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代课”20载折射农村教育之痛

时间:2022-09-08 08:48:09

“临时代课”20载折射农村教育之痛

河北蔚县残疾教师郭省代课20年未能“转正”、生活依靠村民救济一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围观。最近,蔚县教育局在一份“情况说明”中称,20年来,郭省“临时代课”的身份一直没有变,之所以在历次代课教师清退中留了下来,是出于对他的“同情”。(中国新闻网9月12日)

此前媒体转述蔚县一位县委书记的话,称给身高不足1.2米的残疾代课老师郭省转正,“有损蔚县的教师形象”。这一说法一度引发了网民愤怒的狂潮。有网民质疑,让一位残疾教师“临时”了20年却吝于给个身份,这样蔚县的教师形象就光彩了?其实,郭省“临时代课”20年难获认同的遭遇,既有个体权益受损害的现实,也折射出时下农村教育难以回避的伤痛,以及某种令人无奈的窘迫。

其一,尽管这些年来农村教育的现状有了很大改观,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形。蔚县大宁村小学既然存在多年,农民也有现实需求,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就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该派教师就派教师,该修缮教室就修缮教师,不能总是停留在一种临时的、维持性的状态下,更不能将一个村子的教育使命,推到一个并无“合法”身份的郭省身上。换言之,郭省的“坚持”正衬托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维持”。

其二,农村教育不能简单追求规模,动辄“一刀切”,还应该因地制宜,切实保证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以蔚县为例,寄宿制小学的迅速发展,并不能完全满足散落在广阔土地上农家子弟的实际需求。从道理上讲,大宁村的孩子们完全可以到镇上的中心校寄宿,但是,从现实看,让生活尚且无法自理的六七岁小孩完全寄宿,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而忙碌于生计的家长,也不可能每天往返几十里地接送。从这个意义上讲,郭省的“复式班”至少让那些原本可能辍学的孩子可以就近上学。

其三,郭省能够坚持代课20年,也反映出时下农村教师师资的严重匮乏。大宁村的村民并不是没有向上面申请过派老师来,可是“没人愿意来”。为何没有愿意来?一方面可能是学校各方面条件差,生活不方便;另一方面则与当地对待类似农村教学点模棱两可的态度有着密切关系。只要有制度上的保障,要么提高待遇,要么实行轮岗,怎么可能会没有教师前来?说到底,还是当地对于农村教育重视不够所致。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是全体国民的现代化,在一个人口高流动的社会里,国民的教育程度攸关国运。而农村教育,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总理今年在教师节前所做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报告中指出,“农村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任重道远”。

在报告中,总理特别提到,要正确认识村教学点,“我们的目标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如果因为学校撤并、上学路途遥远而使孩子们辍学,那与我们的政策方针是背道而驰的”。“如果广大农村群众和农村孩子确有需求,有的村教学点还是要坚持办,而且要办好”。

郭省20年来坚持农村教育的故事,或可视为总理报告的一个小小注脚。“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是他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而他个人的身份困局,也注定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份清晰记录。他的存在,到底是为蔚县教师形象添了光彩,还是造成了损害,实际上最有发言权的并不是官员,而是千千万万个当地百姓。

上一篇:布丽奇特·琼斯的日记 下一篇:只为一所永远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