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医学救援心理卫生分析

时间:2022-09-08 05:01:29

旱灾医学救援心理卫生分析

1开展心理卫生调查

1•1旱区群众心理卫生特点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灾区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引起重视和关注。因此,我们在这次旱灾医学救援行动中,把旱区群众心理健康作为救援的重要内容,到达旱区后,同当地医务人员一道,走村串户,深入广泛地开展群众心理健康调研,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旱灾与其他自然灾害不同,它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因此,它对人们的影响是缓慢、渐进和叠加的。它不是强烈的直接刺激性的心理创伤,而是阴影般的纠结和逐渐加重,表现为压抑、忧郁、抑郁、失落、苦闷、易怒、焦灼不安、幻灭等。意志较为坚强的人经过自我调节,不会留下印痕或只有很浅的印记;而有的人则因应激过于强烈,感觉过于深刻而烙印于心,并引发强烈的恐怖感,导致其他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并发,形成心理创伤和心理应激障碍。通过调查发现,旱区群众主要心理特点为:(1)迟缓型,发展过程缓慢;(2)灾害程度轻的地方其群众心理健康问题几乎可忽略不计,但重大旱灾因时间漫长而对灾民的心理伤害极大;(3)与性格、年龄及经济条件有关,这是直接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4)以老人、妇女、儿童等弱势人群受伤害程度为最大;(5)文化水平低的人群,自我排解能力弱;(6)若及时加以心理干预,各种心理问题较容易解除。

1•2旱区群众心理卫生表现

(1)生理方面:双目无神、无精打采、咽喉和胸部有阻塞感、疲倦、腰背酸痛、手脚酸软、消化不良、气短、心慌、头晕、失眠、睡眠易出汗、做噩梦等;(2)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饮食无味、身体不适、思考能力减弱、判断能力下降、心不在焉、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犹豫不决等;(3)情绪方面:心情较差、情绪多变、悲观失落、沮丧、痛苦、抑郁、焦虑、紧张、烦躁、易怒、消极、不安、恐怖等;(4)行为方面:不喜交往、不信任他人、喜欢独处、少言寡语、唉声叹气、易起疑心、畏惧社会交际、态度与行为改变、怨天怨地、脾气较差、自责等。

1•3旱区群众心理卫生分析

旱灾对群众产生的心理影响,视旱情轻重程度有的可以自行缓解,但内向型、内闭型的人群,其舒缓和缓解过程相应较长。同时,经济实力和生活条件对心理疾患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无积蓄,生活无着落,心理压力就会增大,心理创伤就会加重,自我排解的可能性小。如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这些群众摆脱心理压力,旱灾事件就会在其大脑形成强刺激,一旦日后遇到类似情境,就会唤醒记忆,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此外,我们还发现,旱区农村很多青壮年出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及儿童,他们对旱害的抵御能力较差,心理承受力弱,无望、消极表现较明显。尤其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如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今后他们出现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将更高。

2进行心理卫生宣传

2•1引入大健康理念

现代医学救援的模式,已不再局限于卫生防病、伤病救治等内容,而应当从大健康的理念出发,把包括防治心理疾患等内容纳入其中,不仅追求身体健康,还应追求心理健康,用疏导、排解、倾听、交流、安抚等方法,解除旱区群众精神困扰与痛苦,使其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2•2因地制宜开展教育

(1)对交通不便的偏远村屯,我们抽调骨干进瑶寨、走苗村,对出现恐怖、焦虑、烦躁和情绪异常的群众进行心理干预,做好心理压力排解工作,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用积极面对与消极放弃的对比法进行开导劝告,教育群众正确面对灾情,使他们的心理快速得到恢复;(2)给旱区群众发放《心理健康小护士》《卫生防病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增强旱区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为提高其心理承受力与缓解心理紧张、恐怖情绪等提供知识帮助;(3)指导群众用自我心理调适、心理暗示的方法,尽快摆脱旱灾造成的心理恐怖和心理创伤,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2•3分步骤实施心理咨询

(1)对收集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特点及规律,寻根溯源,对症下药;(2)对村诊所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培训,普及大健康观念,在提高诊治疾病业务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干预,使基层诊所也能进行心理救助[4-5];(3)深入村屯,走进农家,与群众促膝谈心,答疑解惑,倾听安抚,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心中的痛苦得到宣泄,鼓励受灾群众结成对子,互相帮助。

3做好心理卫生救助

3•1搞好“四个”结合通过巡诊与定点心理咨询相结合、查体与治病相结合、心理卫生宣传与培训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监督相结合等“四个”结合方法,做好旱区群众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取得较好成效。

3•2坚持“四种”服务采用进寨门服务、进家门服务、进校门服务、进厂门服务等“四种”服务方式,摸清旱区群众的思想和生活状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将心理救援纳入大健康医学救援的工作范畴,有效解除旱区群众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

3•3坚持送医送药为减轻旱区群众的心理和生活压力,一方面送医送药上门,诊治心理疾病;另一方面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开展经济救助工作,帮助旱区群众树立战胜旱灾的信心。同时,我们还为无劳力、无子女及生活贫困的家庭发放救济款,舒缓群众的生活和心理压力。总之,通过这次抗旱医学心理救援的实践,探索了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等心理救助方法,为今后医学心理救援提供了借鉴。

上一篇:医学教育及心理教育研究 下一篇:隋唐医学西域文明影响