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回望崛起的年代

时间:2022-09-08 07:21:3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器、电子产品等在寻常百姓家里开始花样翻新。

电子工业也随之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生力军。

若七十年代是中国PCB产业开始觉醒的年代,八十年代则是其迅速崛起的年代。

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三角和长三角首当其冲,成为中国PCB产业的发源地。

进入80年代,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很多人家开始拥有第一部电话,除了收音机、缝纫机、手表、自行车等所谓的老四大件外,又增加了黑白电视机、收录机、单桶洗衣机、电风扇等新四大件。尽管照片仍然挂在墙上,但彩照的比例不断增加。暖水瓶变成液压式,台灯开始使用荧光灯,婚纱照变得更加“洋气”,收音机体积开始缩小,真皮皮包风靡一时。小朋友则告别了小人书时代,开始拥有电动小火车。80年代,是中国开始发展的年代。

电器、电子产品等在寻常百姓家里开始花样翻新,时代似乎翻开了新的篇章,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与之相应的,电子工业也随之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新的生力军。

电器配套拉动PCB市场需求

对于众多从事PCB行业的老前辈、老专家而言,如果说七十年代是中国PCB产业开始觉醒的年代,而八十年代则是中国PCB产业迅速崛起的年代。当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首当其冲,成为中国PCB产业的发源地,这为今天中国成为世界PCB制造大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PCB产业年产量总的来说还是相当有限的,据当时(1982年)113家单位统计,我国单、双面板(主要是单面板)年产量总共仅约37万平米,多层板更是非常少。

1983年以前,在我国年产2万平米单面板的厂廖廖无几,而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单面板的年产能获得了飞速发展,超过2万平米产能的单面板厂已比比皆是。记得当时江苏常州、昆山等地的县里边就有几家这样规模的厂。据统计,当时全国单面板年产量最大的是上海无线电二十厂,1986年该厂仅引进的一条单面板生产线,年产高达15万平米。

然而由于当时彩电发展配套量大,这个产量仍供不应求。后来又引进一条线,翻版了一条线,这样光算这样一个厂,1986年就能年产单面板40万平米。据全国不完全统计,1986年我国单面板总产量已达300万平米。

双面板产量增幅远没有单面板大,但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也发展出现了一些超万平米企业。特别是深圳地区的金世亨、景丰、永捷电子、深南、华丰、华发等在当时环境下体制转变较快的一批企业,更是值得业界瞩目。

政策、地缘优势 加速广东地区PCB产能提升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广东、福建后,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建议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0月,他在多次谈话中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并明确“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今后国家发展的根本政策。小平同志当年的重要讲话对我国整个PCB行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首先,先进PCB生产线大量引进,还有许多PCB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产能和质量要求,为加速技术改造,不同程度引进了单机或部分工序自动化设备,由此提高了工效和劳动生产率。

其次,合资、外向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量港台与欧美国家PCB企业向中国转移。这方面,尤其广东一些特区和开放地区,由于占据了政策和地缘优势,很快出现了一批合资或外加工企业。这类企业建成投产周期都相当短,如广东佛山启达线路板厂,其全套设备皆由香港搬迁而来,1986年2月动工,6月试产,8月就正式投产运行,外销欧美、香港与澳洲,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当时合资、外向型PCB企业具有五高特点,即产量高、技术水平高、质量合格率高、产品档次高、员工收入高。这类企业受香港影响出现了更细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如广东中山万力电脑板厂,钻孔在香港干,中山厂则专门对外加工后道工序;广东南海线路板厂当时则专替香港厂家加工钻孔。

内地一些PCB企业受合资和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开始只注意引进“硬件”,而后也逐渐关注“软件” 引进和建设。一些企业通过引进“软件”或合资办厂,迅速扭转了“大锅饭”、“铁饭碗”局面,以及国有企业“扯皮、踢球、将军、顶牛”的歪八字工作作风。

其三,当时PCB合资办厂,产品部分外销,部分内销解决整机国产化配套,这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并获得双赢或多赢的最佳途径。那时深圳华发电路板厂和汕头超声PCB公司的成功就是最好的印证。这些企业体制比较健全、运行机制比较科学、员工经过严格优选培训,素质比较高。所以,在很短时间里,劳动生产率、质量合格率、工艺技术水准,以及经济效益均出现前所未有的飞跃。

过去内地PCB企业认为申请UL认定高不可攀,第二届PCB学术年会之前,国内还没有厂家得此认定。而当时广东这批合资和外向型企业几乎每家都通过了UL认定,有的还加入了IPC国际组织。

其四,乡镇企业欣欣向荣。这也是八十年代中国PCB行业一大亮点。以江苏常州武进县和苏州昆山县为例,八十年代中期,武进县著名的PCB厂达四十几家,年产值高达1.5亿;而昆山县千灯乡一个乡过去有7家PCB厂,不久又发展到14家。

乡镇企业经营手段灵活、重视人才、服务热诚,员工无“大锅饭”、“铁饭碗”可言,大多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收益大、干劲足。PCB产品很关键的是交货期,当时乡镇企业比一些国有企业交货及时。应该说在八十年代这个“历史阶段”,这些乡镇PCB企业的发展不仅搞活了农村经济,也曾为中国PCB产业和电子整机产品的发展作出过无可置疑的贡献。

其他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在PCB工艺技术上有了许多新的突破,以满足八十年代SMT表面安装技术和计算机的发展对PCB产业高密度、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国产化设备制造进展加速,产生了一批中小规模的印制板专用设备厂;进口原辅材料国产化受到高度重视,当时电子部科技司生产技术处和物资局新材料处,以及化工部等都相当关注,促使国产化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尤其在1985年以后,广东东莞生益覆铜板公司,大连铜箔层压板公司等都先后成套引进了覆铜板生产线,并迅速投产运行,质量符合美国军用标准,这样解决了许多印制板厂主要原材料依靠进口的局面;印制电路测试技术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全国印制电路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在湖北沙市召开了“全国印制电路测试技术交流会”,与会代表对当时展出的12种测试仪器普遍产生浓厚兴趣,大家对迅速掌握先进的测试技术与仪器,以提高PCB产品质量表示强烈的需求欲望,此次会议及时推动了国产测试仪器的发展。虽然八十年代国产测试仪器还比较落后,特别是可靠性与自动化程度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但受合资和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工程技术和品质管理人员对产品质量重视的意识已有了很大进步。

上一篇:古典工艺家具的现代化审美意义探析 下一篇:南阳玉雕产业的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