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进:困境突围亟待多方联手

时间:2022-06-20 07:16:24

利率市场化尤其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牵涉面广、敏感性强,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政府部门、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都需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商业银行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平稳过渡,保持社会金融稳定,减小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受到的冲击。

机构: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应对

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存款的增加未必会带来利润,不良贷款的上升也无法再保持较高的拨备覆盖率。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认真计算负债业务的成本,加强成本收入比等财务指标核算,将利率定价向精细化转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加强信贷管理,降低不良率,将银行资金投入到资本边际收益高或回报率高的行业,可能需要减少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等信用风险大、经营风险高客户的信贷投放,从追求客户数量、追求市场份额转向更为综合的目标。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未来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全面、深远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内控制度建设和风险管理水平上,与大中型商业银行有较大的差距,应尽快建立起规范、科学且运转良好的内部控制,这不仅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在大力拓展各项业务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推进其自身免疫系统——内部控制的建设,以保证其稳健发展。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自身的资本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等统筹考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学会立足于银行整体的,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风险单元。实现多层次的风险管理体系,需要运用敏感的风险分析模型和分析系统,需具有较好的风险识别意识和风险量化水平。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提高创新能力。为避免直接与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竞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该在提高创新金融产品能力上下工夫。现阶段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产品与其他银行同质化严重,产品品种单一,在与大中型银行竞争中基本没有优势。而基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布局广泛、深入乡村的特点,其金融产品应立足“三农”、立足小微企业、立足县域经济,丰富存款业务产品,创新信贷产品,继续发挥信贷审批时间短的优势,在自身所在区域范围内深耕细作,创新出具备区域特色的存贷款产品。

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在传统的柜面业务服务和金融产品竞争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较迟,发展较慢,与大中型商业银行相比较为落后。但是在互联网金融刚开始发展的今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网络金融开发与创新上,与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差距并不太大,与他们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如果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在互联网金融产品这一领域形成合力,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就可能实现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网络金融领域的弯道超越。

央行:加大扶持促稳定

为了维护好金融市场的稳定,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人民银行应该加大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作为现阶段“三农”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主力军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基于资金成本和信贷风险的考虑,必然会减少对抗风险能力差、缺少合格抵押品的“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甚至撤出经营效益差的边远贫穷地区,可能会造成农村地区金融生态进一步恶化,“三农”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严重萎缩甚至瘫痪。

针对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作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央行,一方面应该提高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放开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允许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将支农再贷款用于涉农企业及小微企业,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申请支农再贷款的积极性。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支农再贷款对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高资金实力、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扩大农户贷款和缓解农民贷款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另一方面,央行应该扩大差别准备金率政策范围,将原先从农信社、农合行转制过来的农商行纳入差别准备金率政策范围,降低整个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流动性。

政府:政策发力增后劲

政府应扩大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的范围,增强支农后劲。

一是鉴于涉农贷款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实际,政府应通过对发放涉农贷款的机构提供财政贴息,以及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力度,以此降低涉农贷款的风险,提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覆盖能力,逐步使农村金融市场成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经营领域。

二是要充分运用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优惠税收政策,消化历史包袱,继续保持减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政策,缓解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高成本压力。政府应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文件的基础上,以国家“营改增”改革为契机,扩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税收减免的范围,延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税收减免的时间;准许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全额扣除。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有关涉农贷款的政策口径也应作相应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应更注重实质,着重于贷款的投向,而不是承贷主体,使税收政策和贷款资金真正用于扶持“三农”,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上一篇:把“三大工程”不断推向新高度 下一篇:金融画笔勾勒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