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礼崇仪?立德修身

时间:2022-09-08 07:44:19

【主题导引】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礼仪渊源】

华夏民族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礼仪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古代中国是礼仪的重心,它最初是从崇拜日月星辰等自然事物发展而来的。为了解释自然界的变化和探索神奇力量的根源,原始人通过简单的类比,把自然物拟人化,赋予其情感、意志和灵魂,于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认为,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都是具有超人间力量的神灵,天地、山川、水火等也由神灵主宰、支配。此乃所谓“人死为鬼,树木有灵,顽石能思,鸟兽会言,无物不神,无鬼不灵”。原始人要求福避祸,就得与自然之神搞好关系,于是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祭祀活动,以沟通人神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礼仪原先是古人对神灵所表示的某种行为方式,后来才将这种方式扩展到世俗社会的各种人事活动之中。也就是说,礼仪先是对神的尊敬,后来意识到对人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尊敬,于是按人的不同身份,产生不同的尊敬。久而久之,形成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这些祭祀活动中约束人们言行的规范,其实就是中国礼仪文化发展的源头。

【礼仪形式探究】

一、祭祀礼仪

祭祀,就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1.祭天。古文献记载,虞舜、夏禹时已有祭天的典礼,到了周代,“天”的观念逐渐代替了殷人所说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称谓。周王是作为天帝之子在人间统治人民的,他也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天帝。祀天就是对天帝的侍奉、享献的仪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的。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审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后代的祭天礼多依周礼制定。

2.祭地。远古时已有对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说法。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社”,祭礼叫“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的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主要目的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

3.封禅。“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曰:“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这就是“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将封禅作为一代盛典,给予特别的重视。

4.祭社稷。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坛。本来,社坛与稷坛是分立的,后来合而为一了。相传共工氏的儿子勾龙,能治理水土,被称为“后土”,即社神;厉山氏的儿子叫做农,能播植百谷,被当做稷神。商汤灭亡夏国之后,以周人的始祖契(后稷)为稷神。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报”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举行,秋报在秋收后(孟冬之月吉日)举行,这是社稷的正祭。

5.祭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后代宗庙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还是周代的礼制。周人宗庙制度,一般认为:天子有七庙,三昭三穆,还有一个太祖之庙。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排列下去。诸侯有五庙,二昭二穆,再加上太祖之庙。大夫有三庙,士只有一庙。祭祀用的食物,行礼后要分而食之,称为“”(jùn),是吃鬼神剩下的食物的意思。

6.祭先师先圣。汉魏以后,把周公认作先圣,孔子认作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二、尊老敬贤礼仪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古代的尊老敬贤,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尊老的规矩和敬贤的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音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养蒙便读・言语》)就是说侍奉长者,说话时要严肃,不能嘻笑,不能因为不顺心的事,而大声喊叫。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关于敬贤,“三顾茅庐”的典故即充分显现了刘备对贤士诸葛亮的推崇和尊敬。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

下面再讲一个“汉明帝敬师”的故事。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做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三、礼貌待人礼仪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谈,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

2.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的。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下面是大家熟知的“漂母的一饭之恩”的故事: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四、仪表礼仪

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不成为人了。古人对仪表的要求繁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1.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

2.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渎,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3.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将诚恳的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就是说话一定要谨慎。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情同朱张”的故事就是对“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的最好诠释:东汉时期,朱晖和张堪都是南阳人,张堪早就听说朱晖品德高尚,最讲信用,对他十分仰慕。有一次,两人在太学里结识,分手时,张堪对朱晖说:“我有一要事相托,我身体多病,恐怕不久于人世,我死后希望你能对我的妻儿多多给予照顾。”朱晖认为张堪比自己先在朝廷做官,资格比自己老,怎么敢受此重托呢?于是只是笑着拱拱手就道别了。两人再也没有见面了。过了几年,张堪果然病逝。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过得很贫困,便亲自去探望,送给他们许多财物。以后的日子里也对他们很关心,就像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一样。朱晖的儿子朱颉对父亲的这一举动很不理解,便问道:“父亲过去和张堪并没有太多的交情,他死之后怎么对他的家人关怀备至呢?”朱晖回答说:“张堪生前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我,只有信得过我他才会这么做。我必须讲信用,不能辜负他的嘱托啊!”

