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后果

时间:2022-09-08 07:36:06

谈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后果

摘 要:目前中国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如何有效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思考的问题。而且,三个领域必须相互渗透,互相影响。本文所探讨的就是通过对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思考,结合家庭教育拥有的天然优势,寻找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发挥它有效功能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教育;家庭教育

一、 大学教育的定义及目的

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目前中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他们要在这里接受三到四年的专业教育,目的是获得相关专业文凭,提升就业能力或科研能力,寻找进入社会生活的渠道。这些目的表明大学教育的核心工作是人才培养。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早就从词源学的角度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并由此引申出大学的使命——“培养有文化修养、具备行为和思想上一切优良品行的绅士”。蔡元培先生也曾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所以,就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而言,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等,固然是不可或缺和不可偏废的,但最终的价值取向应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在社会对大学办学水平给予客观评价时,大学在对自身进行定位时,都应该有此清醒的认识。否则,就会导致大学根本职能和根本任务的错位,必会出现“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因此,要培养杰出人才,最迫切的,是要让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职能定位,真正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和任务上来。

二、 家庭教育在大学期间延续的重要性

要完成上面提及的“培养有文化修养、具备行为和思想上一切优良品行的绅士”、养成人格的目标,不能只就大学谈大学教育,教育环境的要素非常繁杂的。而教育生发的最坚实的土壤主要还是家庭环境、父母的引导。

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定义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思想品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审美情趣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未来家长素质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应该在大学期间继续开展,而且要因时因地制宜。

进入大学读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异地求学,远离父母,即使是同城求学,也因为课业的需要基本选择住校的生活。此时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个全新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式微。

从笔者个人五年的班主任工作数据显示,所带516名学生中,只跟不到十分之一的家长有过直接联系,其50%是因为学生请假回家需要与家长进行确认,10%是学生在学校有异常情况发生,30%是因为成绩落后的问题,10%是询问小孩的入党问题。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长与学校和老师处于“失联”状态,只能通过自己的孩子间接得到关于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第一手资料掌握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实施的效果和影响。此时家长的功能仅限于提供亲情的鼓励和远方的嘱托。

根据各类媒体的报道,目前大学非正常事件的发生不绝于耳,学校固然难辞其咎,但是为什么与学生最亲近的家长也不能施展丝毫的影响力,甚至毫不知情。很多家长有着这样的错误观念,认为孩子进入大学时已经十八周岁,不再是未成年人,学校的环境可以信赖,故完全放手对孩子的延续教育,只要孩子能完成顺利毕业的目标。

事实是,因为中国现象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孩子在进入大学前,智力因素得到大幅度提升,而非智力因素却急需补课,涉及到个性的进一步完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科学形成、由于身心发育未成熟、社会经验相对缺乏,父母必须通过情感支持和行动支持,帮助孩子克服独立生活后遭遇的各种困难,磨练坚强的品格,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三观,从而在迈出校园大门时能够真正独当一面,积极应对各类的挑战。

三、 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家庭教育感情投入存在两个极端

父母与子女是血缘自然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子女感情投入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如前述家庭模式中提到的放任型和溺爱型,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投入的量都不科学,容易导致子女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也就不能完成在大学里应尽的社会责任。

2.家庭中父母角色定位模糊,分工存在误区

在对许多学生家庭的了解中,家庭结构基本都是父亲承担主要的为家庭创收的重任,解决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母亲则是了解子女的生活状况,负责嘘寒问暖,和孩子在校的情感状况。没有认识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一项分工明确,同时又是潜移默化、兼容并包的长期的复杂的工程。

3.家庭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期望过高

许多父母认为自己十分了解自己子女的所思所想,认为孩子是自己所生,对小孩无所不知便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尤其是在突然离开父母,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人不断通过与外界的沟通和反馈,重新的界定自己,如果界定发生偏差,而父母又没有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容易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近年来大学校园自杀事件经常发生,基本上都是学生的心理上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靠自己无力取得平衡,而又没有外力的帮助,导致惨剧的发生。

4.家庭教育观念顾此失彼

(1)重考试成绩,轻学习能力。中国的教育传统向来是重视成绩,即使在孩子进入大学也不例外。实际上,大学教育不同于之前的教育阶段,目前中国的前大学教育主要仍然是为准备高考而设置的,其实成绩再好,也只能表明,学生对考试大纲内的内容掌握的程度比较高。而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关联性不大。大学作为七成高考学子的入口,不应只是为学生换了一个学习的教室,而应该承担起帮助学生辨明自己日后发展的方向,提供储备专业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而家庭教育同样也要与此目标保持一致,不要只关乎如何提高孩子的应试能力,更主要的是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学习的持续力。

(2)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大学生来自父母最多的关切的提问就是“你吃的好不好?住的好不好啊?”“夏天热不热,冬天冷不冷?”而不是你现在状态怎么样,有没有烦心事,心情怎么样,与老师学生的相处如何。目前大学生也是一个心理疾病易发的族群,但是任何心理疾病的爆发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各种影响相互交融碰撞,到了某个临界点就会爆发出来的。而且容易患病的学生很多性格上是内向胆怯的,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袒露心迹,很多父母、老师和学生又缺乏关于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非常容易延误疾病的正确诊断。

5.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失偏颇

(1)重言传,轻身教。孔子说过教育要不仅言传,而且身教。对孩子讲述道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父母也将这些道理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真正效果。孔子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是说自己行为不端,就不能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即使想借助家长的权威进行各种指令,也是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的。

(2)重呵护,轻磨练。目前大学生中大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亲戚宁愿倾其所有,也要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自己主观努力下让小孩远离物质的贫乏,远离挫折。很多刚进入大学的同学都抱有这样这样的幻想,以为离开了父母监管、书本围绕的梦想的自由之地,实际上却是来到了社会试炼的开始之地。由于生理、心理都没有做出适当调整,导致在应试教育下被压抑或者掩盖的问题,在进入大学后进行总爆发,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对挫折的认知。正确认知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挫折中重新形成对自己对问题形成较客观正确的认识。

四、针对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 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优势,推进全面教育的有效开展

针对大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责无旁贷的责任,不能等到发现问题,再相互推卸责任,而是在问题发生之前进行沟通了解,加强合作。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信息的掌握存在不对称性,学校主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家长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习惯秉性,因此学校和家庭间因努力创设多种交流渠道,互通有无,完善对学生在大学阶段的情况的了解,更好的帮助学生适应和度过大学生活。

2. 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增强家庭教育实效

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题,针对大学生,学校和家庭也因保持态度上的一致,首先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注重保护学生的隐私,一律平等对待,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总之,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材,必须构建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开创现代教育新局面。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

上一篇:冷链集装箱迎战传统运输 下一篇:橱窗里的求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