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昆虫能做出大文章

时间:2022-09-08 05:32:27

小昆虫能做出大文章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64-01

背景描述:

1.小学作文教学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习作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对作文有着畏惧、厌倦和失望的心理,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没有东西写,学生自然就怕写。

2.要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首先应该让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写。而让学生有话可写,则必须教给学生寻找写作素材的能力。写作素材应该从生活中来,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源泉活水。

3.本着语言文字来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让学生更多的伸入生活,了解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在实践中积累点滴,这无疑是一条提高写作能力的可行之路。于是我们针对农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安排了一次自创素材,自行积累的习作训练,旨在探索一种教学途径。

活动目标及要求:

1、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小昆虫,把发现的现象记录下来。

2、写一则观察日记,写出自己观察中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有新鲜感。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和写日记的良好习惯,激发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前期准备

在习作前一周,我就布置了活动作业:观察一种常见穴居昆虫。第一天,我让学生回家后找一种昆虫,观察昆虫巢穴的位置及昆虫的颜色;第二天,我让学生用食物去引诱昆虫,观察它的行为;第三、四天,我让学生用食物引诱昆虫,并用放大镜观察它的身体;第五天,我让学生抓到昆虫,观察它们的反应;每次观察都让学生记录在“观察本”上。学生对于昆虫的观察至少都花了一周的时间。

活动中,我边布置任务边引导,激发学生的观察动机和兴趣:

第一天:你们家的四周有常见的穴居昆虫吗?今天回家,老师请你想办法去找出这种昆虫的巢穴在哪?

第二天:同学们,你们都找到了什么昆虫,它的窝在哪呢?(让学生汇报)。今天,我们又有新的任务了,请你用食物去引诱你发现的昆虫,并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观察本上。

第三、四天:通过昨天的观察,今天请你在把小昆虫引出巢穴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身体和活动,并记录下来。

第五天:今天,请同学们回家后捉一只昆虫,放到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它的反应,记录在观察本上。

(评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习作离不开生活经历,生活充实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习作就会流泻出生活素材。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天地,体验生活,产生倾诉和交流的欲望,才会迸发出“我要写“的需求。)

二、教学实践(写作指导)

1、美文欣赏《空中‘渔翁’》、《雨后彩虹》(利用实物投影)

2、在赏析后,让学生说说读了习作后的感受,也可以说说写得好的地方,自由发表自己对这两篇习作的看法

3、指导观察日记的写作格式

4、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师:同学们可以为自己的习作取个有趣又贴切的题目,并把材料想完全,在上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写出一篇生动有趣的作文。

学生动笔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评析:优秀习作欣赏,可以使学生学习一些写作的技巧,如在文中描写动物时,可以用上一些比喻句或拟人句,让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同时,这也教给了学生的另一种写作方法――写观察日记。大部分学生只要整理观察资料,并进行适当的修改、补充,就可以写出一篇作文,减轻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充满兴趣地投入到写作中。)

三、展示、修改

1、自评习作

师:请同学们写好后自己读一读,看看哪些地方表达不贴切,那些词句自己很满意,可以划下自己觉得不错的好词佳句。

2、小组展示、互相评改

可以把不通的句子改通顺,可以把不当之处划出来并予以提示,也可以给他改出正确的,甚至可以随手写下自己对某一句、一段的感想。最后,再写上评语,签上名字。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抽查学生的评改情况,或进行个别辅导。对那些作文能力太差的学生要指导他去如何修改文章,更要指导其如何观察生活、搜集素材、掌握写作技巧。每组选出最好的一篇习作或一段习作。

3、集体分享习作

朗读优秀习作,发掘好词佳句,对写得好的同学给予鼓励。

4、学生再次进行修改

经过同学们“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评改,一篇佳作就出来了。

(评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自评中学生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在重复修改中反省提升。分组互评并加以老师适时的点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和享受成功的需要,让他们不仅输出知识信息,还输出情感信息,形成了师生、生生互动,使师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学关系更加和谐。学生在相互表扬中,获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长补短中,促进竞争。从而激活学生语言之泉,实现共识共享共进。)

总体评析: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写作的素材就显得丰富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去探究。活动是最好的载体,只有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习作情境,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习作的兴趣自然越来越浓,对习作也会乐此不疲。

新课标对评价提倡“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课堂中给学生多次当自己的“习作医生”机会,用自己的“听诊器”为自己、伙伴的习作“把脉”……小昆虫自然能做出大文章!

上一篇:认知视角下英汉存在句的比较研究 下一篇:高职学生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性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