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

时间:2022-10-10 05:39:58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

摘 要: 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日趋完善,准入制度规范化、管理制度体系化、考核制度合理化,但是面临社团文化功能承载力不强、组织制度不健全、活动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社团文化亟待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建设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院校 社团文化建设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逐步渗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充分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了诸如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走在科技发展应用的前沿,互联网的应用早已融入这个群体的生活、学习中。互联网新领域的拓展深刻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即以立足于网络平台和实际生活的线上、线下高职院校社团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并日趋活跃。这种新型的组织活动方式,拓宽了大学生知识交流与个性发展的空间,以其传播迅速、活动蔽强、难以控制的特性,为社团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制度规范带来了巨大挑战。

1.社团文化建设体制日趋完善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的特点,社团中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特长爱好、学习兴趣进行社团的选择。同时,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目前,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体制日趋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准入制度规范化

社团管理部门对学生成立社团有明确的条件限制,如《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对社团发起人的身份、人数,社团的性质、宗旨,社团的基本组织构成、社团的活动内容及形式等都有明确要求。申报组建学院社团的学生需将拟成立社团的宗旨、章程、活动开展内容与形式、社团发起人等基本信息书面上报学院团委,报学院备案之后才能取得合法地位宣布成立。团委负责对社团进行日常管理和监督,并存在院校、团委、学生的“三级”监督机制。

1.2管理制度体系化

建立了院校领导的网络安全评审委员会,不定期、不间断对各个社团进行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社团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和引导,强化他们把握学院全局、服务学院大局意识,培养社团学生干部的大格局。同时,学院积极完善院校、社团、会员三级沟通机制,注重对社团文化建设的引导,及时追踪会员的思想和行动变化状况,杜绝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和发展。

1.3考核制度合理化。

社团文化的长足发展与进步离不开考核机制。我国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社团的成立程序与成立条件等准入制度进行考核基础上,还设置了考察期,同时制定了合理的退出机制。从准入审批考核到指导管理考核,使得社团发展处在这样一种全过程的考核中。如在考核管理制度方面,要求每学期由社团管理部门组织社团活动总结反馈会议,各社团学生干部必须参加,通过不同社团的总结反馈,及时发现自身社团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拟订调整和纠正方案;引进合理的竞争机制,评选年度优秀社团并进行奖励,激励后进社团,解散不合格社团,使其在联合会评审委员会的监督下更为合理与规范等。

2.“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的困境

高职院校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但是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由于成立前期的自发性、管理过程的松散性、日常运行的社会性等特点,在促进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自主性的过程中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多样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文化建设功能与作用的有效发挥。

2.1社团文化功能承载力不强。

随着“互联网+”与高职院校社团结合不断加深,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功能的承载力受到关注,网络自认而然地成为大学生社团的网上家园,BBS、QQ群、微信群等成为高职院校社团宣传、活动开展的常用沟通交流方式。但是在这种常态交流方式下,片段化的“鸡汤”营养含量不足,高职院校社团文化承载力也因此受到牵制。增强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的承载力,需要借助互联网与社团的充分融合,实现“互联网+”社团的飞跃。社团要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活动信息、展示活动开展情况;利用即时交流工具商讨社团文化建设方案;利用平台或交流软件传送社团文件实现资源共享等,以此提升社团文化功能承载力。

2.2组织制度不健全

目前高职院校在社团组织管理方面虽然有固定的社团管理部门,但是在组织管理模式上多存在层级结构管理冗杂、多头管理、体制运行不畅等情况,牵制了学生社团的管理质量和活动水平。同时,社团管理部门管理方式的一致性,忽略了不同类型社团的特性,管得过严过死。这种近乎相同的管理方法,缺少针对性,难以调动社团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社团管理部门在为社团文化建设提建议,帮助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加强社团组织的引导和管理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还必须更新社团管理理念,找寻“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新方法,建立兼顾社团普遍性与特殊性、兼顾社团专业性与社会性、兼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组织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化和个性化的大学生社团管理。

2.3活动经费保障不足

在美国,学校鼓励学生社团组织成为具有自身动力的自动化组织,通过学生活动办公室为学生创办各种实体,使之成为不依赖于行政拨款的自主活动、自负盈亏的组织[1]。而在我国,活动经费成为限制社团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活动经费的常规来源有连个部分,一部分是学校专门社团经费,一部分是企业活动赞助经费。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要想保证活动经费的稳定性,学校的社团管理部门和社团应齐心协力,尝试拓宽筹集经费的路子,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社团,通过开展有偿社会服务或服务交换的形式,实现社团经费来源多样化,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功能,实现了“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的全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注重知行合一,推动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与拓展,真正实现了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于一体。

第一,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互联网+”背景下的文化快速、大量、多元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团的社会性,社团成员可以借助互联网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交流沟通,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第二,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张扬。“互联网+”衍生的新型文化为学生提供了开放、自由、互动的平台,使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拥有一个更大的平台展现自我、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知社会。

第三,实现了“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延伸。高职院校可借助互联网,培训网络社团负责人、建立社团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优势,拓宽了大学生受教育的领域[2],真正实现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建设要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成功实现蜕变,必须把握好“互联网+”这一机遇,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拓展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活动开展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建设机制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幼林.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8

[2]杨连生,岳美玲.大学生网络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7(4):54-57

课题来源:潍坊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课题,编号32。

上一篇: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配置及发展前景 下一篇:刍议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