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策略”指导学生提高化学应试能力

时间:2022-09-08 06:24:40

“五策略”指导学生提高化学应试能力

考试是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检测,不同学科的考试有不同的方法和策略.高三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在涉及化学的考试状况时,有42%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考虑不全,顾此失彼的失分情况较多”,有32%的学生选择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做题时缺乏思路”.同时问卷调查还显示,不少学生对待化学考试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一、树立坚定的信心

任何科学规范的考试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而高考化学试题的命制,尽管在能力考查上不断创新,但难度把握好,中低档试题占到80%.翻看近年全国及各地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已见不到“繁、难、偏、旧”题目的影子,取而代之的题目是基础性、灵活性的,大多属于“旧题改造”,题型常见、解法常见.高考尚且如此, 平时考试又有何惧哉?正所谓难度在下降,信心要提升.

二、确立平稳的心态

荀子曰:“心何以知?虚壹而静.”指的是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我国高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多个因子中,排在前两位的是考场心态和考前心态.“两强相遇勇者胜”,比的是一种心态.考试中,在费尽周折做完一道题目后,不要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地认为“我做出了,估计别人做不出”.而应该这样想,“我能做出不奇怪,这是我应有的水平,大家都会做,但是我必须答的更准确、更规范.”同时,在遇到不会的题目时,也不要错误地认为别人都会做,从而怀疑自己.考场心态关键是调整到情绪平稳、态度积极为最佳.

三、运用恰当的方法

考试成绩的高低取决于考生的准确率和答题速度.化学题题型多样,解法多种,运用恰当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提高准确率,还能提高答题速度,节省时间.下面归纳了几种常用解决近年高考计算题的方法.

1.基元法

判断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一种常见题型.当遇到具有某特定组成的有机基团时,根据有机物碳原子的成键规律,通过确定“基本单元”下的基团同分异构体数目,直接确定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常见的有:

―C3H7有两种(正丙基和异丙基);

―C4H9有四种,分别为―CH2CH2CH2CH3、

―CH(CH3)CH2CH3、―CH2CH(CH3)CH3、―C(CH3)3.

例1(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 11题)11.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有(不含立体异构)

A.3种B.4种

C.5种D.6种

解析据题意不难判断,该物质为饱和一元羧酸,分子中羧基占据一个碳原子,余下4个碳原子为饱和烃基碳原子,根据基元法,由于丁基有4种,故符合题意的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就有4种,正确答案为B.2015年海南卷的第5题则如出一辙:分子式为C4H10O并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物有(不含立体异构)

A.3种B.4种

C.5种D.6种

2.守恒法

运用三大守恒规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的解题方法,是指抓住变化的始态和终态,忽略繁杂的过程,找出其中守恒的物理量,确定量的关系,从而简化解题过程,快速求得结果.

例2(2014年高考山东卷9题)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与足量的稀硝酸反应,放出NO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A.FeO B.Fe2O3 C.FeSO4 D. Fe3O4

解析分析题意,放出NO物质的量最多的应该是稀硝酸得电子最多的,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应是+2价的铁的化合物失电子最多的,即等质量的铁的化合物中,Fe2+的物质的量最多的.设铁的化合物的质量均为m,则A项n(Fe2+)=m72;B项n(Fe2+)=0;C项n(Fe2+)=m152,D项由于Fe3O4可以看作FeO・Fe2O3,故n(Fe2+)=

m232.

综上不难看出,正确答案为A.

3.反应顺序法

高考化学试题涉及的化学反应往往不再单一,经常遇到多种物质相遇,此时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或者借助灵活的方法,对反应的先后顺序做出准确判断,然后问题才可以迎刃而解.

例3(2014年高考上海卷22题)已知:

2Na[Al(OH)4]+CO2

2Al(OH)3+Na2CO3+H2O

向含有2 mol NaOH、1 mol Ba(OH)2、2 mol Na[Al(OH)4]的混合溶液中慢慢通入CO2,则通入CO2的量和生成沉淀的量的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ABCD

n(CO2)/mol2346

n(沉淀)/mol1233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搞清楚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即开始通入CO2时首先和什么物质反应,生成什么物质.不妨假设先和Na[Al(OH)4]溶液反应,得到

Al(OH)3沉淀又会溶于NaOH重新生成Na[Al(OH)4],故假设不正确.

然后确定CO2应先与溶液中OH-反应生成CO32-,随即与Ba2+反应生成BaCO3沉淀,据反应的定量关系CO22OH-Ba2+BaCO3,确定1 mol CO2最先与1 mol Ba(OH)2而生成1 mol BaCO3沉淀,然后1 mol CO2与2 mol NaOH反应但不生成沉淀,据此选项A正确.第三阶段的反应是1 mol CO2恰好与2 mol

Na[Al(OH)4]反应而生成2 mol Al(OH)3沉淀,综合三个阶段反应,当消耗3 mol CO2时恰好生成沉淀3 mol,对照选项,当通入第4 mol CO2时,将恰好与NaOH反应生成的1 mol CO2-3继续反应生成HCO3-,此时沉淀仍为3 mol,选项C正确.而当继续通入CO2时则将溶解BaCO3沉淀,使沉淀减少.D选项不正确.本题最终答案为AC.

上一篇:基于“供求理论”分析中国旅游乱象的根源 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规范与税收征纳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