五、生活饮食礼仪

1.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用请帖邀请客人,并亲自站在门口迎接,客人来到之后,主人应先致以问候并请到客厅坐下。入席的时候,应让客人坐在左边即首席敬以茶点。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2.待客之礼。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详细的礼仪条文。首先,安排筵席时,饭菜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肉羹则放在右方,调味品、酒浆的摆放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其次,食器饮器的摆放,仆从端菜的姿式,重点菜肴的位置,也都有明文规定。主人的情意,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仆人若是不知事理,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再次,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陪伴长者饮酒,酌酒时须起立。

六、结婚礼仪

1.洗澡。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气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属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气”,而且还意味着幸运、长寿以及繁荣。除了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还有助于让皮肤光滑、鲜嫩,这是许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2.梳头。给新娘梳头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满的,被称为有福气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员都可充当这一角色,她一边梳一边说一些祝福的话,这一礼仪据说能给新郎新娘带来和谐、财富以及多子多福。

3.哭嫁。以前,新娘出嫁就意味着永远离别家人和家乡,因此新娘都要在婚前哭上三天,还与朋友和家人一起唱一些歌,这多少释放了点新娘的恐惧感,也为她离家作了准备。

【拓展阅读】

1.折柳礼仪与古诗词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礼仪: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礼仪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2.古代礼仪用词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大多比较谦虚,所以古人在言谈和文字当中就有很多特定用词,现在很多人知其名而不知其意,其实,知道这些词的含义也是蛮有趣的。

涂鸦:人们常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仝作诗叹曰:(这孩子)“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而更多的则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刍议:在文章的标题中,常用到“刍议”一词,如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刍”音chú,本义为割草,也指喂牲口的草料,又引申指割草之人。古时割草打柴者地位低贱,故“刍议”常用作谦辞,指自己的言论浅陋、不成熟。

寡人:古代君王自称“寡人”不是“单独一人”的意思,而是“寡德之人”的简称,即谦称自己的德行还有所欠缺。

续貂:用于谦称续写别人的著作。“续貂”,也叫“狗尾续貂”。“貂不足,狗尾续。”貂,一种毛皮珍贵的动物。古代近侍官员以貂尾为冠饰,晋代朝廷任官太滥,貂尾不足,以狗尾代之,因以讽刺封官爵太滥。后比喻用差的续在好的东西后面。

乔迁:在祝贺别人搬家或者官职升迁时,常常会用到“乔迁”一词。“乔迁”语本《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意为高大的树木。后因以“乔迁”“迁乔”贺人迁居或升迁。

垂青:在感谢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或者照顾时,有一种礼貌的说法叫“垂青”。“垂青”一词中的敬意,来自“垂”字。垂,本谓挂下、悬挂,引申为伏、俯;用“垂”来称说对方的动作(比如“垂青”“垂问”“垂察”等),就隐含着对方的品德、学问等比自己高,对方施加于自己的动作是“上”对“下”的行为。“垂青”的“青”即青眼,与白眼相对而言。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表示对人尊重或喜爱;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现出眼白,表示轻蔑或憎恶。

斧正:用于请人修改文章的敬辞,意谓对方动笔删改,有如巧匠运斤,能使原稿生色。这一词语的出现,与《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有关。“斧正”出自《庄子・徐无鬼》:楚国郢都有个人在自己的鼻尖抹了一层白粉,让一个名叫石的巧匠用斧把粉削去。石便挥动斧呼呼生风,削掉了白粉,郢人的鼻子却丝毫无损伤。后来用“斧正”喻指请人修改诗文,隐含着对方有匠石一样高超技艺的意思。

鄙人:常用作自称,“鄙”本义指都邑四周的土地,后引申指郊野、边远的地方。边远地区远离文化中心,往往消息闭塞。自称“鄙人”是谦称自己的识见、修养均不如人。

急就章:人们常把自己的文章称为“急就章”,意谓自己匆忙完成,难免粗疏。“急就章”和《急就篇》有关。《急就篇》又名《急就》,是汉代学童的教科书,全书无一字重复,魏晋时期颇为盛行。该书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有三言、四言、七言韵语。因首句有“急就”二字,后因以为名。

璧还:归还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礼貌地称作“璧还”。这一说法和《史记》中的一则故事有关。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赵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害怕即使交出和氏璧也得不到秦国允诺的城池,这时候蔺相如挺身而出奉璧前往,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后用“完璧归赵”比喻物归原主,简缩为“璧还”。

鼻祖: 某一事业或派别的首创者,常被人们尊称为“鼻祖”。“祖”,本指始祖、祖宗,比喻创始人。这里的“鼻”和“祖”是同义语素。“鼻”,本指呼吸及嗅觉的器官,不过在汉语方言中,至少在汉代就有将其当作“创始、开端”意义的用法。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揣摩词句类试题例析 下一篇:人生就是登攀百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