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时间:2022-09-08 08:23:19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对传统基础教育中的种种弊病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求我们教师不仅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我们学校进行了学案导学的尝试,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教师惊喜地发现思品已走进了新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已经带来了新景象和开创了新路子。但我也发现,我们现在在思品课堂教学中一些问题仍较为突出,分析原因,归根到底在于应试教育逼迫教师疲于应付,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以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但是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必要的调整。我觉得,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一些学校在推行学案导学,我觉得我们思品课对于这种模式不必全部照搬照抄,但是一些方法手段确实可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渠道和关键环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新课程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应避免就“教材”论教材、就“教师的教”论教学、就“课标”本身论课标、就“教师的困惑”论“困惑”……而应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试着将这一切放在“学生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我们为此应该怎么做”等角度去反思。现在的中学生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要使学生接受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在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气氛下,逐渐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习性。

二、正确处理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从课改后的一段时间看,目前教师最大的担忧就是担心这样下去知识和技能是否会弱化。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但要想在三维目标中的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以前一、两句话就能够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让出更多的时间。同样,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这正是“三维”目标的有机联系。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研究课标、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的整合点,增加备课的厚度,找到思维的闪光点;而且要敢于并善于展开过程,延长预习过程,交代关键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大重点知识的思维过程,布置适度的开放式作业,以此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

三、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可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这样就能较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既是品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更是新课程下需发扬光大的教学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回归生活世界,要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结缘。教学内容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在社区的生活环境,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四、正确处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也强调探究、实践,但是,我们必须理性地看待、正确地处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提出的。当前,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于是“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就成了冤家对头,势不两立。但是,在大力倡导“探究式”的同时,是否完全排斥“接受式”呢?答案不言而喻。其实,“接受式学习”也是一种最基本、最基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特别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很难想象,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笔者认为,不仅现在不可以将“接受式学习”一棍子打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接受式学习”也是难以完全被取代的。

五、正确处理探究时空与创设氛围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必须以学习者自主、独立思考为先决条件,教师在学生亲历体验活动后,首先要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的时空,而不能用“正确”答案、“规范”形式去限制学生,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灵活解开学生的“盲点”,去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一旦学生经过了自己的酝酿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要及时提供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敢说、有观点肯讲,以至出现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形成共识、共享,自主发现新知,主动构建知识。在这里,教师光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是不够的,还要注意从多种层面入手,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有序的教学氛围,并适时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或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总之,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实施,更需要我们在实施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思想品德课才能更具有特色和活力。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践途径 下一篇:浅谈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区域游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