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8 07:35:13

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当前,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剧,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得到生存和发展,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激励措施,目前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正在广泛地应用到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来。本文首先对激励的内涵及其在理解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最后分析了激励的主要方式和如何发挥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激励;企业管理;应用意义;应用方式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通过激励手段,能够充分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充分使用物质、精神、任务、榜样、培训和教育、信息等激励方式,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下面先认识一下企业管理中激励的内涵及其注意的问题。

一、激励的内涵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激励指的是约束和激发,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激励指的是通过制定制度来激发、激励、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从而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活动。激励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在进行把握的时候,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激励包括约束和激发两个方面,二者同属于激励的两个方面,而且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次,激励属于企业的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组织结构的每一个层次,包含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激励的对象既包括普通的员工,也包括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

再次,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往往过多地注重激励和激发这个方面,忽视了规范和约束方面,在激励制度上往往重视激励,出现了二者脱节的现象,不能够很好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二、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实施的意义

由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存在着差异,在企业管理中,必须通过相关的手段来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激励能够在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激励,能够提高企业职工的自信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靠的是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的。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企业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要想获得不断的发展,只有在企业凝聚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对于企业的凝聚力来说,关键的是人的因素,让员工具有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积极的创新意识,高效的工作效率。而自信正是一个人进步的动力,同时也是员工潜能发挥的前提,企业创新的源泉。帮助企业职工建立自信心的首要措施便是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通过调查显示,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他的自信心必然不足,而且他所从事的岗位也必定是较低层次的工作。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工作目标非常的清楚,那么他的自信心一定非常的高,最终他所从事的工作也处于较高的决策层。通过激励,便能够让职工的目标更加的明确,提高他们工作的自信心,从而更快的实现企业目标。

其次,通过激励,能够帮助企业职工树立个人的奋斗目标,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著名的心理学大师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大类。企业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从而让职工在个人需求的基础上,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会让员工感觉工作有干头、有奔头,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通过个人目标的实现,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成本目标以及战略目标等。这种通过构建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目标体系的激励手段,能够充分的发挥职工的潜能,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

三、在企业管理中,激励的主要方式

要想达到激励的目的,充分地激发员工的动机,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采取一定的激励方式是必须的。企业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每个个体的需求不尽相同,所以,科学的激励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既应当有内在需求的激励方式,也应当有外在需求的激励方式,既应当有精神激励,还应当有物质激励的方式等。具体来说,应用到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物质激励的方式。在企业管理中,物质激励的方式主要表现为肯定或表扬某个员工或某种行为,用物质的方式进行激励,使某个员工或某种行为得到继承和发扬。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对于需求层次较低的员工,物质激励的方式应当进行普遍的推广和使用,从物质需求的方面,不断地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精神激励的方式。在企业管理中,精神激励的方式主要是从企业员工的精神、理想、尊重、信念和承认等方面的需求而采取的激励措施。一般来说,精神激励的方式主要通过嘉奖、表扬、记功、授予荣誉称号和宣传先进事迹等方式实现。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当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精神激励方式的创新,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

再次,任务激励的方式。随着企业职工个人需求的提升,对于个人的理想和才能发挥的需求日益强烈。在企业管理中,应当让职工承担与其才能和理想相适应的工作内容和任务,从而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和奉献精神。当他们在执行这个任务过程中,做出贡献的时候,应当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第四,榜样激励的方式。一般来说,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通过在企业里树立先进的道德模范、工作模范,让企业的员工树立起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在企业内形成“争当先进”的企业氛围。此外,企业的领导者作为上行下效的主体,更应当以身作则,达到榜样的功效。目前,榜样激励是激励方法中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激励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教育员工、感染员工、激励员工。

第五,培训和教育的方式。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不但能够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豪感,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第六,信息激励的方式。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的管理者通过搜集或传递某些信息的方法,启迪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达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目的。信息激励的方式既能够传播信息,还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态度。

四、如何发挥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地发挥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笔者在结合相关工作经验和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完善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指的是为了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协调职工需求和企业目标,在充分了解企业员工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分配制度和行为规范,行成简洁而有效的实施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的时候,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制定激励政策应当是从员工个人需要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的。政策的制定者还应当熟悉关于“人性假设”的相关理论,尤其是正在被多数人接受的“复杂人”的观点,从动机、能力的角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应当相互配套、相互并举,共同发挥作用。此外,制定激励机制的时候,还应当充分地考虑制度成本和激励效果的关系。在激励政策实施的时候,还应当处理好激励者和被激励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问题,定期的对激励机制进行评价和完善,提高激励机制的适用性。

其次,合理的设计激励的方式。通过上文可知,激励的方式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任务激励、榜样激励、教育和培训激励和信息激励等。在设计激励方式的时候,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激励的形式应当经常的变化。具体来说,根据个人需求的变化,不断地变换激励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于激励的方式、方法,应当做到公平合理,避免激励方式同员工的贡献不符的现象。此外,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还应当注意综合的、有针对性的使用激励方式。在激励方式上也应当进行不断的创新,探索新型的激励方式,如组织员工旅游等。

再次,经常性激励和及时性激励应当有机的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激励具有及时性,当员工在某个工作岗位做出了成绩或贡献的时候,应当及时的对该员工进行鼓励、表扬或者嘉奖,从而让所有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一直受到领导的关注,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时,激励还应当具有经常性,从而满足员工需求的不断变化,尤其是对于员工那些较高层次的需求,必须不断通过外因驱动持久坚持住。因此,在重视激励的及时性的时候,还应当注意激励的经常性。

五、结语

综述所述,本文主要围绕企业管理中激励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激励的内涵及其在理解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最后分析了激励的主要方式和如何发挥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研究,现代企业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激励,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励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应当不断地对激励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通过激励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方承武,徐虹.管理理论的演进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2]王学川.完善中小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政策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04)

[3]唐运清.“需要―――激励”理论及其在对知识分子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03)

[4]李春燕.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保证―――关于大连渤海饭店运用管理心理学搞好企业的调查[J].财经问题研究,2012(11)

[5]谢延浩,孙剑平,申瑜.薪酬特征的个人―组织匹配与薪酬满意关系实证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6]何菊莲,赵丹,谭文武.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心理养护问题的实证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7]潘吟斐.管理层激励和财务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来自上证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中国商贸,2013(04)

[8]程莹,陈玉荣.国内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上一篇:我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下一篇: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