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心电图缺血性ST-T变化45例观察

时间:2022-09-08 05:55:48

中药治疗心电图缺血性ST-T变化45例观察

【中图分类号】R48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81-01

心电图ST-T变化是缺血性心肌产生的损伤电流所致。多见于心肌缺血、心肌劳损、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近年来,根据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运用中药为主,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想在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男20例,女25例,其中35~50岁17例,51~60岁22例,61~70岁6例,症状以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较为常见。诊断为高血压心脏病者10例,冠心病者20例,心肌炎者15例。

1.2 方法:自拟益气活血汤:黄芪60g、太子参30g、丹参20g、当归15g、川芎12g、瓜蒌15g、薤白15g。每日1剂,煎汤分2次服,20天为1疗程。

1.3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电图与异常交替出现。无效:症状无改善,心电图同前。

1.4治疗结果:显效30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

1.5 典型病例:张某,男,48岁。2002年9月6日初诊。3月前始发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近1月,因劳累所致上述症状加重,每日发作3~5次,伴有头晕、头痛、纳差、乏力。查:面黄消瘦,舌质淡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心电图示:STⅡ、Ⅲ、aVF下斜型下移0.05mv,V5水平型下移0.05mv,V5的T波呈负正双向。诊断:胸痹、心悸。辨证施治:气虚血瘀,治以益气养心、活血化瘀。投以益气活血汤10剂。服药后,病人自觉胸痛、心悸基本消失。原方加石菖蒲15g、半夏12g、柴胡9g、大麻9g、继服10剂,胸闷、头晕、乏力基本好转,照上方加减治疗1月余,余症消失。复查心电图示:ST段T波恢复正常。1年后随访,至今未发作,心电图正常。

2 讨论

本文所述心电图ST-T变化为缺血型的,多由于心肌本身损害而引起的原发性改变。多属于祖国医学的“心悸”、“怔忡”等综合范畴。其主要原因为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虚弱,行血无力,血脉不得流畅而致气滞血瘀、胸阳不振、心脉痹阻。针对上述病机,笔者立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温通心阳之治则,拟益气活血汤为主。为中黄芪、太子参益气养心、黄芪能增加心肌抗缺氧能力,保护心肌细胞。丹参、当归和川芎活血化瘀、温经止痛、补血润躁,能够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与梗塞;瓜蒌、薤白开胸散结,通阳利气,可扩张微血管及降血脂。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心、活血通络、开胸通阳之功。

根据临床治疗观察结果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剂有扩冠及降脂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缺血,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从而使心电图缺血性ST-T变化得到纠正。因此,在治疗中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单位:277100 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

上一篇:距骨的测量与性别差异 下一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