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三大工程”不断推向新高度

时间:2022-09-08 10:42:12

把“三大工程”不断推向新高度

自2012年6月银监会启动实施“三大工程”以来,各地以增户扩面为抓手,以阳光操作为重点,以富民惠农为目的,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支持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措施,积极探索,取得了“百姓得实惠、银行得口碑”的双赢效果。

“三大工程”已成为金融支持“三农”的特色品牌

通过开展进乡入社区工程,服务覆盖面明显提高。一是新增建档(评级)农户数1495万户,总数已达到1.1亿户,覆盖率达44%,新增授信农户数817万户,“扫街、扫村、扫企业、扫社区”等有效方法得到试点推广,农民基本信息和服务需求收集整理的规范化、系统化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二是增设乡镇、社区及以下标准化网点7233个,增设简易便民服务网点和流动服务网点6.3万个,助农取款服务点、驻村便民服务中心等新型服务方式不断涌现,网点由乡入村的步伐加快。三是新增各类电子机具44.3万台,其中,ATM2.2万台、POS机35万台、服务终端7.1万台,ATM乡镇覆盖率达到59%,POS机行政村覆盖率达42%,有效拓展了网点服务半径,延伸了服务触角。四是增发银行卡7692万张,新增网上银行用户596万个,新增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用户1180万个,加快推广了现代支付结算渠道。

通过开展阳光信贷工程,服务透明度不断增强。一是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增设各类公示牌(板)33万张,其中,服务承诺公示板18万张、信贷员公示牌15万个,做到了信贷产品、条件、流程一目了然。二是全面实施全过程阳光操作,增设阳光办贷大厅、窗口2.9万个,推广“一站式”服务,在推进阳光信贷的标准化、流程化、品牌化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三是全面强化外部监督,新增授信评议小组6.4万个,增聘信贷监督员7.2万人,增设信贷监督箱3.6万个,新设信贷监督电话2万个,有力地杜绝了信贷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通过开展富民惠农创新工程,服务满意度持续提高。截至6月末,共创新金融产品5349个,其中,创新农户(农村个人)信贷产品3150个,创新公司类信贷产品1965个。一是大力创新担保方式,深入研究解决“三权”抵押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与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创新推出“直补保”、农业设施抵押等新产品。二是探索实施流程再造,切实简化操作手续。部分机构已经率先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三个工作日授信,三小时放款”,有效提升了客户体验。三是不断创新特色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微贷技术,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等商业模式,推广行商式的营销方式,深耕产业、深耕客户、深耕品牌的理念得到全面践行。

把准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

当前,我国进入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向城镇居民转变。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还将持续向城镇转移、就业、定居和落户。

二是农业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随着农业发展的形态变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加深,以小规模分散经营和传统种养为主的经营体制逐步被打破,农业生产领域加快向产前、产后延伸,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比例明显上升。

三是农业经营主体向各类新型经营组织转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正在逐步成长壮大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

四是农村消费向多元化转变。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农民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农民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多。

五是农村金融向强竞争格局转变。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日益提高对农村地区金融潜力的关注,回归农业农村,发掘新的增长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点多面广的优势正在不断削减。利率市场化跨出实质性步伐,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科技、人才、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加速创新、加速发展时期,它所引发的变革,必将深刻改变金融交易模式,甚至有可能撼动传统银行市场地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正在受到传统竞争与新型竞争相互交织的冲击和影响。

在农业农村和经济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前所未有,面临的新挑战、新考验也前所未有,可持续发展与突破性创新的空间也前所未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牢牢把握自己的使命任务,加深对这些变化的理解和认识。要将“三大工程”建设作为长期健康发展的根本要求,作为差异化竞争的根本路径,作为提升服务“三农”水平的根本手段,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寻求新突破、寻觅新战略、寻找新举措。

明确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三大工程”建设为“三农”金融服务提供了总抓手,指明了总方向,但在实施中还要因地制宜,明晰重点,持续探索。

拓展乡村服务网络。要划分乡镇和村庄两个层次,按照覆盖基础服务、布设物理网点、实现社区融合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梯次推进。一是要做好基础服务全覆盖。在乡镇层面,这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当前的重点是通过布设自助终端、转账电话等电子机具,推广应用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现代信息科技服务手段,满足农民转账、取现等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二是要增加物理网点。目前,全国仍有1685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分布在12个省份。这些省份要加强分类指导,对具备设立标准化网点条件的,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解决;对暂不具备条件的,继续采取“两点两机包村包片”等多种形式提供简易便民服务。对已经实现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的地区,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村庄设立物理网点,实现网点由乡向村延伸。三是要推动社区融合。国际经验表明,提高客户的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符合银行和客户的共同利益,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与社区的共同繁荣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将网点设立作为工作起点,以网点为平台,积极开展送知识、送信息、送服务等多项活动,紧密与广大农户的联系与互动,在普及推广金融知识的同时,强化自身地缘优势。

