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9-08 06:57:07

现阶段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进行政治参与,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变化下,公共政策制定者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舆论,使公共政策制定更符合民意,成为了公共政策制定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舆论 公共政策制定 影响 对策

一、网络舆论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网络影响范围已经越来越大,深入人们的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也越来越受网络影响,越来越重视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而网络舆论也成为公民参政的重要平台。公众通过网络媒体实现公众政治参与, 推进民主法制进程, 并通过影响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 实现民众的公共利益, 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但是,网络舆论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网民结构严重失衡、法制建设不健全、网络信息泛滥、失真等。为了提高我国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应不断完善政策与法规, 同时也有赖于政府、网络舆论、公众三者的整体发力。

二、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一)有利方面

首先,网络舆论有助于公共政策制定时的民主性。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如哈马贝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公众可以在这个平台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有助于扩大公民参与政府决策领域的范围。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民意,增加公共政策制定时的民主性;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平等性,打破了传统的精英话语权模式,为公众充分自由地表达利益诉求拓展了空间 极大地激发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其次,网络舆论也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一方面,网络舆论可为公共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及时调整决策,提升公共决策质量;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可以从网上获取受用的信息量,拓宽备选方案,制定出最优方案。

再者,网络舆论有利于提高决策制定效率。网络民意的膨胀有利于公众政策议程转化成政府政策议程。在公共舆论给政府施加的巨大压力之下,政府很有可能会把网民比较关注的某一社会问题提升到政策议程上来。接下来,网络舆论还会继续以其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政府尽快把公众政策议程转化为政府政策议程,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这是传统的社会舆论所无法超越的优势。除此之外,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增强了主人公感,能够减少与政府的冲突,提升政府公信力,使得政策得以顺利实施。

(二)不利方面

首先,网络舆论信息量过于繁杂,政府在制定决策时容易盲目。网络的覆盖范围之广,一方面给政府带来了很多决策信息,同时也容易导致决策信息的泛滥。面对如此泛滥的信息,政府不能很好的分辨,甚至会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使得想要在公共政策制定中良好地运用网络舆论信息就变得不那么简单,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政府盲目决策。其次,虚假信息的泛滥可能导致公共政策制定的“失效”。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网络监管不力、无政府主义等特点,致使一些不理智的网民随意发表一些不合理的言论,当这些言论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会带来不良后果,可能会扭曲事实,甚至迷惑其他网民。在这样的信息存在和影响下,政府的决策难以避免的就会出现失误,致使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失效”于社会问题的解决。

再者,网络舆论参与主体的结构失衡,造成政策制定结果的非代表性。由于网民地域、年龄、职业和学历等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的社会分化。比如低龄网民的数量越来越大,致使其他年龄段的舆论主体作用弱化。再比如底层农民由于经济原因的限制和受教育程度的不足而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这些使农民在网络参与中丧失了话语权。这种不均衡的政治参与使政策的制定无法完全代表公众意愿,致使公共政策制定会有一定的片面性。

三、正确运用网络舆论的对策思路

第一,政府应着力提高自身电子政务处理能力。由于网络信息五花八门,政府无法分辨,要想让网络舆论能够助力公共政策制定,就必须不断学习运用电子政务。如面对网络信息,政府应该学习和提升对这些信息筛选分析的能力。可以适当对一些公务员进行处理网络信息能力的培训,或者也可以专门设立网络信息部门,发挥其在政策制定中的职能。此外,政府还应完善电子信息系统,用现代化、先进的信息工具获取最值得借用的决策信息,使决策失误最小化。

第二,政府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规范网络环境。首先,推行实名制是有必要的,它有利于规范网民言论;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好网络监管制度,对在网络上随意谣言者施以严惩。除此之外,政府更应该引导网民正确使用网络平台,把它当成一个适当的民意表达渠道,不要在上面任意虚假消息,也不能把它当作任意发泄不快的地方,更不能当作犯罪平台。

第三,政府应努力平衡网络参与主体结构,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网民。首先,面对严重失衡的网络主体结构,政府应当不断普及网络技术,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中来,弥补某一部分公民因为没有网络渠道,从而没有通过网络参与政治,表达民意的问题。此外,在不同的网民群体情况下,应用不同的比例来采用其提供的舆论信息,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要想获取高质量的网络舆论信息,还必须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网民。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通过宣传网络法律法规、增强网民参与政治意识等途径来加强公民网络教育,提升网民素质,使之更好的进行政治参与,为政府制定政策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

[2]李雪芳.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09.

[3]张苗苗.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分析.学术探讨,2011.

上一篇:那些让人脑洞大开而又有一点用的APP 下一篇:赵又廷 走过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