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 那人 那狗》的艺术辩证性

时间:2022-09-09 04:29:26

《那山 那人 那狗》的艺术辩证性

[摘 要] 《那山 那人 那狗》是一部“小投资”“小题材”的影片,却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这部影片充分显示了东方文化的情调和内涵,显示出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辩证性思维特色。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该篇的辩证性艺术特点:一是从主题思想上看,该片具有“简单蕴涵复杂,复杂归于简单”的艺术特质;二是从艺术风格上看,该片具有“平淡源于绚烂,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特色;三是在表演上,该片显示出了“大巧若拙,拙处见工”的表演特色。

[关键词] 主题思想;艺术风格;表演;辩证性

《那山 那人 那狗》是1998年创作生产的影片,该片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没有生死离别的情节,仅有一座山、一条狗、父子俩,单调得不能再单调的一次翻山送信……但是这部“小投资”“小题材”的影片却在国际国内获得大奖,这部电影有何独特的艺术魅力呢?笔者认为这部影片充分显示了东方的情调与文化内涵,显示出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辩证性思维特色。

一、从主题思想上看,该片具有ぁ凹虻ピ毯复杂,复杂归于简单”的艺术特质《那山 那人 那狗》故事情节是:在山区工作了数十年的老邮员要退休了,在儿子跑邮路的第一天,他不放心,于是陪儿子最后走一趟自己跑了一辈子的223里的邮路……故事真是简单极了,但是细细品味,《那山 那人 那狗》却深得“简单蕴涵复杂,复杂归于简单”艺术辩证思维之妙。

首先从人物形象方面看,表面上看男主角是个简单的人物,导演甚至连姓名也不交代,但他却是影片中最令人感动的人物。他的内心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情感:为乡亲们服务的真情;对那山难舍难分的深情;以及和“老二”(那狗)真挚的友情;与妻子深挚而愧疚的恋情;与儿子的感情更是特别丰富而复杂:父子俩既有亲情,又陌生;既理解,又隔阂;既有共同的理想与人格,又有代沟与个性。只要细细品味,我们就会体味出“父亲”那种简单中包含着的丰富复杂的情感、那平凡中闪烁着的伟大的光辉。

其次,故事的矛盾冲突也是简单中蕴涵着深刻与复杂。从浅层次看,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是父子之间的隔阂,但这又不是简单的父子间的“代沟”,它含有复杂多元的内容。如当“我”临行前与母亲的一声亲切告别,则让父亲心生嫉妒:“妈、妈的,叫得亲!”这样的言语很不正常,这让人感到很怪异,这为故事设置了悬念。在路途中,父子无语,儿子旁白解释说“长这么大连爸也没有叫一声”。这说明父子之间存在着深深的亲情隔离。除亲情隔离之外父子间还有其他诸多矛盾:如从五婆那儿出来,关于对待五婆不孝的孙子的做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思想认同性的矛盾;在路上,父亲嘴上一再说治腿病花了公家许多钱,而实际上是想说自己身体还行,还能照样跑邮路,不愿就此退休,儿子连说支局长说了退休后照样可治病,这使得父子之间在语言上难以沟通,显示出人生价值认同上的矛盾。

再次,影片简单的细节中也蕴涵着丰富复杂的“外延”,它们传达出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也引发了观众的思考,大大增强了影片的信息量。如五婆与孙子的问题反映出了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而儿子提出的对待五婆孙子的方法也是导演传达的一种探索;儿子主张送信时能乘车就乘车未尝不是合理的,代表了一种新的理念;儿子和侗族姑娘的感情问题如何,也留给观众无穷的想象和揣测。

二、从艺术风格上看,该片具有ぁ捌降源于绚烂,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特色整部影片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煽情的音乐、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缠绵悱恻的情爱、没有时下商业大片所流行的一切时尚元素。始终贯穿在影片里的就是行走深山的两个男人和一条狗的故事,仅仅是单纯的真情流露,质朴的乡情,镌丽的山岭,清澈的溪流……平淡极了,但平淡却不寡味,正如姜耕玉老师所说:“淡不是没有,而是淡而有味,是绚烂之极,返造平淡;铅华洗尽,唯造天真。玄淡之中自有空灵深远、淡泊宁静之美。品之,若无还有;嚼之,意味无穷。”①《那山 那人 那狗》就很好地在人物塑造和艺术技巧上强调了“平淡源于绚烂,绚烂归于平淡”的辩证性艺术思维,达到了“淡极始知花更艳”的艺术效果。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中平淡的语言和简单的动作却传达出耐人寻味、丰富无穷的韵味。如父亲听儿子说不会娶山里姑娘,父亲就问儿子是否嫌弃山里姑娘见识少?儿子说:“不,我怕娶了山里姑娘会像我娘,一辈子都在想家,一辈子都在等着丈夫回家。”父子都沉默了。对话和动作简单极了,但内涵也丰富极了:它既表明了父亲对侗族姑娘的赞赏,对儿子的关切,又揭示出父亲的工作对家庭的影响,母亲生活的艰辛,儿子对父亲的怨气,儿子对婚姻的思索,父亲的愧疚等。还提供给观众一些揣测的空间,儿子和侗族姑娘到底会怎样?影片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特别是父子间思想交锋的场面,更富有令人思索的意味。比如父亲一再向别人介绍自己儿子顶班时,多么骄傲与自豪,认为让儿子接班最放心。那么,别人呢?仔细体味就会发现这背后还包含着许多凄凉、苦楚。一是恐怕除了儿子,没有人愿意接这一苦差事;二是都到了高科技时代,直升飞机都快降落到这山头,信息高速公路几秒钟就可以跨洋过海,可他们还这么年复一年地翻山越岭地背邮包,而且还要代代相传。这种凄楚委婉的感觉渗透在整部影片深沉而舒缓的节奏中,渗透在演员内在的表演中,特别是一些特写、近景之中,给人无尽的品味。