着力加大对规模化新型经营组织的金融支持。一是建立特色化授信体系。要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纳入评级授信范围。根据不同主体的生产规模、投入产出特点,建立有别于一般农户的信用评价系统,作出差别化的授信安排,合理划分授信权限,适当扩大授信额度。二是健全特色化的管理模式。鼓励组建多种形式的专营机构,建立适应新型经营主体特点的独立运营机制。在有效识别风险基础上,通过信贷工厂等模式,探索将零售业务向批发模式转化,实现对农业特定市场主体的专业化、标准化、批量化营销服务。要加大组织架构改革力度,重点加强前台部门力量,不断前移服务平台,更好贴近农民,深度服务农民。三是创新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实际需要,研发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细化产品条线,满足参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客户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规范开展银(社)团贷款业务,满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额资金需求。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综合运用订单融资、动产质押、应收账款保理等融资工具,推广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链金融模式。积极开展与农用机械设备生产企业、供销商的合作,探索以厂商、供销商担保方式,推广农用机械设备按揭贷款业务。

积极稳妥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对于“三权”抵押贷款这项工作,我们的主基调是打好基础,试点探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近年来,重庆、浙江、安徽等地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要深入总结,借鉴推广。今后的工作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依法自愿。二是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积极推动做好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登记、流转等基础性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协调地方政府和司法部门,对“三权”抵押设定有效性予以明确,有效缓解“三权”抵押的法律风险。三是要注重贷款管理和风险评估。要针对“三权”抵押业务的特殊性,密切跟踪抵押资产状况,加大贷后管理力度,认真做好贷款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测。四是要注重总结完善。从业务理念、操作办法、制度流程、服务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总结完善,推动试点工作稳步开展。

在积极探索开展“三权”抵押试点的同时,各地还要结合“三农”发展特点,积极创新设计多样化的抵押担保模式。大力拓展农村可用于抵押担保物品的范围,因地制宜推广农机具、运输工具、订单、仓单抵押贷款业务,试验开展粮食直补等奖补资金抵押担保等方式。要充分发挥由政府主导发起设立的农村贷款担保公司的作用,积极探索通过建立村级互助融资担保基金等形式,为成员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切实做好城镇化建设配套金融服务。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提前介入区域城镇化建设规划论证,提高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的前瞻性针对性。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产业结构、人居环境、就业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转变的需要,找准区域切入、产业切入和客户切入,前瞻性开发城镇化建设系列金融产品,提高金融对接的层次性协调性。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民生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支持的导向性科学性。

把支农服务“三大工程”不断推向新高度

要认真总结经验,将理论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的成果,融入“三大工程”的实施当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担当起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的历史责任。

加强政策引领和组织推动。要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做到一年一个重点,年年都有新进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并根据组织实施情况对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要树立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标杆机构,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经验交流,对经实践验证好的业务产品、好的工作方法,要及时加以推广,形成品牌效应。要探索将实施情况与高管履职、业务准入、新设网点、监管评级相挂钩,促进形成一级抓一级、事事抓落实的常态效果。

加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合作。必须加强与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加强联动,深化合作,形成合力。要将进乡入社区工程与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要将阳光信贷工程与地方政府开展的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评定工作相结合,共同维护和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要将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部开展的示范社评定工作和培育新型农村经营组织结合起来,推动合作社规范管理,培育合格市场主体和信贷主体。

加强“三大工程”实施中的风险防控。深入推进“三大工程”,一定要做到防范风险和强化服务一起抓,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一起抓,表内风险和表外风险一起抓。要将网络建设和安全保障一起抓,切实加强对新设网点,特别是简易网点的风险防控工作,提供必要安全保卫措施。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重点加强贷款投向和资金流向监管,严防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保证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实体经济。

加强总结交流和舆论宣传。各地要把推进“三大工程”与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自觉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继续健全和完善“三大工程”联系点制度,有效发挥典型引路作用,进一步沉下身心,接通“地气”,切实转变服务作风。要及时组织和开展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对照查找不足,强化整体联动效应。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策划一些有影响力和宣传效应的活动,充分展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新形象,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大工程”已经成为金融支持“三农”的特色品牌。今后,要把准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将延伸拓展乡村服务网络、加大对规模化新型经营组织的金融支持、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试点、做好城镇化建设配套金融服务作为重点,加强政策引领和组织推动,加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合作,将支农服务“三大工程”不断推向新高度

上一篇:耕地也能融资吗 下一篇:携手同进:困境突围亟待多方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