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旅游资料特征及差异分析

时间:2022-09-08 11:06:29

中英旅游资料特征及差异分析

摘 要:本文介绍了旅游资料的特征,包括其范畴、分类、功能及中英旅游资料的不同特色。该章指出了旅游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并重点讨论了中英旅游资料在语言文化、文体、句式及篇章结构上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旅游资料;翻译;差异

一、引言

中国地大物博,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古老而璀璨文化无不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随着我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频繁地来到中国旅游观光,这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次良好的机遇又是一次挑战。英文旅游资料作为国外游客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目前国内旅游资料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各类问题时常出现在各级旅游宣传的刊物上,这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出发,以纽马克的文本翻译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在翻译中文旅游资料时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期望能提高旅游资料翻译的质量,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旅游资料的特征

1.旅游资料的范畴

旅游资料是集多种学科于一身的边缘科学,涉及面既广又杂。它既包括了自然科学知识,又涉及到社会科学问题,既包含天文地理,又不乏风土人情,甚至文化娱乐、吃穿住用都囊括其中,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因此,相应地,旅游资料也涉及多种知识、多种体裁。旅游资料,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与旅游相关的资料,包括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调解书、旅游告示标牌、民族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旅游标语等内容。其中多数也可划分为其他文体,如书信属公函文体、广告属广告文体、合同契约属契约文体、通知属公文文体等。本文研究的旅游资料是指以外国普通旅游者为对象,介绍中国旅游资源及其社会、文化、人文、历史的各种资料,其中重点研究旅游景点介绍。

旅游资料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不同国家的旅游资料本身实际上已在全方位地展示其所处国家社会的特性,与其所在国的文化紧密联系,包含了众多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色彩。“1984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对‘旅游文化’的界定是: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游客不仅吸取游览地的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国的文化带到了游览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绘画、雕刻、工艺作品是游人乐于观赏的项目;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又是安排旅游者夜晚生活的节目;诗词、散文、游记、神话、传说、故事又可将旅游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2.旅游资料的文本类型及功能

根据赖斯和纽马克的文本分类说,我们可以把文本分为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三大类。一般来讲,任何文本至少都具有信息性、表达性和诱导性三种功能当中的一种,而且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导功能,以另外两种作为辅助功能。比如文学作品侧重其作者的表达风格、行文方式等,其主导功能是表达性,而信息性和诱导性则是辅助功能。旅游资料作为一种宣传资料,其功能主要是向潜在的旅游者介绍和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地理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引起他们游览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本地文化的目的,因此,旅游资料属于信息型文本,以传达信息为主;同时,旅游资料的目的更在于吸引游客、激发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趣、增强其参观乐趣、增加对旅游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诱导性也是旅游资料的一个重要功能,也就是说,旅游资料兼具信息性和诱导性两大功能。

三、中英旅游资料的差异

1.中英旅游资料语言文化的差异

人们的审美观念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宗教、价值观念的影响。翻译中,阻碍我们交流的并不仅仅是语言的隔阂,有时不同的审美观、审美习惯会给翻译带来更大的困难。根据我们的审美观念,我们认为漂亮、迷人的语言在外国人看来并不一定具有吸引力。有时,反而会取得相反的效果。如一家宾馆为了吸引外宾,在广告宣传中这样写道:“十里蛙声不断,九溪曲流潺潺。”让我们看来,这无疑是个幽美娴静、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然而在外国人看来,此处却是一个蛙声、水声不断,毫无清静可言的闹地。

2.中英旅游资料的文体差异

中英旅游资料所采取的语言风格不同。一般而言,中文的旅游资料比较讲究四言八句、对仪工整、词藻华美,动辄引用历史史实、文学典故、名人名诗等,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读者只是从中获得一个笼统抽象的信息。而英语旅游资料多为风格简约、结构严谨、语言通俗、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往往用客观的具象罗列来传达实实在在的景物之美,力求忠实再现自然,让读者得到一个明确具体的印象,最忌罗嗦堆砌。例如:

例1.Rough,black rocks of lava just out of Me water along part of the coastline.In some places,cliffs rise almost straightly from the water's edge.Along the gentle sloping land areas to the southeast are beaches of yellow, white and black sands.

“馋岩突兀赫然矗立,断崖绝壁破水而出,黄白黑不同颜色的沙滩沿海岸线一路伸展”。

例2.峡内重峦叠嶂,连绵不尽,奇峰异岭,高插入云,云雾弥漫,迷幻莫测。

On both sides of the gorges there are range upon range of rolling mountains.Everywhere you can see cliffs of unique shapes and peaks of fantastic aspects towering into the clouds.The mist and the low.1ying clouds add an aura of mystery to the raw natural beauty.

