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诚信教育融入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策略

时间:2022-09-09 04:00:15

浅析诚信教育融入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策略

摘 要: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要求人们诚而有信、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对法律、规则和契约忠诚。本文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特点,从内化、外化、固化等角度探析诚信教育融入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策略。

关键词: 诚信教育 养成策略 中学生行为规范

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充分体现。党的十首次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的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个人品质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要求人们诚而有信、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对法律、规则和契约忠诚。诚信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理念,2004年3月教育部提出:“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建设诚信社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认真抓紧抓好。”[1]那么,当前校园内有悖于诚信的表现有哪些呢?学校应如何抓好、落实诚信教育呢?本文拟从内化、外化、固化等角度探析学校诚信教育融入中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策略。

受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校园内有悖于诚信的表现时有发生。如学习中缺乏诚信。学习中的诚信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学习作风,以诚信为原则,勤学苦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诚信的行为有:迟到早退,课堂上大声喧哗,扰乱其他学生的学习;上课不专心,课后作业不自主完成,时常抄袭其他学生的作业以应付检查;考试时,选择作弊应付考试,等等。再如日常生活、交往缺乏诚信。诚实守信是日常生活、交往的行为准则,是建立友谊的基础,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其积极意义。现在的学生在生活中的不诚信现象有:互相攀比,向家长提出不切实际的生活要求;讲假话,以学校为幌子向家庭索取钱物,用于上网吧、吃零食;向朋友借了钱在限定时间内不归还……造成中小学生诚信缺失既有客观原因,如社会环境的某些不良影响、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失当、学校教育的偏差和失误;又有主观原因,主要是中小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和道德自律意识欠缺等因素的影响[2]。

金子有价,而诚信无价。全方位加强高中生诚信品质教育已是当务之急。“自明诚,谓之教”,正如华中师范大学高玉平教授指出的,诚信“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2]。

一、内化于心――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提升学生对诚信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1.宣传先行

培育和践行学生的诚信,学校宣传教育应先行。学校要大力开展诚信道德宣传,创设道德情境,营造人人讲诚信的氛围。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诚信教育,开展诚信宣传的形式要多样性,途经要多元化,要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教育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实行诚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诚信道德品质,而诚信道德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

2.营造氛围

学校开展诚信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应努力在学校、年段、班级营造一种有利于诚信品质形成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诚信者人人夸,不诚信者遭鄙视甚至受惩罚的学校、年段、班级道德氛围。尤其注重班级层面的诚信宣传教育,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形成诚信的浓厚氛围,使诚信教育内容和要求人人皆知,真正让诚信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内化于心。

二、外化与行――活动载体,体验升华,提高学生对诚信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

1.建立导向机制

把诚信教育的要求融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中,转化为治校的规章制度,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诚信的制度导向及机制,建立落实诚信教育的规章制度,使诚信教育具象化、制度化。把诚信教育要求贯穿依法治校的实践中,用法律的权威推动诚信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和行动。把培育和践行诚信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使之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培育和践行学生的诚信关键在养成,最根本的是要外化于行,即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3]。

2.搭建体验平台

针对中学生不喜欢空洞说教的心理,诚信教育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学校应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认真践行诚信。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德育在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普遍开展以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勤劳好学、节约环保、团结友爱等为主题的系列行动。”我校在德育系列活动中通过道德讲堂、签名活动、社团活动、观看宣传片、参加爱国主义活动,设置无监考老师监考的诚信考场让学生进行诚信考试及每年的“道德模范标兵”评选活动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感受、体会到诚信是做人之本,从而自觉养成品质。

3.树立榜样示范

学校通过逐步建立中学生诚信评价、诚信监督、诚信信息查询和诚信奖励制度,对学生在校期间遵章守制的行为进行归纳分析,确立相应评估标准,逐步探索出一套量化考核标准,并在每学年对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以其作为综合测评、优秀学生评选、发放助学、奖学金等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中学生诚实守信的刚性约束。每月“十佳学生”评选中设立“诚信之星”,每月“诚信之星”基础上评选年度“诚信之星”,通过评选及诚信事迹宣讲等活动,在校园里广泛树立诚信典型,以身边榜样引领学生,激励学生做诚信的中学生。

上一篇:牵引变电站接地网的应用探讨 下一篇:“红色美术”的国家意识与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