导演在色彩、光影、镜头等电影技巧的运用上,虽看似平淡不经意,但却有自己的规律和探索,别具匠心,留给观众很多的回味和享受。影片在展现湘西的自然美景时,自然的色彩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如那新鲜润泽的大片大片的绿就给人无穷的美的享受,那绿色的田野和山川是如此宁静、质朴,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除了绿色,傍晚金黄色的霞光也给人传达出了无尽的遐想。这自然的美景和质朴的人物融在一起,传达给人一种清净淡雅、余韵无穷的艺术魅力。

影片在光效的运用上也很独到,达到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在室外置身自然的时候采用自然光效,充分体现了自然的美景和导演遵从自然的意图,如父子俩在清晨和傍晚的田野中行走的时候,运用的就是自然的光效,营造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的意味。戏剧光效的使用,多用于室内,如父亲在帮助儿子整理邮包的时候,用的就是戏剧光效。灯光打在人物的脸上,可以更加清晰地刻画出人物的表情与心理,对于塑造人物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又如,在影片将要结束,儿子在给父亲讲回村要注意的事情的时候,用了橙色的戏剧光效,不仅刻画了人物的表情和心理,而且还暗示了父子之间隔阂的消除和相互了解的增进,传达给人一种暖暖的情味,此时,光效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影片的叙事当中。

在《那山 那人 那狗》这部影片中,导演灵活地使用镜头,传达出各种令人赏鉴不尽的艺术韵味。如在遇到侗族少女到乡村参加婚礼时,运用的固定镜头:三个人从田野里穿过,镜头越拉越远,最后三个人逐渐消失在了无边的金灿灿的田野中,展现出了一种浪漫诗意的情味。影片中景深镜头和慢镜头的运用也很有深意,如影片开始时,前景是父子两人在对话,父亲在为儿子收邮包,背景则是母亲在屋外做饭。这样一个景深镜头的运用,不仅在第一时间使得主要人物得以出现,而且清楚地交代了几个主要人物的关系。在慢镜头的运用上也很别致,最明显的是父亲在追信的时候,这些慢镜头,深刻地表现出了父亲作为一个老邮递员的敬业精神,而这一幕,也深深地感动了儿子和观众。影片中回忆性的场景也多运用慢镜头,如母亲和儿子在等待父亲的归来,父亲背着年幼的儿子逛街的镜头等,此时运用慢镜头传达出了一种模糊朦胧的历史感,对抒发人物心中悠长的情怀,具有很好的效果。此外,空镜头的使用更强化了影片的艺术韵味。如放纸飞机那一幕,飘旋的纸飞机慢慢飞舞,轻轻旋转在青山葱茏中,那是信念的放飞?希望的寄托?还是生命的归宿?又如,父子俩和侗族姑娘到村子里走,空镜头中显示出一大片金灿灿的氤氲的稻田,稻田平整绵长,间以崎岖蜿蜒的田埂,象征了生活的希望?丰收的前景?还是爱情的绵展?

三、在表演上,该片显示出了ぁ按笄扇糇,拙处见工”的表演特色《那山 那人 那狗》这部影片的表演非常平和,达到了那种“不演之演”“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的表演境界,它淡化了表演的痕迹,把情绪处理得非常内敛。当然,人物外部的平和并没有妨害其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特别是在父子情感的交流上,体现了演员内部心理的情味。如当儿子因心疼父亲而埋怨:“你的腿疼谁知道?”时,父亲的沉默就表达了许多含义,有喜悦,有苦涩,有充实,有遗憾,然而最后仍归结到他的基调――质朴。演员这种淡淡地、生活地,然而又是淡中见浓的表演却很好地折射出父亲内心的丰富与激荡。评价这部戏的表演很难举出哪场戏、哪个细节演员表演得好或为其叫绝。滕汝骏并没有去“演”“处理”,而是通过整整一部戏,一个人的一生传达的。老邮员从开场的叠报、分信、与“老二”(狗)的交往以及陪儿子走山路送信、到乡公所、到五婆处……特别是与儿子的交流、交锋……一切都像是生活那样流动着,与整部影片节奏一样舒畅而自然地流淌着,与湘西南秀丽的山水融为一体。滕汝骏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演人,他与老邮员已真实到恍若一体,进入了那种“经意而不经意的艺术状态”,达到了“大巧若拙”的境界,产生出了“拙则浑然天成”的效果,这是表演成功的一个标志。姜耕玉老师在《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中写道:“巧与拙是密切联系、互相转化的。用巧还是用拙?关键在于用到恰处、用到好处。”②“艺术由不工求工,又忌用工太过。用巧求工,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就是巧到了极点,达到了‘就拙为巧’‘归朴返真’”的艺术境界。②这部影片的表演就达到了这种“出神入化、浑然一体”的最高的艺术表演境界。

《那山 那人 那狗》在主题上、在艺术技巧上、在表演上充分运用了东方的辩证思维特征,达到了炉火纯青、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展示出了东方艺术的特色,包含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② 姜耕玉:《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第340-344页。

[参考文献]

[1] 李志舆.影视表演导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

[2] 金元浦.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瑶均.影视的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吴玉霞(1973― ),女,陕西南郑人,东南大学2008级文学博士,新疆艺术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

上一篇:浅析《红磨坊》中的音乐艺术表现 下一篇:霍建起电影风格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