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广电如何做好对农新闻

时间:2022-09-08 07:36:21

县级广电如何做好对农新闻

进入新世纪,传媒之间的竞争,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得信息的范围越来越广,县市级广播电视台同样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压力。不过,地方性广播电视台的对农新闻,就像地方特产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本土味道和区域知名度。本土农民喜爱收看地方广播电视台的对农新闻,不外乎是这些新闻事件发生在他们身边,让他们觉得亲切、有看头。因此,作为一个县市级广播电视台,要在众多媒体的包围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要围绕“三农”做文章,深入农村,贴近农村,想农民所想,拍农民想看的节目,才能抓住农民的眼球。

从会议中挖掘新闻看点

县市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作为一级党委政府的喉舌,要回避重要党政会议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过,如果就会议拍会议来完成新闻报道,这样的新闻画面古板生硬,往往会落入公式化、套路化的境地,农民观众会觉得味同嚼蜡,从而影响到党和政府兴农惠农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在我国新闻界,关于改进会议报道方式的讨论已持续多年,结果无非是要对会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拓展和延伸。其实,亲历过会议报道的记者都知道,会议中领导的讲话、经验交流材料中,包含着大量的有用信息,潜藏着众多的新闻线索。关键是记者要练就一双善于捕捉新闻的火眼金睛,从新闻现场的人物、材料中去发现新闻的价值和生动的形式,并及时地进行宣传报道。

个旧市地处滇南,为低纬度高原,长期以来工大于农,目前已是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农业方面,这里地形起伏较大,丘陵坡地与富庶坝子相邻,高寒山区与热带河谷相望。山区民族众多,文化观念落后,农业水平较低。山地与坝区农业经济呈现极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发展现代农业,往往有关方面的会议针对性都很强。近年来,为了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舆论宣传,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个旧电视台对《每日新闻》(侧重时政新闻)、《锡都早晨》(侧重民生新闻)、《我家个旧》(侧重百姓生活)这几档节目进行了深度改革,加大了农业新闻信息的播报率。我们对领导活动、有关会议的采访报道提出了高要求,要求记者挖掘会议新闻背后的新闻,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换位思考,贴近农村,贴近民生,深入乡村,注重采访报道农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农民科技培训取得的实效、学用科学与增收致富的关系、农业产业创新的典型代表等,使电视对农新闻有了很大的改观。

两年前,“全市烤烟工作总结表彰会议”表彰了一批种烟能手。经过深入了解,发现这些能手中有不少已经种烟致富,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对山区农民很有示范作用。于是,我们选取一位山区的苗族妇女为代表,到她所在的南部山区老厂镇补东新寨去采访。我们看到,这个偏僻的苗族村中居然屹立着一幢现代气息的三层楼房,与其他的土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就是那位苗族妇女的家。经过采访。我们才知道。这个采花山对歌对来的外地媳妇走得多见得多,在思想观念上要比村子里的男人看得远。她文化不高,却相信科学,积极参加烤烟培训学习,吃苦耐劳,钻研烤烟种植技术,掌握了从打水窖、种植烟苗到烘烤烟叶的一系列技术。她是一个外乡人,不为村子里的传统观念所束缚,敢于冲破世俗,认准的事情不回头。她身上的这些优点,使她种烟成功,名闻乡里。我们拍摄的新闻专题《苗家种烟女能手》,展示了她勤奋好学的农家生活,总结了她的精神品质,形象真实可信,对全市山区的种烟农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样的新闻自然也好看多了。

从田地中了解农民需要

从现实情况看,我市山区土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6%,山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8.37%,我市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已是不争的事实。深入农村,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是我市广播电视节目实现转型时必须关注的半壁江山。转型就得从新闻做起。面对新形势,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地搞好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农民寻找脱贫致富的新方法、新途径,广播电视台记者义不容辞。