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追求音韵和美,依靠大量的四字句及对偶结构的渲染,达到读来琅琅上口、诗情画意盎然的效果;对比之下,英文就简洁多了,只是凭借直观景物的罗列,并无任何主观情感的渲染,读来却仍可使人眼前浮现出一幅或壮观或诡秘的画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心中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3.中英旅游资料的句式差异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英不同的谋篇布局结构,从小到句子大到语篇的宏观结构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各自的思维模式。在中国人眼中,事物本无现象和本质的对立,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无差别的圆形,从轴心到圆周的每一点距离均是相等的。这是一种颠扑不破、圆满的归纳式思维模式,以不变应万变。而西方人则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层次分明的不同等级之中,他们的思维可以由上向下、向左向右、向每一个未知的领域伸展,这是一种强调“个体”与“个性”的演绎式思维模式。归纳式思维模式与演绎思维模式表现在句子结构方面,即形成了汉语的后端重量型,即汉语句子的结构是由右向左扩展,头长尾短;以及英语的前端重量型,即英语句子的结构是由左向右扩展,头短尾长。例如:

例3.由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天子山自然保护区和索溪峪自然保护区三大板块组成的核心景区叫武陵源。

The main scenic spot is Wulingyuan consisting of Zhangjiajie Natural Park,the Natural Reserves of Tianzi(Emperor)Mountain.and Natural Reserves of SuoxiGully.

4.中英旅游资料的篇章结构差异

英语旅游篇章和汉语旅游篇章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由于英语国家中,“顾客即是上帝”的思想广泛被人们所接受,英语旅游篇章通常把对旅游者的服务及便利设施介绍放在前面,并且也会提前指出此景点的负面影响以供人们参考。相比之下,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比较淡薄。中文旅游资料最主要的是大肆渲染景区的风景、历史等等,对其配套的服务、交通设施比较忽视,更不会出现有关景点缺陷的句子。这种差异就决定了它们在图式结构方面的不同。英语旅游篇章的图式一般为:“景点的地理位置?主要景观?服务设施?交通状况?人文特色一对特殊群体的吸引力?社会特色?负面影响。汉语旅游篇章的图式则依次表现为:景点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影响?发展变化及业绩?风光景色及景观?人文特色?对特殊群体的吸引力?地理位置?服务设施。”例如:

例4.(London)The city is SO enormous visitors will need to make maxium use of the underground train system:unfortunately, this dislocates the geography and makes it hard to get your bearings.Ride on a red donable-decker bus will help piece thing together.

另外,由于中西归纳式思维与演绎式思维的差异,分别造成了与之相对应的语篇的螺旋型结构与线型结构。汉语语篇多数以“起、承、转、合”为基本框架,在文章的创作过程中,中国人总要把思想发散出去,再收拢回来,落到原来的起点上,讲究首位呼应。而英语语篇结构的主要模式则是线式逻辑。绝大部分语篇都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顺展开来。每一段以中心句开头,分点说明线性展开,段落中的每一个句子都顺其自然地从前一个句子中产生出来,形成一种流线型的模式。

总之,由于中西审美观念、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英旅游资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无论是行文用字、句式结构、甚至于整个篇章结构都风格迥异。汉语好用四字句及对偶结构,依靠词藻的渲染以意驭文,达到音形意皆美、节奏铿锵、诗情画意盎然的效果。并且汉语行文多采用螺旋式结构,讲究首尾呼应。而英语则更多地借助具体物象的简单罗列来再现客观景物,不刻意渲染辞藻,不妄做主观评价,行文简洁明了、语言直观通俗,因而显得简洁朴实、流畅自然。另外,英语篇章多用线型结构,一气呵成,不拐弯抹角。

四、结束语

由于中西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差异,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重重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引起的。因此,作者在本文中重点探讨了旅游资料中的文化因素差异分析。为此,作者收集了大量实例加以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提高旅游翻译质量的效果,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海外游客、推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贾顺厚.《英译旅游材料中的文化处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马松梅.《旅游景点的英译文引发的思考一谈汉英民族不同的语言审美观》[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4]黄晓玲,李白清,周元辉.《中两思维模式差异与英汉旅游篇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

上一篇:大学英语任务型听力教学探究 下一篇:探议大学英语口语愉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