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动作与动作自然的辩析

时间:2022-09-09 12:21:56

自然动作与动作自然的辩析

自然动作与动作自然是不一样的。无论是从语法结构分析,还是从短语表述的内涵研究,两者都是不一样的。细心分析两个“自然”,性质是不相同的。自然动作的自然是具有客观性的,动作自然中的自然,是在有条件限制下的,主观性的自然。

自然动作,这是指人们活动的本性。人们日常生活的动作都存在着共性特点,人人都会做的,并能自然形成。例如:人们的视觉观察物态,听觉收录声音,嗅觉区别味道等,还有嘴能说话、吃、喝,两替行走与跑跳,两手能抓拿东西。这些动作不需要大脑的刻意思维,就能自然完成。走路、吃饭、说话、观察、听音可以同时进行,这是人们的共性本能。

“动作自然”一般指特定的人做出的某个动作,这动作有它个性的存在。这动作是有条件限制的,一般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更何况要求高标准,要求动作还能自然,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如杂技、舞蹈、弹奏、武术等,人们能评价他动作自然,这人的技能有超人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动作自然是经过刻苦训练,磨练而成的自然,这种自然都来之不易。就拿太极大师他们的功夫讲,都有独道之处,技击动作自然而然,挨着何处,何处击;发人只在瞬间。能达到这样的上层功夫者甚少。拳谚曰:“练拳千人万人,功成者一人二人。”

为什么练太极拳成功者少呢?其原因很多。有的缺少内因条件,智能太差;有的没有名师指点,练拳没人引进门。从拳种本身讲,太极拳的动作套路太复杂,其理深奥。太极拳包含有哲理学、物理学、人体结构学等。就太极拳这个拳种讲,也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套路、技击各具特色,这也是重要的外因条件。学好某种拳关键在于自己,内因是主要的。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因条件,择师选拳,加上刻苦训练,太极拳功夫一定增强。

因为学者智能有差异,体质也不同。所以,同一个老师授技,学者的收效是不同的。有的学者起初动作就不自然,记形慢,动作笨拙。自己不会寻找规律,动作始终不能顺其自然;有的由于沉气不够,思想紧张而导致动作不协调,平时练拳还能做到动作自然。若参加表演,或是推手校技,动作就特别不自然。

若能做到练拳动作自然,必须创设条件。学练太极拳者先创设内因条件,练太极拳讲的是一个“意”字,意即是心也。拳论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平心静气,勿使横气填塞胸中”,“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已,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这些拳理强调一个“心”字,实际是练拳者的内因条件。学习这些拳理就是外因条件,求外因最好还是拜名师,让名师示范讲习拳理,比独自读书学习拳理,功夫进展速度要快十倍。拳谚曰“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法法自修。” “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这些拳理都强调,学者要虚心求教,只有内外因结合好,功夫才能更上一层楼。正如拳诗曰:“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循序渐进功夫长,日久自能闻真香。”

太极拳动作自然与否,还表现在呼吸动作方面。呼吸不能自然,相应做太极拳动作决不会自然,内气自然不畅通。太极拳的呼吸是有规律的,要求腹式逆呼吸,吸气时小腹部在微收,让肺囊气冲满,随着动作将气呼出。同时,使内气沉于丹田,小腹部要会鼓荡。这种呼吸是由技击本能而决定的,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这种呼吸自然是常人做不到的。训练要循规蹈矩,要求一丝不苟,用心去做。遵循“起吸落呼”,“合吸开呼”,“起吸开呼”,“合吸落呼”的原则,通过这种呼吸方式,使胸肌,腹肌都放松舒展,使呼吸逐渐深、长、细,保持腹实胸宽,腹部松静而又充实,胸部也得到宽舒。由运动的胸部紧张状态,转移到腹部,呼吸肌也减少疲劳,对保持肺脏通气,增加肺活量有良好作用。

“气沉丹田”都是通过腹式深呼吸来实现的,做这种呼吸要求腹部一定要“松静”。腹、胸腔的变化,内气产生,全在于“松静”。“松静”是练太极拳的原则。为了针对单纯强调“气沉丹田”,小腹部过实不自然,所以,对腹部特别提出“松静”的原则。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腹部的松与紧要折中。太极拳讲究呼吸与动作配合,这是为了提高锻炼效果,内外兼修。采用逆呼吸方法,对学者应分层要求。初学者呼吸与动作配合,应单式练习,套路熟练后,再慢慢结合呼吸。然后逐渐追求外形动作自然,配合呼吸也自然循呼吸规律之序,逐渐形成练拳动作的习惯。

练习太极拳怎样配合呼吸呢?配合呼吸要遵循技击的原则。一般要求: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跟双人推手时的合、虚、蓄为吸;开、实、发为呼是一致的。吸为合为蓄,使内气回归丹田,呼为开为发,使内气通过气压,丹田之气送至四梢。一开一合,一吸一呼,一蓄一发,应用在推手上,吸则自然提得起,也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呼吸顺逐自然灵活,周身行气无微不至,划圆没有断续,缺陷,凹凸之处。无论什么圆圈,棚劲不丢,始终要以意行气,走中气不能偏行。

总之,拳势开合要自然,动作虚实要自然,内劲的轻沉能自然,呼吸配合能自然,练意、练气、练身三结合为整体,内外能统一。功夫达到懂劲阶段,运动能忽隐忽现,似有实无,似无实有,虚实刚柔,变化无常。功夫纯粹者,能随对方的劲力和动向,粘走相连,丝毫不差,内劲潜转,意在人先,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自然形成依着何处,即依向何处放劲,动作自然形成条件反射,彼以刚来,我以柔应,柔中寓刚,令人难防,时时存一片灵机,处处与对手劲力相合,粘走相生,意在人先,触之则圆转自如,发之则如矢离弦。

歌诀:

练太极,求阴阳,对立统一心中装。

内外相合太极路,循路求实功夫长。

先练柔顺后求刚,内动外随序定向。

先慢放松求柔合,再练紧合圆出方。

相合关键起止点,呼吸配合是妙方。

(责编:高生)

上一篇:又见恐龙 第4期 下一篇:琼斯VS特里尼达德――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