农业的季节性很强,农民在不同的季节里所需要的科技、产品供销服务、农业信息、产业政策等,都是广播电视宣传的主题。贴近实际办好节目,就是要实现新闻的指导性、实用性,新闻内容要新颖及时,反映农村当前的热点信息。帮助农民兄弟算好账,为农民朋友分忧解难。为此,我台加强了与农业部门的合作,把《个旧农业信息网》上那些、甚至还没有的最新农业信息转化为生动、形象、具有电视特点的对农新闻和对农节目,从而开辟了另外一条渠道,使上不了网、听不到广播电视的山区农民,通过有线电视节目的传输,获得有关信息,很好地服务了农民和农业市场。

2009年,我市被列为云南省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点。按照高产创建工作要求,结合我市马铃薯生产情况,市农业局分别在市属山区乡镇建设百亩核心区、千亩展示区、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各2个。我市马铃薯高产创建工作,通过集成选用脱毒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晚疫病综合防治等高产技术措施,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马铃薯大丰收以后,卡房镇大黑山的农民自己连续搞了两届“土豆节”,以活动促销售,推销自己的农产品。但是,该乡镇地处偏远,活动受限。我台记者赶往山区,拍摄制作了新闻专题《欢乐土豆节》和《土豆节见闻》,反映了农民们丰收以后的欢乐情景,帮助当地农民扩大了影响,引来买家大量收购贩运。农民尝到了市场甜头,记者盘活了新闻题材。

为了让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个旧市锡城镇从区位优势考虑农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以农业服务城市,以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发展的模式。从2006年开始,该镇农科部门从外地成规模地引进了金雀花。经过4年的种植,目前,金雀花已初具规模。花开季节,我们下到基地采访报道,短新闻《春催金雀花盛开锡城美味上市来》,通过报道市民到基地采摘金雀花,体验劳动,让市民享受当地的农家乐,以及观光农业给大家带来的乐趣。新闻鲜活有趣,金雀花也赢得了市民的喜爱,销路很旺。

提升农业新闻科技文化品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亿万农民的期盼。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这五句话20个字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也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它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几个方面的建设,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同时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培育新型

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我国农村广大,民族众多,生产方式不同,各地的对农新闻、对农节目肯定差异很大,但是,对农新闻的对象,决定了广播电视必须具备农民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在娱乐中启发他们。目前,我国许多农户以自身经济效益为中心,虽然也应用新技术新成果,但受到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传统农业耕作意识的影响,很容易满足现状。农民科技意识仍然较低,对农业科技成果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认识不足,接受新技术、新成果能力差,这些都严重妨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普及推广和转化。为此,对农新闻、对农节目必须配合政府,加强扶持和引导,提高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媒体语言、节目内容、大众化、民族化上,要突出地域特色,分析农民朋友的市场需求,适应他们的口味,提倡新闻形式的接近性,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文化素质。

县级台在对农节目的创作中,要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运用现场纪实、讲故事等多种表现手法,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使整个农村电视节目变成一块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文化品位的沃土,让农民朋友真正觉得是说自己的家常事。

邀请农业方面的领导、专家做客新闻及栏目,致力于提供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和服务,努力形成以大量的各类农科知识、产供销信息、生活生产服务及致富典型经验介绍构成的“信息流”,向农民群众提供各种勤劳致富的“路径”。如节目《白云山,花果香》中,我们就把握特色农业的变化趋势,多个层面地采访报道了鸡街镇党委政府、当地农业果蔬协会、瓜果种植专家、运输销售商、观光游客。以及乍甸白云山一带果农互帮互助,扩大种植面积,努力打造花果观光基地,发展旅游农业的经验,向有基础的乡镇进行宣传推广。

编导、记者自身要学习农业发展政策和农业基础知识,研究当地的经济文化特征、风貌,给对农新闻节目注入当地历史文化的色彩,热情讴歌当地的经济建设成就,敢于、善于触及当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尽可能吸纳普通农民观众广泛参与节目,创新节目形式,把新闻节目做到田间地头,才能获得理想的收视效果,拉近新闻及栏目和农民之间的距离。

(云南个旧市电视台)

上一篇:新闻数据的活用 下一篇:身入写实 心入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