老

互相照料、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特殊群体关爱……在我国,老龄化压力日益增大,一些地方开始加快探索“互助养老”这一新兴养老模式,以期为不适应养老院养老模式的老年群体创造更为温馨、舒适的晚年生活。儿女不在友邻在,这样,空巢、独居老人不用离家也能享受到照顾和关爱。

“我外婆84岁,邀请其他3位老人组成室友,一起追剧、散步、摆龙门阵。”不忍外婆晚年孤独,2015年12月5日,吕女士在微博上帮外婆了这样一条“征友启事”。

家住重庆市江北区的胡婆婆今年84岁,身体还算硬朗,退休前曾是单位会计,退休后每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吃穿不愁。老伴去世后,家人因工作无法一直陪伴她。除了偶尔遛遛狗,老人每晚都会追剧到十一二点,精神生活太孤单。

“我们能照顾她的生活,可照顾不了她的情感”。一次,吕女士和外婆说起征“室友”的点子,胡婆婆听了很是兴奋,“我就是想找姐妹们陪我要”。至于“室友”要具备什么条件,胡婆婆说,热情点就好,“除了能情感交流,还希望在关键时刻能互相照应”。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许多和胡婆婆一样的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因为晚辈工作繁忙疏于陪伴,晚年生活相当寂寞。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探索起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其中也包括互助养老。

多地探索互助养老

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三元社区87岁的独居老人李兴惠家里现在经常传出欢声笑语。以前她独居时很少与外界接触,性格也比较孤僻,可自从三元社区“夕阳在线”志愿者服务队成员(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来到她家后,她的脸上就经常洋溢着笑容。

该志愿者服务队有60多人,除了重点照顾李兴惠和另一位聋哑老人外,还要照看社区里113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据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成都高新区有老年人60000多人,其中空巢老人2482人,90%的老年人主要依托家庭养老。但是,由于家庭养老功能在现实中日益弱化,造成了部分高龄老人有子无靠。为解决这一困难,成都高新区探索出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益人益己互助养老模式”,引导、鼓励低龄老年人加入到老年志愿服务行列,让更多高龄老年人得到来自近邻的热情帮助。

下午3点多,上海浦东书院镇洼港村居民姚引仙家温馨而热闹,宽敞的客厅里,一张大大的乒乓球桌前,三五位老伯正在打球;五六位阿姨聚在另一边的矮桌旁玩跳棋;还有的老人在读书看报,小声聊天。四周的墙上挂着图画、照片、书法,墙角摆放着书架、电子琴和运动器材。退休教师姚引仙家里的这些老人都是她的邻居,最年轻的60多岁,最年长的已85岁。老人们的子女都已搬进城里,偶尔回来探望一下。现在,这些老人尝试起了“睦邻互助养老”,每天定时到姚阿姨家聚会活动,生病了互相照顾,遇到困难一起想办法,农忙时还联手收割播种……

这是浦东新区书院镇试点的一个“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目前,这样的互助点在该镇已发展到了15个,接下来还将实现全覆盖。“在上海郊区,农村‘纯老家庭’越来越多,不少农村老人‘孤独养老’,这是亟需引起重视的现象。”书院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周丽华说。目前书院镇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1.4万,老龄化程度达到了27%。但受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及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影响,农村老人大多不愿意随子女进城镇,也不会轻易选择进养老院,而是更喜欢留在农村老家,希望更自在地生活。这种睦邻互助养老模式正是基于农村实际和百姓需求的一种探索,让农村老人不离乡土和乡邻,也能实现快乐养老。

“老黄,立冬了,衣服要穿厚些!“2015年11月16日,合肥市蜀山区南七街道丁香社区居民曹瑞勇带着互助团的老人,来到汽修小区探望失独老人黄汉芹。

丁香社区居住着很多企业退休人员,人口老龄化比较明显,60岁以上的老人有1600多位,重点帮扶的有29位。为了解决社区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生活难题,在社区支持下,2014年,6名老党员成立了“老年互助团”。互助团成员在互帮互助的同时,还义务照顾社区里其他生活困难的老人。

林惠远是互助团成员中年纪最大的。81岁的他身体不太好,子女也不在身边。团员们担心他的身体状况,经常抽出时间陪他打牌玩麻将、聊天。

“老年互助团”按照老人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身体等状况,自愿组成3~5人的互助养老“小家庭”。要求团员与“家庭成员”每两天见一次面,天气好就多到外面活动,天气不好,可以约好到某一位成员家中。大家一同购物、一同娱乐。如果某位成员身体不适,其他成员要帮助买菜、做饭。“其实我们做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认真去做,等我们老了,新团员也会这样对我们。我们把感情存在‘感情银行’,抱团取暖不孤单。”63岁的团员杨多林阿姨高兴地笑了起来。

互助养老优点突出

互助养老成本相对较低。对老人来说,进养老院,家庭要承担不小的经济负担。而住在家里,日常与邻居们相聚互助,成本降低很多。对政府部门而言,互助养老模式所需的公共投入也相对较低。周丽华介绍说,目前书院镇有3种养老模式:第一种是敬老院,目前全镇有3座敬老院,在镇级层面算比较多的,提供床位545个。第二种是居家养老,目前全镇共有1000多位符合条件的老人,可享受政府助老服务员的上门服务。第三种是社区养老,镇里2012年开始逐步兴建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们“早上来、晚上回”,在其中享受各种服务和照顾。上述3种模式,成本都比较高,且覆盖范围十分有限。

互助养老机制灵活,操作相对方便。到目前为止,书院镇的农村养老睦邻互助点已出现了6种类型,包括“健康阳光型”“结伴关爱型”“服务指导型”“结对互助型”“书香互动型”“邻里关爱型”等,各有侧重地满足农村老人的不同需求。

互助养老还有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村老人参与“睦邻互助养老”,不仅有了生活上的互相照应、心理上的互相关爱,还在精神上得到文化指引,晚年生活也变得高雅起来。

目前,国家对农村社区互助养老较为明确的政策支持见于财政部、民政部于2013年制定的《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办法》。该办法指出:每个农村社区互助养老项目给予3万元补助,每年年初下达农村幸福院的补助数量指标。

对于互助型养老机构的具体管理,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规范。当遇到涉及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意外伤害责任认定和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时,到底应该适用哪一套办法,至今仍不明确,这为互助型养老机构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埋下了隐患。

推动互助养老常态化

虽然近年来许多省在互助养老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但从整体看,互助养老的组织体系尚不成熟,互助模式尚不稳定。若要使互助养老成为一种常态的养老模式,应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形成互助养老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邻里互助养老是把家庭养老从私人领域向社区老年群体转化。要实现老年人高质量的晚年生活,仅仅通过社会支持和公共服务提供经济上的生存保障是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解决老年人作为社会成员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自豪感和义务感削弱的问题。因此,老年人需重新建构在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观念。在互助中排解因为年老而产生的孤立感、无意义感和失能感,分享生活经验和居住乐趣。

建设互助养老团体。互助团体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情感型组织的特征。要通过有组织领导能力的老年人作为互助团体的核心人物,来整合各种为老服务的资源。他们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易于与同龄群体相处,他们的价值观、管理能力与互助养老组织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甚至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的带领有助于形成自律、合作的民间互助养老团体。

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许多老年互助团体尚未形成长期有效的规划,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政府有责任对互助养老团体的正常运行注入资金,使其能够长期持续地进入良性循环,体现出服务的公共性。此外,政府还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为构建以居民为主体的互助型公共社区提供活动资源。

上一篇:公益视角下《有一天》的情感表达 下一篇:一次就是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